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充满异域风情的元代首饰

作者:珠宝鉴定师张东方 时间:2019-07-31 13:13:28 浏览量:

之前我们曾经介绍过充满东西方艺术特色结合的清代首饰、雍容精致的明代首饰,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充满异域风情的元代首饰!

提到元朝不得不说的就是蒙古族了。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率领他的部署,依次征服了蒙古高原上的各个部族,融合成为蒙古族中的一员。并于1260年建立了以蒙古为名的国家“大蒙古国”。

充满异域风情的元代首饰

(成吉思汗)

日趋强大的蒙古帝国,灭掉西夏,又联宋击金,灭掉了金朝。公元1271年,蒙古帝王忽必烈最终俘虏了南宋皇帝和太后,南宋也随之亡。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史称元世祖。

充满异域风情的元代首饰

(忽必烈)

从前的异族政权一直都倾慕中国文化,很快就会融合进中国的语言和习俗,但元朝的统治似乎预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消退。汉人那种在唐宋时期繁荣开放的情绪突然被凝固了起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压抑而不敢伸张,仇恨反作笑脸的不正常心态,这种“假正经”风气流行开来,并影响到服饰打扮。妇女的装束为之一变,从头到脚尽量把全身各部分都藏在衣服里。在当时一个严格的惩罚表中记录着,男子若“谈及妇女容貌妍媸;纵妇女艳装;在妇女前谈及巧妆艳饰与时花翠袄者”均要“记过”处分。

为了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享受的需要,他们将国内各地的能工巧匠和俘虏来的欧洲人、波斯人以及阿拉伯人中的技艺人才组织起来,在朝廷内将“作院”中各路金玉匠人、总官下属的司局和工部诸色人匠以及总管府所属的银局、玛瑙玉局、石局等加以联合,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官办珠宝首饰手工业队伍。

元朝人把宝石称为“刺子”,又叫“回回石头”,大量用于服饰当中。

充满异域风情的元代首饰

充满异域风情的元代首饰

元大都(今北京)和杭州已成为当时中国金玉珠宝生产贸易的两大中心。其中杭州路金玉总官府有金石玛瑙工匠数千户。域外色目人将“鬼国嵌”、“大食窑”等掐丝珐琅、宝石镶嵌和镂空玉雕等技术传入中国。并且,元朝的玉器、金银器都有了极大的繁荣与发展。

男子:大沿帽

蒙古族男子百姓都扎巾或幞头,而贵族男子则戴一种用藤篾做成的“瓦楞帽”,俗称“大沿帽”。形状有方圆两种,戴有这种帽饰的形象在元刻本《事林广记》中能够看到。图中贵族男子头戴圆顶瓦楞帽,手里还拿着一顶方形的。在陕西宝鸡元墓出土的男女陶俑头上也能看到这种帽饰。与此同时还见有一些其它形式的冠,如《蒙古帝王家居图》中的皇帝,头上戴着一顶卷云式金冠。

充满异域风情的元代首饰

充满异域风情的元代首饰

冬天的时候,他们要戴“暖帽”,有金锦暖帽、七宝重顶冠、红金答子或白金答子暖帽、银鼠暖帽等等。到了夏天,就用由竹篾等编制而成的斗笠,这种斗笠并不是一般常人所戴,而是发展成了贵族的帽饰,叫做“笠帽”。凡是皇帝戴过的帽子样式,别人就不许重复。不论是瓦楞帽还是暖帽和笠帽,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帽顶正中装饰珠宝,其中金银宝石种类多样,而多以玉饰为顶饰。

充满异域风情的元代首饰

(瓦楞帽)

明代沈德符对这种精彩的帽顶装饰有所记载:“元时除朝会后,王公贵人俱戴大帽,视其顶之花样为等威,常见有九龙,而一龙正面者,则元主所自御也。当时俱西域国手所制,至贵者值数千金。”这种玉帽顶传世的很多,但九龙顶至今未见。如现存的一件青玉海东青攫天鹅玉帽顶,用镂空立雕的方法描绘了一支海东青扑压在天鹅身上,啄其头颅的瞬间情景。这类玉饰是北方游牧民族春水、秋山玉饰的延续。

除玉顶外还有金顶。金顶的造型较为复杂,多表现人物、植物、鸟兽动物和与佛教有关的题材。内蒙古乌盟化德县出土的一件迦陵频迦金帽顶,就是这类表现蒙古族融合萨满教和佛教等题材的作品,许多出自域外工匠之手。而在乌盟凉城县麦胡图发现的凤形金帽顶饰,是贵族女子的冠饰,它的造型为云头花丛上的镂空飞凤,做工十分精巧。

