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作为面积大省、人口小省的青海,如何在保护中培育和发展新业态?
乡村旅游业正符合了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
发展乡村旅游,可充分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拓宽旅游服务功能,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乡村旅游作为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业态,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改善乡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促进乡风文明、推进优质旅游服务的作用尤为明显。
我省农牧区人口占全省的近一半,农牧业发展不足、农牧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围绕“产业兴旺”这个重点,把旅游和“三农”工作、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以旅游带动乡村振兴,是一条符合青海农牧区实际的发展之路。
门源高原桃花源。
旅游是文化产业,使乡村形成“文明乡风”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充分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乡土文化。以农村乡土文化为吸引物,发展特色民俗文化旅游。
整洁的村庄,硬化的道路,优美的环境,星级的厕所……2017年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和乡麻吉村,打造出集花卉观赏、农事体验、古窑洞文化体验徒步健身、特色小吃为一体的油嘴湾生态休闲农庄,立刻吸引了省内外游客的目光。
“以前外出打工一个月收入3000多元,还供养三个大学生,日子过得特别吃紧。去年听说村里建花海,我觉得机会难得,向亲戚那借了笔钱,开了这个农家乐,两个多月我净赚了三万多元。”
五十多岁的麻吉村村民任大贵尝到甜头后说,村庄变景区,主要是守住了这片资源,通过改造村子深受城里人欢迎,现在村里变美了,卫生整洁了,人人都有事做了,以往的一些陋习都不见了,村民保护环境、文明生活的意识明显提高。
民族传统文化成为门源旅游的热点。
今年,油嘴湾农庄通过规划,整合了7484万元资金,重点在道路建设、给排水、村庄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方面加大建设,来提升农庄档次,迎接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了城乡文化交流,省内外先进地区的经营理念和现代文化正带入昔日封闭落后的麻吉村,新的“文明乡风”正在村里扩散。
旅游是美丽产业,使乡村实现“生态宜居”
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具有极强的生态保护功能,对促进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打造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美景。
初夏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微风荡漾,灰色的水泥路连接着一座座干净整洁的农家院,连着一片片绿意浸染、花香四溢的幸福花海。
洁净的空气、茂密的森林、五彩的花海,将村庄装扮成了人间仙境。昔日穷困的小山村,通过打造乡村旅游,吸引着络绎不绝的省内外游客。
过去的边麻沟村,自然条件恶劣,传统种植业产量低,成为制约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主要因素。如何能让村民增收致富, 2015年,边麻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培东提出了“让村子美起来,就得宜居宜业更怡人。”
互助油嘴湾花海农庄
几年的时间,边麻沟已成为包括花卉基地、人文景观、餐饮住宿、娱乐游戏及其他配套设施建设较为完善的“花海”乡村旅游品牌。全村旅游项目带动村里68户村民发展乡村自助游、农家乐和特色小吃,有50多人稳定就业、100余人临时务工,并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超过500余万元。
走进边麻沟村,处处是绿色,步步是景观,村里的乡村旅游迅速兴起,美起来的边麻沟村也富了起来,并形成了乡村独特的旅游景观。通过乡村旅游边麻沟村不仅改善和保护了乡村生态环境,还真正实现了“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目标。
旅游是幸福产业,使乡村实现“治理有效”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扩大劳动就业,增加经济收入,从而保持农村的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使乡村实现“治理有效”。互助土族自治县西山乡牙合村通过旅游打造出了村民自己的幸福产业。
“农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基本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滞后。”地处干旱浅山地区的牙合村,人多村庄大,人均耕地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靠天吃饭”和外出“站大脚”。
自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组进驻后,全村因地制宜提出了打造“美丽北方梯田”休闲度假村,融合种植养殖、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牙合村打造“牙合最美北方梯田”、开办“开心农场”、开通“农副特色产品进城”渠道……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成了吸引不少城里人前来观光、休闲、体验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如今全村已注册成立互助美丽北方梯田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并注册了“牙合最美北方梯田”商标和微信公众号。开办了“开心农场”利用微信平台引进客人,还开办茶园3家,农家乐餐饮接待9家,以特色浓郁的农家菜和当地土特产吸引了县城和西宁的游客。
“一年多时间,牙合村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以前村里多是留守的老人和小孩。现在出去打工、 ‘站大脚’的劳动力都回到了村里,有的开茶园,有的开农家乐,还有的养土鸡、做酸奶、下粉条。变化最大的是来村里旅游的人多了,大家都在家门口挣上了钱。”村民魏永鸿说。
去年端午节,观望了一年多时间的贫困户李世春,将家里收拾成了农家乐:“去年看着别人挣钱,自己心里也着急,在扶贫工作组的帮助下,现在我也开起了农家乐,一边挣钱,一边照顾老人和孩子。”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牙合村群众就地勤劳致富,收入明显增加,解决了因为外出打工而导致的留守儿童教育、留守夫妻交流、留守老人养老等深层次社会问题,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拥有了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旅游是致富产业,使乡村实现“生活富裕”
发展乡村旅游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2015年,位于西宁市湟中县拦隆口镇卡阳村,引进西宁乡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青海乡趣卡阳户外旅游度假景区” , 一年时间,全村在公司的带动下,以“旅游+文化+体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全村44户贫困户全部脱贫,人均收入从3000元上升到万余元。
现在卡阳村村容村貌整洁有序,道路洁净路灯明亮,路旁鲜花竞相开放,广场上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就连出嫁到西宁的姑娘都以自己的家乡为荣。随着村容的美化,卡阳村人均收入年年递增,全村一年能嫁入十几个新媳妇、家家几乎买上了汽车。
2017年,油嘴湾农庄仅开业70天,就接待省内外游客6万人次,实现景区门票、农家乐餐饮、农副产品销售等综合收入近90万元,直接间接带动全村就业60余户,每户增收1万元,其中带动贫困户增收8000元。
位于西山乡牙合村,2016年全村共接待游客16.5万人次,其中餐饮、住宿消费66016人次,直接经济收入45.04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319元。
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对劳动力有很强的吸纳能力。乡村旅游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通过管理、服务,大量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并参与投资、经营旅游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收入明显得到保障和提升。
【视点短评】
让更多的农牧民吃上“旅游饭”走上小康路
全域旅游是国家战略,是顺应大众旅游发展新趋势、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新战略新路径,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乡村旅游作为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业态,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改善乡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促进乡风文明、推进优质旅游服务的作用更为明显。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要打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这张牌。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将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
青海地大物博,旅游业无疑是最能推动青海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产业,是最能调动全省人民积极性的幸福产业,是最能体现青海竞争实力的优势产业,是最能赢得青海未来的希望产业。
作为农牧区人口占全省近一半,农牧业发展不足、农牧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贫困聚集在农牧区的青海。围绕“产业兴旺”这个重点,把旅游和“三农”工作、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以旅游带动乡村振兴,是一条符合青海农牧区实际的发展路子。
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服务,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实施“旅游+扶贫”工程,让群众吃上“旅游饭”、走上小康路,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抓手。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