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中,“荒芜寂寥”似乎是青藏之地长期以来的主色调。
唐代诗人柳中庸就曾用:“青海戍头空有月,黄沙碛里本无春。”的诗句来感慨青海之地的高寒荒漠。
然而,这里的生态实际上是丰富多彩的,特别是近年来青海湖面积的持续增加,为维护本地环境提供了强力保障。
青藏高原处于东亚季风、印度季风和西风急流的汇聚带,而青海湖作为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重要水汽源,将它看做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区也并不为过。
据青海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的报告显示,1956年青海湖的湖区面积达到4611平方公里,在此后的48年间里,青海湖面积有增有减,但总体呈现缩减的趋势。
关键节点在2004年,这一年青海湖的面积4213平方公里,在历经了近400平方公里的萎缩后,青海湖迎来了十几年的快速扩张期。
2020年,湖泊面积已经达到4543平方公里,只用了16年,青海湖就扩大330平方公里。
青海湖风景
那么,青海湖不断变换大小的原因是什么呢?
追根必先溯源,想要解开这些问题的疑团,我们先要对青海湖有更多的了解。
青海湖的诞生
青海湖又名措温布,藏语意思为“青色的海”,它是典型的断陷湖,湖岸线较平,岸坡陡直。
约20~200万年前,青海湖形成初期,还是一个流域广大的淡水湖泊,它与黄河相通,气候温和多雨。
可是在距今约13万年前的新构造运动中,导致周围多个山地隆起,堵塞了原本应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
自东向西流的倒淌河
如此一来,没了出路的倒淌河水只能汇入青海湖,青海湖的外泄通道被阻塞,引发气候变化,四面又被群山所包围,久而久之就变成了现在的咸水湖。
青海湖的消退
前文说到,青海湖出路被堵,导致气候产生变化。这种现象虽然缓慢,但影响却是持久而又重大。
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青海湖号称千里周长,但到了唐代就仅剩400多公里,清乾隆时又缩减为350公里。
相关人员根据古湖堤遗址的考察,判断出青海湖水位下降了约有100米左右。
到了近现代,科技革命在全球掀起制造浪潮。
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暖干化现象逐渐明显。因此导致青海湖水位下降、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的情形,比以往要更快一步。
此外,随着工业的发展,各种资源的开发,青海湖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也有了冲突。虽然它的变小跟人类活动的因果关系不大,但也确实产生了影响。
青海湖在变大
青海湖湟鱼
进入新世纪以来,青海湖的生态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为了保护好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相关部门定下内部治理、外部保障、科学检测的治理方针。
经过多年持续的人工治理,以及全球变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青海湖这才用了十几年时间,就遏制了退化现象,还有望恢复以往的风光。
人们为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而欢欣鼓舞。
如果青海湖按照现在的趋势,继续增长下去的话,有人预测可能会在数百年内,它就能重新成为黄河水系的一部分。
到那时,青海湖的湖水变活,盐度势必会急剧下降,重新变成淡水湖泊。
2010年,黄河洪峰通过壶口瀑布
有人可能会说了,这样不是挺好的么!既能给西北人民提供饮用水源,又能扩大绿洲的范围。
不过俗话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青海湖变大,固然好处多多,但同样可能会对周边的生态,产生更加剧烈的变动。除了青海湖本身,黄河主干再加上青海湖流域的水量后,对河道沿岸是否会形成威胁,也未可知。
当然,上述都只是猜测,有些不着边际。可事实上,在青海湖的周边,已经出现因湖面扩张而造成的损失了。
扩张的隐患
中国科学院跟河南理工的程俭、刘昌华等教授对此做过深入研究。
2021年3月,他们在《湖泊科学》上发布文章,讲述了自2004年以来,因青海湖的快速扩张,导致对当地人居设施与草地的一系列影响。
青海湖风光
2004-2019年青海湖的水位累计上涨3.27米,扩大面积超过300多平方公里。
如果按照一个县城平均50平方公里的面积来算,青海湖的涨幅,已经足够有6个普通县城大了,而且这种增长仍以每年20km²的速度持续着。
虽说西部地区大多地广人稀,但现今已经淹没了附近切吉乡、金滩乡以及青海湖乡的部分居民点,此外还有几十公里的道路也被淹没。
程俭教授等人制作的未来50年青海湖扩张示意图
同时他们还做了模型预测,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未来50年,青海湖水位将会再上升10米,淹没178个居民点和1200多公里的道路,即使是青海湖北面的青藏铁路,也会被淹没113公里。
此时的青海湖,它的面积将会达到6563平方公里,比如今的面积还要大2000多平方公里。东非国家毛里求斯的面积,也不过才2040平方公里。
而青海湖扩张的代价,就是沿湖的优质草场。
青海湖边
最近几十年,青藏高原上的湖泊外溢现象屡有发生,不仅给当地带来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更严重的还影响到了生态。
青海湖中的鸟岛,已然有了苗头。
近年来由于湖水的上涨,导致鸟岛的部分道路、码头和建筑物或被淹没或被破坏,如此种种,必然需要更多的关注。
2011年5月,青海湖鸟岛
青海湖所在的青海省,素有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的美誉。丰富多样的物种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都使它成为调控中国,乃至全球生态系统的关键一环,而大自然的多变,由此可见一斑。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