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青海湖旅游,从黑马河开始顺时针环湖游到二郎剑至,360公里的环湖路程只剩下70公里,二郎剑景区到黑马河这段2017年走过,且在黑马河的湖边驻车一晚。至此,算是将青海湖绕了一圈多。游玩了二郎剑景区后开始东返,一路国道到达日月山景区。
日月山位于青海省湟源县西南40公里,青海湖东侧,为祁连山支脉,西北——东南走向,长90公里,宽10-—15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最高峰阿勒大湾山海拔4877米。
日月山是我国自然地理上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分界线,是我国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分界线,也是青海省内农业区与牧业区的分界线,是进入青藏高原的必经之地。日月山东侧是青海的农业区,阡陌良田,一派塞上江南风光。西侧是一望无际的牧场草原,草原辽阔,牛羊成群,一幅塞外景色。山体两侧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实属国内罕见。
日月山顶部由第三纪紫色砂岩组成,山体呈现红色,远看如喷火,近看如染血,因远望高山“土石皆赤,赤地无毛”,故古代称之为“赤岭”,藏语和蒙古语均为太阳和月亮之意。历史上日月山历来是内地赴西藏大道的咽喉,早在汉、魏、晋以至隋、唐等朝代,都是中原王朝辖区的前哨和屏障。故有“西海屏风”、“草原门户”之称。日月山还是唐朝与吐蕃的分界线,吐蕃王朝与当时的唐王朝就以赤岭为界。
日月山唐蕃古道海拔仅3200米,在群山巍峨的青藏高原上,这个海拔实在不值一提,但因是群山环绕中的一个隘口,成为了中原通向青藏和西域等地的重要隘口,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交马赤岭”,中原和吐蕃王国的使者必须在此换乘对方的马方可踏入异域土地。日月山的闻名于世,还在于它是古代边防重地和“茶马”互市的地方。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唐与吐蕃遣使于赤岭划界立碑,定点互市,赤岭遂成为唐蕃古道上的重要贸易集市。
真正使日月山闻名于世的是文成公主进藏和亲故事。文成公主从长安出发,沿着唐蕃古道一路来到日月山。“过了日月山,两眼泪不干”。从中原到青藏高原,漫漫远嫁之路,必然要有这么一处分手告别的苍凉之地。作为告别中原的最后一站,文成公主在日月山上支起了帐篷,在故乡做最后一梦,伫望故乡最后一眼。她站在山顶,回首不见长安,西望一片苍凉,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忍不住取出临行前唐太宗所赐的日月宝镜,没想到镜中出现的却是长安繁华的景色,令她离愁倍增。公主悲喜交加,泪如泉涌。想到自己远嫁和亲的重任,毅然将日月宝镜抛下赤岭,摔在东的是日镜,摔在西的是月镜,摔碎的镜片让泪水和风沙掩埋,成为今天的日月二山。当然这只是一个不是事实的传说,但这个传说却使日月山闻名于世,成为了甘青大环线上著名的景点。日月山的景点也都是围绕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设置和展开的,主要景点有唐蕃古道、公主泉、回望石、文成公主雕像及青铜浮雕、日亭和月亭、文成公主庙、中华地理界碑石、古道博物馆等。
从青海湖方向来,首先看到的是日亭和月亭,两亭上绘有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画。翻过两亭之间的垭口,第一个景点是被经幡装饰的公主泉。据传文成公主在日月山东望自己的故乡时,发现视线已被群山阻隔,禁不住流下悲伤的泪水,泪水幻化成了一条小泉,此泉就叫公主泉。可能是干旱的原因,今年没有泉水流出,公主泉也有名无实。继续下行到一个平台,正中是高达9米的文成公主雕像,雕像背后是一组再现她进藏故事的青铜浮雕。再往下来到了一个平地,两侧分别是文成公主庙和古道博物馆。文成公主庙由廟门、中殿、后殿、廊房组成,庙门内置四大天王塑像,前院有公主衣冠冢,中殿供释迦佛塑像,后殿祀奉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古道博物馆展陈内容以古道文化为背景,反映古代各民族在共同推动青海社会发展的波澜壮阔的历程中所产生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文化现象,反映内地与青海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影响,反映历史上与日月山相关的人物、事件等。中华地理界碑石高15米,重180吨,上刻“日月山”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的分界,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分界,农业区与牧业区的分水岭”及日月山简介等。
日月山景区就景而言不是特别突出,但因在中华地理上的特殊地位以及文成公主进藏故事赋予了其特别的意义,使其有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值得深度游玩!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