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许听说过‘格萨尔王’,但也只是听说而已,再也没有了解更多。”纪录片《格萨尔的英雄草原》总导演、总撰稿李涛说,“这样一个属于中华民族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让自己熟悉,让世界知道。”
上海文化支援青海的举措之一,两地联手精心打造出的第一部全面展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格萨尔”的大型纪录片《格萨尔的英雄草原》,将于明天开播。
图说:《格萨尔的英雄草原》剧照 官方图
“高冷”团队 打造精品
纪录片《格萨尔的英雄草原》拍摄了仍活跃在青藏高原上的“游吟诗人”们。从平均年龄不到十岁的格萨尔童声合唱团,到“写不完格萨尔故事”的艺人格日尖参,到德尔文史诗村,再到格萨尔马背藏戏团,每一个藏族人口中都有一部《格萨尔王传》。
进藏拍摄,对年轻的纪录片团队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两年间,5路摄制组先后十多次来到藏区,足迹遍及青海、西藏、四川、甘肃等地的雪山、草原、牧区、峡谷、江河等,长时间奔波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区域。导演张艳芬冒着大雪,开车十几个小时进入海拔4000多米的果洛,山路上车轮不停打滑,只为拍一场传统的藏族婚礼。导演史嘉年在高原一呆就是两个月,拍摄期间,一次路面塌方,车上没水没粮,在摄氏零下十几度的草原搭简易帐篷和衣而睡……青海同行戏称他们是一支“高冷”的团队。上海纪录片团队踏实严谨的作风,追求卓越的敬业精神也得到了青海各界的充分肯定,称“上海年轻的团队为古老的史诗带来新鲜的解读。”
图说:剧组在拍摄中 官方图
2000万字 化繁为精
《格萨尔》是中国三大民族史诗之一,是藏族民间文艺中的精品,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格萨尔》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际上,《格萨尔》研究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抢救和保护格萨尔说唱艺人刻不容缓,越来越多的格萨尔史诗研究者,通过录音、录像等手段,保存了一批老艺人的说唱版本并整理成文。不过,《格萨尔》史诗有120多部、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仅从篇幅来看,已远远超过了世界几大著名史诗的总和。
纪录片《格萨尔的英雄草原》化繁复为精要,使普通观众对史诗的脉络也能够清晰了解,既有场面的震撼,又有情感上的温暖。如此全面、综合、系统地对格萨尔史诗进行电视化的描述,还是第一次。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对得起“第一部关于格萨尔史诗的大型纪录片”这个称号。
图说:剧组在拍摄中 官方图
在黄河源头,广阔的草原上,千万条细流在草丛中肆意流淌,它们脆弱而自由,时断时续却又生生不息。《格萨尔》史诗正如这些涓涓细流,被高原的庄严、雪山的冷峻磨砺,被虔诚的信仰、质朴的生活浸润,在一代代藏族人的口耳相传中汇聚成奔腾汹涌的大河,穿越千年历史烟尘和我们相遇。有了这样的中国故事,使纪录片有了独特的文化底蕴,底气十足,自信满满。
《格萨尔的英雄草原》将在上海纪实频道、青海都市频道、爱奇艺播出。目前团队已开始进行英语版、藏语版的制作,争取把这部纪录片推向远方。(新民晚报记者 吴翔)
图说:剧组在拍摄中 官方图
马上评|珍爱民族的文化瑰宝
提起《格萨尔》史诗,不得不提两个人。一位是中国人——著名藏学家任乃强,是他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深入藏区进行考察的过程中,接触到了《格萨尔》史诗,翻译整理了历史上第一篇史诗《格萨尔王传》的汉译本;还有一位法国人——藏学家亚历山大·大卫·妮尔,几乎和任乃强同时,为格萨尔的故事所倾倒,写成了《岭·格萨尔超人的一生》一书,并被翻译成英语、西班牙语等多国语言,使格萨尔的影响扩大到国际范围。
这一次,雪域高原上优秀的格萨尔文化资源与上海强大的电视纪录片团队相结合,是一次珠联璧合、不可多得的文化合作,将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值得骄傲的是,就在这部纪录片开拍前,国外的团队也已经有计划筹拍这个题材,最终这个第一还是中国人自己完成了。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格萨尔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文明的华彩篇章。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取之不尽,我们自己要珍爱,要保护!(吴翔)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