女子:姑姑冠

蒙古贵族妇女戴的“姑姑冠”是蒙古族贵妇所特有的一种礼冠。“姑姑”一词来自蒙古语,译成汉语也常写作“罟罟”、“固姑”或“篐篐”等。这种冠以木、桦树皮、珠子、铁丝之类为帽骨,用红绢金帛包裹,顶上用四五尺长的柳条或银打成枝,包上青毡,用翠花、五米帛或野鸡毛等装饰。因为它的样子好像是在头顶伸出一个二三尺高的小柱子,出入庐帐时都必须侧身低头,坐车时还要把帽顶的野鸡毛拿下交给仕女拿着。在《黑鞑事略》中记有:“故故制,画木为骨,包以红绢金帛。顶之上,用四五尺长柳条或银打成枝,包以青毡。其向上人,则用我朝(宋)翠花或五米帛饰之,令其飞动;以下人,则用野鸡毛。”另有:“凡诸酋之妻则有顾姑冠。用铁丝结成,形如竹夫人,长三尺许。”在《元宫词》中还有够“罟罟珠冠高五尺,暖风轻袅鹖鸡翎”的诗句。

充满异域风情的元代首饰

元朝的姑姑冠使用得较为普遍,而在都城中汉族妇女亦有人戴。关于戴冠人物的描绘,在《南熏殿画像考·引永乐大典·析律志》中:“罟罟,胎用凉竹,外以大红罗幔之,上等大,次等中,再次等小。用大珠穿结龙凤楼台之类,饰其前后,再用珠缀长条缘饰,方弦掩络其缝又用小花朵插戴,有金十字用以安翎筒,插以鸡尾。冠后插染有五色朵翎毛。如飞扇样。又以大珠环盖之以掩其两耳。环是作大塔形的葫芦式,然后再用大帛帕重系于额。”在《蒙古帝王家居图》、南熏殿旧藏《历代帝后像》及波斯藏画中都有头戴姑姑冠,身穿交领团衫和织金锦袍的皇后画像。而在甘肃安西榆林窟和新疆伯孜克里克石窟元供养人壁画中,还有戴姑姑冠的元代贵妇画像。

充满异域风情的元代首饰

插发簪钗

蒙古族妇女头上的簪钗十分美丽。在这个宝石充盈的国家,各国的工匠们用他们极为高超的手艺制作出了极为精美的饰物。而中原地区一些古老的习俗还有保存,如古老饰物胜、闹鹅簪花等。在安徽安庆棋盘山元墓中就有形式多样的鎏金银方胜出土。其中一种称为“叠胜”的,是为双盛相叠,犹如双喜字,有吉祥祝福的涵义。在辽宁阜新县红帽子村辽塔地宫就出土一件“叠胜”铭琥珀盒,应是在节日悬挂或身上佩戴之用。1982年在山西灵丘曲回寺村发现了一些金头饰,极为精美。其中的一件金飞天饰为一仙女飞升向天的形象,工艺与造型都达到了巧夺天工的程度。

充满异域风情的元代首饰

充满异域风情的元代首饰

耳饰

元代耳饰制作讲究,材料也多以金玉为主。有许多与金代的一种比较相似,即前面为装饰部分,后为曲柄形的弯钩。装饰部分常用玛瑙、白玉或绿松石等雕琢成各种纹饰。江苏苏州盘门外吴门桥元墓出土的金镶翠石耳饰就属于这种类型。而在山西灵丘曲回寺村出土的金耳饰则十分小巧玲珑,陕西西安玉祥门外元墓出土的一对则将装饰部分做成一个白色玉雕人像,并用细金丝将背后的弯钩连接起来。一些藏家收藏的元代耳饰则更加精美。另外还有一种垂珠式耳饰,成为以后明清时期的主要样式。

充满异域风情的元代首饰

充满异域风情的元代首饰

项饰与长命锁

元代妇女承袭宋代,也有以念珠作为项饰的喜好。江苏无锡元墓出土的一串核珠,其中还夹有三颗料珠;在兰州西郊上公元明墓出土的一串木质念珠,其中还穿插了一颗金珠,一颗料珠和一颗琥珀珠。很明显,穿插一些不同质料的珠子是为了记数的方便。

璎珞的佩戴,在元代仍很常见,特别是宫廷中的舞女和女侍。在元·陶宗仪《元氏掖庭记》中称:“帝在位久怠于政事,荒游宴,以宫女一十六人……戴象牙冠,身披缨络。”这类人物形象在绘画中较为常见的仍为佛教或道教中的人物。在山西永乐宫三清殿北壁的元代壁画中,佩挂在“天女”颈部的璎珞十分华丽。

