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念缓 国家人文历史 2023-06-30
本 文 约 3800 字
阅 读 需 要 12 min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彼时的李白不会想到,原本只是想要吟咏边塞将士思乡愁绪,却不经意间做了旅行博主,在没有摄像技术的古代,用诗句把高原秘境上的青海湖,一片山月风情、湖光水色刻画下来,让今天的我们还能一窥千年前的青海湖容貌。
今天的青海湖。摄影/妤姝,来源/图虫创意
边塞诗情:秋日平原好射雕
据统计,光是唐代,诗文里描写或涉及青海的诗歌就差不多三百多首。早从6世纪开始,青海就已成为东西方物资交流的中转站和文化融合的中心。唐安史之乱后,吐蕃王朝进一步控制青海全境,青海所代表的西北边地成了统治者的心头大患,昔有一批批将士文人或奉命出使,或保国戍边,或游览边境,不约而同地前往青海。这些入幕守边、出使游边以及没蕃的汉人,构成了青海诗歌创作的“主力军”。
唐代吐蕃地图。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拿其中的“入幕”来说。“入幕”,简单理解就是文人入仕在科举之外的一条路径,多少有点“弃笔从戎”的意味。据《唐方镇年表》记载,大概从天宝开始,方镇(唐中后期设立的军镇)势力渐长,这些方镇由各地的节度使统辖,节度使的幕府也就成为独霸一方的军政衙署。幕僚,也就是被邀请入幕府担任幕官的文人,大多是那些未能通过科举获得一官半职的有志之士。韩愈、许浑等都曾入幕。
唐代元和方镇图。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诗人高适曾为了建功立业,经引荐进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幕府。哥舒翰十分欣赏高适,保举其成为左骁卫兵曹参军。天宝十二载(753),哥舒翰收复九曲的战役中,高适也是随军前往。边地战火,边塞风光,落于高适笔下,成就了不少的诗文。比如昂扬豪迈的《塞下曲》,两句“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便将唐军的骁勇善战生动勾描,其中的“黑山”更被学者推测为青海湖线的阿木你巴尔布安山。
此外,出使也是诗人涉足青海的重要原因。王维和吕温都曾在不同时期以使臣的身份出使西塞。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此行期间,王维写下《出塞作》,工笔细描般“画”了幅边塞涉猎图:“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山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出塞图》(局部)。作者/胡也佛
风光画意:青海长云暗雪山
青海仿佛是中国地貌的“聚宝盆”,高山、丘陵、盆地、高原、谷地,要啥有啥,河流湖泊更是星罗棋布。更不必说气候的多样。作为地处中国三大气候区交汇点的地域,青海地区内部气候差别非常大,这也形成了“移步换景”之妙,稍微换个范围,风光生态独具特色、迥然不同。
青海省地势图
气候造就的奇异风光,更让诗人们叹为观止。比如唐朝著名“边塞游博主”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银装素裹的边地,自是透着苍劲的野性与生命力。
青海祁连雪山。摄影/谢修明Wilson,来源/图虫创意
特别受诗人青睐的,青海湖必得算上一景。严格说,古诗中提到的青海其实是青海湖。
唐代诗人令狐楚曾盛赞冬季青海湖之景色:“暮雪连青海,阴霞覆白山 。”
还有一位敦煌佚名氏诗人,尤爱描写青海湖风光水色。其诗《夏日非所书情》有云,“六月尚闻飞雪片,三春岂见有烟花。凌晨倏闪奔雷电,薄暮斯须敛霁霞。傍对崇山形屹屹,前临巨壑势呀呀。”这既是青海湖地区温差明显的真实写照,更是其时而云霞遍布,时而万里晴空的细笔勾绘。
夕阳下的青海湖风光。摄影/luke8028,来源/图虫创意
酿在青海湖上的这份诗情画意,绵延多时,也自此跨越了时光。物换星移,古去今来。青海的生态美景与魅力情怀又再次被现代诗人续写。
诗人海子眼里的青海湖,是“湖畔一捆捆蜂箱”,是“青草开满鲜花”,更同其情爱交融为一体,让其最终深叹——“我的孤独如天堂的马匹”。
青海,便在这时光与墨香辉映的旅程中,与诗歌合鸣。
2007年,青海省创办青海湖诗歌节,只为让中国诗歌远诵,蘸笔于高原的山水林野、湖光水色中,畅写生态人文。
中国企业更成为这一佳缘的助力。2019年起,青海湖诗歌节与泸州老窖承办的中国诗酒文化大会联合,使国际诗坛形成双星闪耀,原设的金藏羚羊诗歌奖升级为1573金藏羚羊诗歌奖,自此每逢佳时,国酒飘香,诗友同聚,陈酿与诗歌会盟,文学与文明荟萃。
