本报西宁讯 12月4日,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传出喜讯:今年,青海湖面积扩大了20.08平方公里;检测显示,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到9.3万吨,比2002年的2592吨增长了35.87倍,“鱼鸟天堂”实至名归。
静谧安详的青海湖
今年面积扩大20.08平方公里
根据青海省生态气象中心2019年9月27日EOS/MODIS卫星遥感监测,青海湖水体面积为4549.38平方公里,较去年同期增加了20.08平方公里,较2019年4月25日增加了33.76平方公里。气象条件分析表明,2019年环青海湖地区8月中旬至9月中旬降水较去年总体偏多是青海湖水体面积增大的主要原因。
青海湖是我国西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气循环通道,是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被称为我国西北部的“气候调节器”“空气加湿器”。
2008年,青海省启动实施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15.67亿元,项目实施期限10年,主要在青海湖流域天峻县、刚察县、海晏县、共和县和4个省、州属国有农牧场,总面积2.96万平方公里,实施人工增雨、湿地保护、退化草地治理、生态林建没、河道整治、陆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程。通过10年的保护和建设,青海湖蓄水量逐年增加,青海湖流域植被、湿地恢复明显,湿地面积累计增加1.35万公顷,高密度植被覆盖率累计增大21.33公顷,保护区沙地、裸地、盐碱化土地面积累计减少3960公顷,青海湖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
青海湖流域持续向好的生态环境也带来了生物种类的多元化。截至目前,青海湖区域鸟类由1996年的164种增加到225种,约占全国鸟类种数的17%,每年有近30万只鸟在这里栖息繁殖;兽类动物有41种,两栖爬行类5种,鱼类8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8种,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29种;湖区现有种子植物445种,并有相当数量的药用等经济植物;濒危物种普氏原羚数量由2004年的257只增加到2018年的2793只;从1982年开始,先后进行五次限产封湖育鱼。青海湖旗舰物种、湿地指示性物种得到有效保护,野外种群数量实现增量,整体水环境重要指标多年来保持稳定,生态持续向好的青海湖生态平衡系统已初步形成。
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除开展三江源和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外,正在积极编制青海湖等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将青海湖全面纳入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已形成《青海湖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让“大、美、净、好”成为青海湖永久的靓丽名片。
鱼鸟共生
裸鲤资源蕴藏量17年增长35.87倍
据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最新数据显示:到目前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已达到9.3万吨,比2018年的8.8万吨增加0.5万吨,增长5.68%,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比2002年的2592吨增长了35.87倍。
青海湖裸鲤(俗称湟鱼),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列为濒危物种,是青海湖特有的珍贵鱼类。青海湖裸鲤对维系青海湖流域“水—鱼—鸟”生态链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维护青海湖流域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也至关重要。青海湖低温缺氧、浮游生物匮乏,青海湖裸鲤的生长十分缓慢,一般平均体重250克的青海湖裸鲤平均年龄约为8至9年,一旦资源枯竭,恢复起来十分不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利益驱使、人为大量捕杀、河道萎缩、裸鲤繁殖水域日益退化等影响,青海湖裸鲤数量锐减,2002年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仅为2592吨。
为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增加青海湖裸鲤资源量,2003年起青海省全面实施封湖育鱼计划,在封湖期内,禁止任何单位、集体和个人到青海湖及湖区主要河流、支流裸鲤主要产卵场捕捞裸鲤,销售裸鲤及其制品。各地各部门清理青海湖主要入湖河流河道,专门设计科学合理的“过鱼通道”,保证裸鲤的“生命通道”更加畅通。在重点河道、重点路段及市场餐馆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非法贩运、加工、销售裸鲤行为,青海湖裸鲤得到有效保护,并逐年恢复。同时,连续开展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活动,人工增殖放流对青海湖裸鲤资源增加的贡献率超过23%。
青海湖裸鲤
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的大幅增加,有力维护了青海湖流域“水—鱼—鸟”生态链的安全,湿地指示性物种(水鸟)种群数量实现稳中有增。目前,青海湖区域鸟类由1996年的164种增加到2018年的225种 ,约占全国鸟类种数17%,每年有近30万只鸟在这里栖息繁殖,青海湖是“鱼鸟天堂”实至名归。(记者申维祖 通讯员桓明 孙生魁 文/图)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