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玉梅
祁连意为“天”,形容山高连天。驱车行驶在狭长的河谷,耸峙云间的山峰连绵不绝,观山之势,方通晓古人谓之祁连的妙处。
祁连境内资源富集、山川壮丽、民风淳朴,是迄今世界上原始生态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也是高寒生物物种的“基因库”。作为黑河、托勒河、大通河“三河之源”,是青海东北部的水塔,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地位和生态功能。
一头是生态环境保护,一头是“工业强县”,如何把握二者的平衡?祁连给出了答案:退,干净利落;进,毫不迟疑。清退矿产资源的开发,保护生态和修复生态成为祁连发展的主题,资源能耗小的旅游业,成为祁连主导产业之一。
祁连旅游业起步至今,着力打造“天境祁连”旅游品牌,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累计接待游客1051.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6.194亿元。同时,旅游产业“基础薄弱、体量偏小、业态单一、潜力未显”等问题依然存在。
结合青海优势和资源,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为青海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祁连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看如今“老典型”祁连,如何展现旅游新亮点,讲好旅游“新故事”?
点绿成金
—— 一山青翠发展底气足
小满后,祁连县城还会迎来降雪,但绿化带的桃树似是等不及,朵朵粉花悄悄挂满枝头,远处牛心山云雾缠绕,山脚下点点翠绿铺满山坡。这两年,祁连的生态好不好,变化大不大,祁连群众最有发言权。
废弃矿山重披青翠,能植树种草的地方栽满苗木铺上草坪。从302省道进入祁连,八宝镇绿意更为明显。“原先的垃圾死角,变成了休闲公园,以前出门一身土,现在逛一天都是干干净净的!”八宝镇白杨沟村马勇笑着说。
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建设,祁连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的推进,祁连县的生态底色愈发浓了,好生态是祁连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底气。
“环境越来越好了,咱老百姓吃‘旅游饭’的信心更足了。”卓尔山下拉洞台村马国财,擦拭着农家院桌椅板凳,准备开业迎客,从他家院子望去,牛心山北麓改造成公园后,八宝镇南北景色更美了。
进入新时代,生态旅游迎来宝贵的发展时机。祁连抢抓机遇,全面推进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的升级和质量提升。构筑一流的生态旅游产业布局,建立一流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提供一流的生态旅游公共服务,建设一流的旅游融合新业态,打造一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来到天桥山山地运动特色旅游景区,工人正在架设魔毯,木栈道铺设已完成,预计6月底全面接待游客。沿着山坡架起的木栈道,漫步至山顶,放眼望去,覆盖皑皑白雪的牛心山,藏在云后,身姿越发缥缈神秘,转过身即是黑河峡谷和巍峨的祁连山脉。
另一边,阿咪东索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已复工建设,小拉洞景区道路建设项目开工。同时,祁连以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文旅公共服务设施,围绕生态康养、休闲观光、特色民宿等开发旅游产品,推进白杨沟、郭米、麻拉河等国家级和省级旅游重点村提档升级。
2022年,213国道祁连县城至默勒镇大通河桥段公路改建工程结束并实现全线通车,远离祁连旅游中心的默勒镇,也搭上了西北旅游北线的顺风车。
“交通便利,生态环境好了,好项目自然来了。”默勒镇党委书记马应彪说,依托默勒草原的秀美风光和便利的交通,天境圣湖托茂部落自驾车旅游营地,在默勒镇扎沙村落地。
“今年五一开始营业后,村里正与营地签订协议,牧户家作为营地分点,游客也可住在牧户家,沉浸式体验放牧等民族特色文化。”默勒镇扎沙村党支部书记陆玖脸上笑意十足,有了营地的带动,扎沙村民也捧上旅游的“金饭碗”。
融合为一
—— 三产融合翻出新花样
新时代,生态旅游资源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和扩大,经营方式快速转变。祁连在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过程中,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基础,逐步探索将自然教育融入生态旅游。
“今年,祁连县阿咪东索5A级景区将聘请专业导游,在讲解中融入自然教育内容。”祁连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包勇说,综合景区、自然学校、管护站的力量,让游客更深切体会生态即旅游,旅游即生态的同时,也让这里成为宣传保护生态的窗口。
