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都在哪儿?西宁城里竟然还有这么多古迹……

作者:西宁旅游 时间:2019-07-05 12:19:04 浏览量:

汉代建制、曾作为南凉及唃厮啰政权都城的西宁,留下了像虎台、青唐城城墙等多处宏伟的历史遗迹。但还有许多曾经记录这座古城辉煌的古迹渐渐从市民的视线里消失。小编就带你走近这些淹没在繁华都市中的古迹……

都在哪儿?西宁城里竟然还有这么多古迹……

昔日南山寺

都在哪儿?西宁城里竟然还有这么多古迹……

今日南山寺

都在哪儿?西宁城里竟然还有这么多古迹……

古城墙下一瞥

都在哪儿?西宁城里竟然还有这么多古迹……

昔日教场街

淹没在楼群中的“砖包城”

都在哪儿?西宁城里竟然还有这么多古迹……

七一路南侧的“砖包城” 黎晓刚摄

都在哪儿?西宁城里竟然还有这么多古迹……

老西宁人曾经见到的古城墙,是修建于明洪武十九年的西宁卫城,上世纪中叶被拆除。如今的“砖包城”,仅剩七一路上一段,被高楼严严实实地裹在里面,只有穿过一个小门洞,才能一睹“砖包城”的真容:其间衰草离离,仿佛已被遗忘许久。

据一位在城墙边居住的老人回忆,小时候曾见到有乞丐在城墙上挖窑洞居住。“那个时候,城墙的外部是宽大厚实的青砖,里面则是土质,我们这些调皮的娃娃常常顺着内城墙的土坡爬到墙上去玩。城墙上已经踩出了一条条小路,这些小路一点不陡,很容易就爬上去,不过经常爬城头的还是尕娃们,丫头们爬城墙会被人笑话的。”老人的回忆将记者一下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

明万历三年(1575年)对西宁古城墙进行了大规模的加固,共用大型条砖1245.5万块,石灰2.06万石,墙基全用大型条石砌成,墙体全用条砖包镶。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砖包城”。

曾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庙

都在哪儿?西宁城里竟然还有这么多古迹……

文庙街,一条具有仿古建筑风格的街道,一条被各色酒吧包围的街道,一条历史的积淀与时尚的跃动相互交织的街道。在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之后,西宁文庙依然以一种神圣的姿态静静地矗立于闹市之后。

西宁的孔庙又被称为文庙,在今文化街北侧,始建于明宣德三年。

“西宁文庙原有的建筑格局跟外地的文庙大致相同。”常年研究西宁地方史的靳育德老师介绍,前门设有两个由照壁连接而成的牌坊门,穿过牌坊门,迎面是气势恢弘的大牌坊,上书“棂星门”三个大字。棂星门是文庙特有的设置,高十余米,飞檐斗拱,造型十分壮观。棂星门令人惊叹的一点在于,它建于清乾隆六年,其承重仅靠没有深埋于地下的四根柱子和八根埋地的斜杆,在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之后,仍然屹立不倒,直至解放后才被拆除,这不能不让人叹服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

本世纪初,我市照“修旧如旧”原则,对明代建筑文庙大成殿进行修缮,保持了其原貌。现在漫步文化街,榭廊环饶,构筑精巧的立体式仿古建筑和文庙大成殿古朴凝重的栋梁呈现在眼前,追古思贤,西宁六百年沧桑巨变及博大精深的汉儒文化,无不令人肃然起敬。大成殿东西廊内的十余通古石碑,又使人感到西宁历史文化的厚重。

斑驳古迹的城隍庙

都在哪儿?西宁城里竟然还有这么多古迹……

城隍庙前的牌坊

都在哪儿?西宁城里竟然还有这么多古迹……

解放路,一条被时装店连起来的街道,到处充满着时尚的气息,然而在路北的一个院落里透出的却是几许肃穆与宁静,老城隍庙便坐落于此。

提起城隍庙,老一辈西宁人都记忆犹新。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鼎盛时期分前后六院,历尽岁月洗礼,所幸它的整体建筑基本保持了完整。站在院子门前,我们已经看不到昔日庙门前的那座长12米、高5米的水磨青砖浮雕大照壁,更看不到那高峻挺拔的山门了,我们想象着那个一进门就给人以震撼的场景,现在却被一扇充满现代化元素的铁门取而代之,成为培养青少年各方面才艺的少儿活动中心。院子中央静静站立着的11棵古榆,还能让人感受到这座古建筑沧桑的一角。