青海诗情也在中国企业与四方诗友的协同耕耘下再焕新颜。
6月26日至30日,以“在全球生态语境下的诗歌写作与诗人的价值立场”为主题的2023年青海湖诗歌节在青海湖畔举行,来自国内外的百余位诗人汇聚于此,在青海湖的见证下,共同开启两年一届的诗歌盛会。
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青海湖诗歌节组委会主席吉狄马加
本届青海湖诗歌节邀请了包括澳大利亚自然主义写作诗人马克·特雷尼克和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青海湖诗歌节组委会主席吉狄马加以及来自美国、法国、墨西哥、厄瓜多尔等多个国家的上百位知名诗人、学者、嘉宾莅临活动现场。活动期间还举行了“1573金藏羚羊诗歌奖”盛大颁奖与青海湖诗歌广场新诗歌墙落成仪式、主题研讨会、诗歌朗诵会、诗歌征文评选、文学采风、公益诗歌课堂等一系列精彩文化活动,以诗歌艺术的形式,共襄中外文化交流盛宴。
2023青海湖诗歌节嘉宾在青海湖诗歌广场新诗歌墙前的合影
匠心焕颜:让世界品味中国
在本次诗歌节开幕式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组委会秘书长,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洪波表示:“作为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的承办方之一和青海湖诗歌节的支持单位,泸州老窖通过助力青海湖诗歌广场升级工作,以呈现青海湖诗歌节的相关文化成果,推动诗歌文化的普及与国际交流。”
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组委会秘书长,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洪波
事实上,作为中国国酒企业的泸州老窖投身文化传承,也不是偶然。回溯近七百年的过往时光,这场邂逅,更像是从创作中国味道到传递中国味道的企业探索与文明探源,是企业责任与国酒底蕴的合鸣。
一千多年前,泸州匠人郭怀玉汲取中国厚重的酿酒传统,钻研数载,研制出“甘醇曲”,开创中国大区酿酒之先河,将醇香浓厚、回味悠长的滋味刻入中国浓香白酒的骨血。这种味道里,更有锐意创新、技艺承续的中国智慧。百余年后,技艺与巧思薪火相传,集大成者舒承宗再度探新,摸索出“醅糟入窖、固态发酵、酯化老熟、泥窖生香”的一整套大曲蒸馏酒酿造的工艺技术,属于中国白酒的风味与工艺自此生根、抽芽,蓬勃成长。1915年,随着窖中酿造的大曲酒漂洋过海,亮相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举夺魁,佳酿造就的中国味道正式对话西方,惊艳世界。
泸州老窖“活态双国宝”
从36家古老酿酒作坊群到中国民族企业,数代匠人坚守传承,近七百年技艺发扬精进,酒香越酿越醇,泸州老窖却没有停下脚步。这个深深扎根于中国水土的国酒企业,转而摸索、寻觅沉淀在中国白酒内核中的深邃底蕴。
作家阿来曾讲述这么一个故事。考古队员曾在山西古墓里发现一个青铜罐,从中发现了距今2700年,已经非常枯萎的酒体。“中国酒的产生跟中国文字当中对于酒的记载、用诗歌文学的方式对酒进行歌颂的时间大致吻合。”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因缘,诗酒同源,更准确的说,是汇融文脉与酒香的中国诗酒文化。
这正是泸州老窖找到的答案与方向——“作为人类共同的艺术结晶,诗与酒的语言是全世界都‘听得到、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泸州老窖人发现,这些浸润在华夏历史中的诗意与美酒,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诗酒文化,酿造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味道”。把这种味道酿出来,传出去,更应是国人与国酒共同的追求,“将极具中国特色的诗酒元素提炼发展,同全球进行文化交流互鉴,是时代赋予泸州老窖的神圣使命。”寻着这份向往与坚守,他们决定,把这番深邃而多彩的中国味道酿浓,酿香,播撒到更远的地方,“让世界品味中国”。
使命昭昭,泸州老窖转身求索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脉与文化,用一次次探索与创新,寻觅中国诗酒故事的新讲法。——泸州老窖·国窖1573封藏大典、“泸州高粱红了”文化采风之旅、国际诗酒文化大会、“让世界品味中国”全球文化之旅,携手中国歌剧舞剧院开展民族舞剧《孔子》全球巡演,牵手卡塔尔世界杯、签约澳网亮相国际顶尖体育赛事…… 诚信耕耘,终于换得佳酿与文学的天作之合,企业想做的却有更多。