其实,元代汉族妇女项饰中较为流行的要算是“长命锁”了。它是一种带有吉祥、祝福含义的饰物。这种饰物最早起于何时已没有力据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出现是在璎珞之后。有很多人说它是由璎珞简化而来的。在元代的一些绘画中常能见到这一饰物的具体形象,无论妇女儿童都可佩戴。在元代,道教画,特别是神仙画像十分流行,道教题材在戏曲、雕塑、壁画中普遍出现,是因为北方陷于外族的统治之下,新兴的道教成为某些有爱国思想的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出路,壁画中的男女又都从佛教的圣人变成了道教中的神仙玉女,他们的服饰也都是汉族妇女的装束,当然印度佛家的璎珞也变成了有道家风格的长命锁。佩戴长命锁的女子形象在一些壁画中都可见到。到了明清时期,人们把长命锁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形式也更加多变,在项饰中受到独宠。

充满异域风情的元代首饰

腰饰

元代蒙古族人的服饰是很独特的。男子一般头戴大沿帽,身穿窄袖长袍,腰系革带、金带或玉带,喜欢用美玉制做帽顶、带钩和绦环。无论贵族与平民,男子们都十分注重腰带的装饰。在河南焦作市冯村元墓出土的元代戏曲陶俑,他们身着典型的蒙古人衣饰,腰间系着带有装饰的腰带。

充满异域风情的元代首饰

而蒙古族的贵族们则多用玉带与金带。其中玉带饰以江苏苏州盘门外吴门桥元墓出土的一条最有特色,它除用整齐的块状玉外,中间还夹杂着一些大小不等的异型玉块,都是十分名贵的和田白玉,使整件玉带显得与众不同。在传世品中,还见有用和田玉制做的内容与春水玉器中海东青有关的玉带板的纹圈,具有很强的民族风格。另外还有在江苏无锡一座元代名“钱裕”墓中出土的玉带装饰。它通体镂雕,描绘一只大雁穿行躲藏在飘荡的荷花水草之中,上有一海东青正俯身寻找,十分生动。吉林通化征集到一件蟠璃纹巧色玛瑙带饰板,其花纹图案采用浮雕方法,并利用这块玛瑙的上下两层不同颜色巧作而成,纹饰十分精美。

充满异域风情的元代首饰

这时期,精美的带头仍是腰带上的重要装饰,有金属、玉制及各种半宝石制品。形式繁简不一,有的造成扣式,上缀扣针;有的则不用扣针,而制成一种卡式。在安徽安庆棋盘山元墓出土的一件鎏金铜带头,以铜片对折而成,外表鎏金,两面都有花纹,一面是模压牡丹,一面是平雕的菊花。花纹四周留出边缘,并有内折的“毛口”,以便夹住带鞓,与现在使用的带头十分相像。江苏吴县吕师孟墓出土的一件为锤制而成,呈不规则长方形。有很宽的外边,上饰锯齿圆圈纹。左侧有一小孔,以备束带之用。在这件小小的金带头上,刻着一幅“文王访贤图”。姜子牙端坐于树下凝神垂钓,山后停放着周文王的帷车,同墓出土的一件缠枝花果金饰件,也为锤制镂刻而成,上装饰着高浮雕缠枝花果,花果之间枝叶缠绕,富贵而华丽。这种带饰常为纹饰相同的一组出现,在腰带上作为装饰。而在故宫博物院中还收藏着一件白玉龙首带钩环。它用螭首为钩,腹上镂雕出水芙蓉,背雕荷叶纽,云纹圆扣连有镂雕玉龙,是元代玉饰中极其精巧的一件。

充满异域风情的元代首饰

从北宋时起,社会上兴起了一种金石学,引发了闲散的文人士大夫收藏古董的兴趣。商业经济的发达,消费水平的提高,加之士大夫收藏玉器的习惯,销售玉器的市场应运而生。当时经营的品种主要是仿古玉与世俗玉。仿古玉是与社会考古之风盛行密切相关的,后者则是人们生活装饰需求的产物。这种风气到了南宋时期则更加盛行。元代基本继承了南宋的玉器业,制玉业较为发达。中央政府在北京、杭州都设立内廷玉作,派专人管理宫廷玉器的生产。制玉名家人才辈出,在北京白云观的道人邱处,因琢玉技艺高超被称为“北京玉业祖师”。

充满异域风情的元代首饰

元代的贵族喜佩玉,并沿袭中原汉民族宫廷中身佩组佩的礼制。现今所能见到的元代大佩实物有江苏苏州盘门外吴门桥元墓出土的两组,由菱形、璜形、长方形及椭圆形等玉片组成的组佩。它们彼此之间以玉珠相连缀,上有金属挂钩以便佩挂在腰带上。明代的宫廷大佩仍然沿用这种形式。

除佩玉外,身佩香囊等饰物的习俗仍旧沿用。在江苏省吴县吕师孟墓出土的荷花鸳鸯金香囊,由两片金叶锤压成鸡心形,腹部鼓起,中空用以盛放香料,两面均錾刻着吉祥纹样。不仅可以使用,又有极佳的装饰作用。安徽六安县出土的蝴蝶形银香囊也很别致。

充满异域风情的元代首饰

-【非原创】图片与素材文字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


充满异域风情的元代首饰

相关游记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