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茶马古道
一 茶
“茶之为饮,发乎神龙”。《神龙本草经》载:“茶,苦菜,一名荼草,一名选。味苦寒,生川谷。治五脏邪气,厌谷胃痹,久服安心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诗经.邶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说明茶在古代既为药物又为饮料,据《华阳国志》等有关资料记载,我国从商、周时期就已经开始种茶。
二 茶入吐蕃
唐(太宗)贞观15年,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时隔60多年后,金城公主又辞亲远嫁吐蕃。她们所带百物中的茶叶,由上层传入民间,尤为蕃人喜爱。藏胞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中原王朝于是用茶叶换取西夷的良马,用于固疆守土和交通运输。以茶易马谓之曰“茶马互市”,因“茶马互市”而形成的商贸通道,后人美其名曰“茶马古道”。
三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唐宋以来,汉、藏及其它少数民族之间进行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它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背夫、马帮等为主要运输方式,是我国西南地区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线性文化遗产。茶马古道分青藏、川藏、滇藏三条主要干线和无数小的支线、附线,连接川、青、滇、藏等6个省区、20多个民族地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经济交流网络,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见证了千百年来汉、藏及其它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悠久历史。
四 川藏茶马古道穿越泸定到拉萨
川藏茶马古道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海拔最高、地势最险、路程最长的古商贸通道。它由成都、雅安、荥经翻大相岭到清溪(今汉源县)的泥头(今宜东),逾飞越岭进入泸定县境,西下化林坪经龙巴铺抵沈村,到“千古长河(大渡河)第一渡”——宜牧古渡,以溜索或木船渡河,沿大渡河南行,过磨岗岭折向西北,经磨西面、喇嘛寺(今新兴乡),翻越雅加埂到康巴藏区的打箭炉(今康定)。在唐以前,大相岭至大渡河以东的沈村(古筰都)段,称“邛(临邛,今邛崃)筰(筰都,今泸定沈村)古道”;沈村宜牧古渡对岸至雅加埂以西,称“牦牛古道”,即牦牛王与蜀市易的商贸通道。这条古道经历代维修加宽,直通拉萨,延伸至南亚,成为朝廷连接藏区,通往南亚的官道,也是最早的茶马古道。
“西域易茶,始自唐时(明代《万历合约》)。”从官道运往打箭炉的藏茶,称为“大路茶”,即输边“雅茶”,享誉整个藏区。“大路”在泸定境内,曾经两易其道。元末明初,打箭炉穿峡而出之道通。背夫们不再翻磨岗岭和雅加埂,从沈村渡河北上,经杵坭、田坝、咱里、烹坝、冷竹关、黄草坪翻大岗,再经头道水、柳杨、升航将茶包运到打箭炉,较经磨西面、翻雅加埂到康定,少一天路程,而且少翻一座海拔4000多米的大山。清康熙四十五年四月(1706年5月),泸定铁索桥建成。茶马古道改由龙巴铺到沈村田坝水口,上贾多坪、过佛耳岩,经冷碛、挖角、大坝到泸定过铁索桥合原河西茶马古道抵达打箭炉。
唐代在碉门(天全)设和川镇,和川路越马鞍山通往泸定岚安。明代,岚安翻马鞍山到天全的小路有两条。清代又开辟了天全两路口,经长河坝、门坎山、龙揭盖、五里沟到泸定桥的茶道。这几条古茶道因狭窄、陡险,有些路段仅容一人通行,故称“小路”。由小路运往岚安或泸定的茶,叫“小路茶”。