泸州老窖携手中国歌剧舞剧院开展民族舞剧《孔子》全球巡演
2017年起,泸州老窖连续六年承办国际诗酒文化大会,面向全球弘扬传播极具中国特色、与长江文化一脉共生的中国诗酒文化。——“我们期待,‘让世界品味中国’,不仅仅成为一句响亮的口号,而是把中国的酒文化与文学、艺术搭载到同一平台,用全世界听得到、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白酒故事和中国文化精神。”六年时光,数十场次、汇集百万诗篇的诗酒文化活动开启了一场场浪漫旅途,窖池边、山区里、大洋彼岸…… 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之花处处绽放,一路似锦。
这些旅途中,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意也在浓香中被不断唤醒,再度融会于现时代的实践与烟火,绽开新容。一位曾参与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的诗友就曾这样写道——
微醺的麻雀从颠荡的江水上飞过,
空气也浸润在盛大的酒香里。扯着两披雨披的工人脚步匆忙,换上工服,
进入车间,把精选的粮食埋入窖池,
接受时间的发酵,和蒸馏。从水中热爱火焰的人,酒成为他的魂魄,
在平凡的日子里,迎送悲欢生死。
…这酒哦,我从杯子里凝视过它。
这酒哦,我用挑剔之舌品尝过它。它以最小的一滴把男儿送上了疆场,
我还知道,征服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杯酒,而在酒到达的地方,
更多的人子又站起来,如野草疯长,
——这就是生活伟大的悖论。
这是美酒与诗歌邂逅中的鲜活岁月与哲思,更是古老文脉与现代文明交融中的更迭与新意,是国企与国人共同淬炼的中国味道与智慧人文。
未来,泸州老窖将持续与青海湖诗歌节携手,坚守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和梳理中国诗酒文化的历史脉络与时代内涵,让诗歌文化、白酒文化联袂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中国人最为风雅的生活方式,让诗与酒成为世界人民认识中国、感知中国的最佳媒介,让世界品味中国。
参考文献:
李国轩主编,中华故事宝库 唐诗故事,京华出版社,2001.
李梅花. 唐代涉青海诗研究[D].吉林大学,2022.DOI:10.27162/d.cnki.gjlin.2022.002114.
刘广涛.海子诗歌《七月不远》赏析[J].名作欣赏,2013,No.436(20):28-30.
马海龙.明代青海诗人张问仁诗歌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05):79-82.DOI:10.16229/j.cnki.issn1000-5102.2012.05.005.
马海龙. 唐代咏青海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郭锡良著,汉语史论集 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21.
詹衡宇主编,每天读点唐诗鉴赏常识,万卷出版公司,2010
赵金丹.论青海诗人张问仁的理想人格[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8(01):125-130+143.
徐建新,黄云峰主编,实用语文教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李元洛编著. 李元洛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M]. 长沙:岳麓书社, 2013.
姚丽娟.唐代西北边塞诗中的植物意象研究——以白草、飞蓬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32):125-127.
刘梅兰.文学地理学视阈下的唐代河西边塞诗歌研究[J].理论界,2017,No.521(01):87-96.DOI:10.13221/j.cnki.lljj.2017.01.013.
李逢春.高适咏青海[J].中国土族,2006(02):33-35.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