打造生态研学基地,成为祁连拓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手段之一。据包勇介绍,祁连县正在小拉洞景区筹建海洋化石馆,建成后将吸引一大波游客,一睹青藏高原海洋化石的风采。
与此同时,祁连将具有多样性特色的民俗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旅游的特点与品牌价值。以祁连民族历史文化为主线,通过“5A级景区+”战略,在阿咪东索5A级景区,体验阿柔千户大帐、阿柔逗曲、阿柔招婿演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景区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研学等业态,提升景区文化内涵。
并在A级景区包装推介牦牛藏羊肉及奶制品、鹿麝系列等特色文旅产品和研发推出的“祁之恋”、祁连吉祥物等文创产品,实现“A级景区+”文旅融合的经济发展模式。
利用“祁连山下好牧场”的金字招牌,在充分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畜牧业资源基础上,扶持以畜牧生产、新型技术推广、游客参养殖活动等为一体的牧游经济。
沿着302省道,即将达到峨堡古镇时,便能看到公路两旁牧家乐门口停了不少旅游大巴。“牧游体验非常有意思,孩子们能近距离接触大自然,这趟来得真值!”来自上海的游客宋先生带着孩子骑了一圈马后,蹲到草地上给孩子讲解土拨鼠等小动物的习性。
旅游与乡村振兴的结合,让祁连藏富于民。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祁连培育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6个,农家客栈67家,乡村旅游接待点115家,从事文旅商品经营户113家,依托自然风光和特色资源,特色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业态孕育而生,乡村旅游特色产业上下游延伸发展带动1.2万余名群众实现就业,村民的钱包也更鼓了。
人才强基
—— 奏响生态旅游最强音
祁连生态旅游要想打造精品,更好满足个性化、品质化消费需求,必须要加强旅游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争做标准的领跑者。
以质取胜,人才是关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缺乏,一直是祁连旅游发展的困局之一。如何在祁连山播下人才的“金种子”?
“我们和肃南两县共建祁连山生态导游培训+技能竞赛暨2023年‘祁肃讲解岗位练兵 共话文旅美好愿景’导游培训班结业仪式。”包勇说,通过大练兵的形式,导游应变能力和讲解能力得到锻炼,此外还会进一步引进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旅游管理专业从业人员,满足祁连旅游国际化发展的需求。
今年祁连县与青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就文化旅游生态资源开发领域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在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人才培养等领域密切合作,共同推动祁连县经济社会和青海师范大学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哈金德通过学校和祁连合作平台,来到祁连县文体广电旅游局上班。“在祁连工作的时间越长,越喜欢这里,空气好、风景好,我会努力以自己所学专业知识,让祁连风光被更多的人看到。”即将迎来旅游旺季,虽说忙了点,但哈金德干劲十足。
据包勇介绍,祁连县文旅从业人员达12760人,旅游从业人员占本地人口就业数量的21%以上。为了培育本土旅游人才,祁连县相关部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开展夜间演艺、餐饮技能、规范讲解、网络直播等“菜单式”专题培训。
“上个月我参加了餐饮技能培训,老师从中式炒菜到卫生服务,讲得特别详细。”八宝镇麻拉河村村民马少武是村里最早开农家山庄的人,趁山庄还没开业,马少武准备从最基础开始,好好“进修”一番。
“最近,我们正在筹备祁连山甘青交界等10个相关县份建立‘祁连山文旅发展合作联盟’的相关事宜。”包勇说,通过祁连山周边各县政府间的行政联结,从政府行政层面形成定期有效的沟通机制,改变一县一地单独宣传的局面,进一步深化祁连山区域文化旅游互动融合,使得祁连县在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上更进一步。
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这是青海人民共同的期盼,也是迈步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最终将会实现“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的美好愿景。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