大、小两路的茶包,均由背夫们用人力运到康定,在康定重新包装缝制,然后用牦牛从南路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察雅;北路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到昌都汇合后,运到拉萨,远销南亚。
五 背夫歌谣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当年的背夫大多已经作古,但他们打拐歇气留下的拐杵窝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荡气回肠的歌谣,见证了背夫们负重跋涉长途,艰难行进在崇山峻岭中,把输边雅茶从宜头一直背到打箭炉的艰辛:
(一)
背子难背路难行,
变牛变马莫变人。
二世变个富家女,
太阳不晒雨不淋。
白云高飞天气晴,
瘦马牵到青草坪。
马不吃草怪马病,
人不读书是家贫。
从小背茶随爹娘
山又高来路又长。
吃过多少凉茶饭,
睡了多少硬板床。
一盘拐子龙抬头,
打拐莫打斜石头。
三拐两拐打不稳,
挣起痨病在心头,
(二)
一出泥头桅杆坝,
老君关坡坡实难爬。
爬上关顶歇一下,
上关沟再把拐子拉。
马刨石打拐看蹄印,
大湾头有个吕冬瓜。
过了大湾不想走,
高桥的店子数马家。
丁字坪,三交坪,
含泥沟的豆花哄死人。
陡坎子坡坡不要紧,
一步一步慢慢行。
头二三道桥路难走,
白果湾土匪在抢人,
把人绑到树桩上,
闭上嘴巴莫吭声,
钱少难保身,钱多难保命,
无钱又遭打一顿。
伏龙寺店子竹笆笆,
大石包塘的路陡又滑。
只要穿好脚码子
冰雪泥泞都不怕。
手头提根丁字拐,
拄路歇气全靠它。
掌拐大哥真不假,
五十一步总不差。
沿途拐窝有小大,
拄在凹里才不滑。
上七下八平十一,
脚踏实地走稳啦;
“哒哒”两声传信号,
连拄两下回应他;
起身跟着脚印走,
才不踩进石旮旮。
说到翻山人人怕,
五更鸡叫就出发。
热天翻山浑身汗,
冬天风雪迎面刮。
男人看妻心不忍,
爹妈望儿泪眼花。
一声“慢点”心已碎,
无力照管你和他。
转弯抹角到晌午,
总算上顶到山垭。
歇好背子缓缓气,
啃上两口玉米粑。
慢慢走下九道拐,
箭杆路滑把筋斗跶。
理好背子往前行,
累了就歇瓦窑坪。
灵官塘下去教场坝,
化林坪吃饭喝口茶。
三天三个坪,
九天到炉城。
龙巴铺把酱油打,
木瓜沟去蘸豆花。
最怕路过佛耳岩,
岩下深潭上掉砂;
一步不稳滚下去,
见不到一点人影渣。
冷碛大桥把工耍,
橙子坡坡实难爬。
破碉房的花生抓几把,
幺塘子的烧酒斟满花。
甘露寺坪坪歇口气,
吃几个香桃润嘴巴。
挖角十里是大坝,
皂角顶过去金钗花。
磨子沟有个曾幺大,
大小两路都要拜望他。
巍瘸子守桥有点假,
上前就是几响刷;
打着大路人不说话,
打着小路人骂他妈。
过河就歇白日坝,
去就遇到沙皮娃;
沙皮娃的拐子勒得下,
拖得老子眼睛花。
浑水沟的萝卜涨了价,
弟兄们商量不吃它。
溜马槽的坡坡难得爬,
咱里才去把工耍。
象鼻子岗岗风吹沙,
伞岗坪凉水涨了价。
小烹坝的豆腐炖空花,
大烹坝的臭虫满街爬。
黄金坪的坡坡软塌塌,
回马坪的房子矮趴趴。
打儿窝的石头懒得耍,
冷竹关尽歇女娃娃。
石门坎的梯梯实在多,
大嘴上的凉水不好喝。
瓦斯沟把青菜买几把,
凉水井的水还吃得下。
拢了大升航,
算来银子统身上;
拢了海船石,
算来刚够吃;
拢了椒子岗,
算来要贷账。
一进东关口,
大家邀约绑回手。
背大背是勉强挣,
兑兑挪挪吃一顿;
背子背上一百八,
裤儿拉来挽疙瘩;
背子背得杂,
就怕三个砸(土匪)。
歌谣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的发展变化,把他们从宜头领“引”、穿茶,经艰难曲折的长途跋涉后,到打箭炉验“引”、交茶、领运费这一过程和心理活动,生动、细致而完整地表现出来。深深的拐杵窝和酸楚的歌谣,是川藏交通史、边茶贸易史、民族团结史和背夫精神的见证。
(歌谣采纳了陈书谦、骆学萍一些句段)(董祖信)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