住在附近的杨姓老人告诉我们,“那块空地以前是大戏台的位置,每年的庙会都在这里举行。”每逢此时,台上锣鼓喧天、琴声悠扬;戏台下人声鼎沸、熙熙攘攘,肃穆的城隍庙沉浸在一片喧闹的红尘之中。鉴心殿是城隍庙保存完好的主建筑,里面有“隍老爷”的塑像,是善男信女们上香祈祷的地方,后寝宫现已作为市文物管理所的办公地点。老先生说,小时候一到周末这里都会放电影,那时候这里绿树成荫、环境优美。

走遍城隍庙的每个角落,斑驳的古迹呈现的是一种厚重。我们走出这种厚重,正遇上刚下课的孩子,肃穆的院子瞬间变成了孩子们欢乐的海洋。当历经了六百多年风雨沧桑的城隍庙与充满朝气的孩子们相遇时,便构成了人间美好和谐的一幅画面。

曾名噪一时的山陕会馆

都在哪儿?西宁城里竟然还有这么多古迹……

旧时的山陕会馆

都在哪儿?西宁城里竟然还有这么多古迹……都在哪儿?西宁城里竟然还有这么多古迹……

百年前,一群号称海内最富的晋商联合各地商人(尤以陕西商人为主)在推动商人彼此间的交流中走向融合,于是在商贸小镇的西宁修建了一个用于同乡聚会、议事言商的山陕会馆。 兴隆巷,一个不起眼的小巷,上世纪名噪一时的“山陕会馆”就建在那里。它是一座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会馆为清代民居建筑风格,沿中轴线对称布局,大门上有于右任先生所书“山陕会馆”匾额,进山门,院中设钟、鼓二楼。后面是香厅和关帝殿。走过一处幽静小院,北侧又有一座二层楼,即“三义楼”。各殿宇方砖铺地,金碧辉煌。

山陕会馆是山陕商帮自发建立的一个民间团体,在山陕商人中起一个联络作用。解决山西、陕西籍人在青海行商时的住、行和来往各地的身份证明或病故安葬等事宜,同时是山陕商人的主要 “聚会”场所。到民国后期,在西宁及青海东部各县一部分河南、河北、山东等省籍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也纷纷加入山陕会馆,人数达数千人。

这座古建筑是当时山陕商人在此活动留下的历史见证,由于年代久远,保护不善,一些建筑已经残破毁损。2006年9月,市政府投资1580万元,对其进行了修缮。如今会馆院落内已是人去楼空、物是人非,但这座沧桑百年而风骨犹在的会馆建筑群,仍旧静立于风雨之中,无言地向世人展示着它的艺术魅力。

繁华已远的香水园

都在哪儿?西宁城里竟然还有这么多古迹……

香水园

都在哪儿?西宁城里竟然还有这么多古迹……

改造中的香水园

“以前,香水园是人们踏春的好去处。每当春暖花开,大地披上了绿装,人们扶老携幼走出家门。”在靳育德老师娓娓道来的回忆里,我们将时空的大门抛在身后,旧日的香水园场景仿佛呈现在眼前。那时,老虎洞前香火很旺,不少人到此求子。《北门外四月初八日会即事》就描绘了当时的盛况:柳色成阴浓古寺,欢声笑语满平畴。

香水园,自古以来就是西宁古城的一处胜景。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修建,那时北门外靠北城墙石崖处有泉水喷涌而出,泉水清冽甘甜,人们称其“香水泉”。香水园正因为有其“香水泉”而得名。泉附近有古树斜柳、芳草野花,一切显得古拙而神韵,朴质而生动。沿墙根一带,从西北城门坡下,相继建有柴扉牌坊、老虎洞、四望亭、万德巷、药王阁等,园内四时景致相宜。

泉,是香水园的灵魂。在崖峭、城峙、泉旺、树荫的自然环境中,先辈们将亭台楼阁、殿堂祠舍以及洞窟、塑像、小桥流水等景观,巧妙地融进了香水园的造景布局里,既有诗的意境,又有历史文化的韵味。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昔日的香水园,现已变成部分单位及居民住宅。如今,老树、残垣和单扇木雕门,让人丝毫感受不到香水园当年的风韵。

我们的采访结束了,但对于古迹的思索却没有停止。历史建筑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对于延续整个城市的文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这种建筑在现代人们的视线中渐去渐远,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它曾经的价值,即便是一合破损了的窗户,一块陈旧了的花板,它们记载着曾经的一段历史,记载着一种生活环境,更记载着一种精神,虽然它们已经成为今天的一种记忆,但那种记忆是美好的,谁也无法再去复制。

,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