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作者:撒野趁年华 时间:2019-08-07 10:43:45 浏览量:

首博刚开幕的青海主题展的展名很有味道,叫做「山宗·水源·路之冲」。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为何要起这个名字呢?答案就藏在青海省的地图里。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青海省地图,像一只小白兔,青海湖是兔子的眼睛。又像一只妙蛙种子。

青海北部是与河西走廊相接的祁连山;自西北向东南,昆仑山脉横贯全境;南部与西藏相邻处则是唐古拉山脉。而古人认为,中国境内的山脉都以昆仑山为祖,故称之为「山宗」,即万山之宗。

高耸的山脉上常年积雪,雪水融化后,为湖泊与河流提供了水源。山脉高原也成为了孕育大川的摇篮,黄河、长江、澜沧江都发源于这片土地,故而青海也被称作万水之源。

作为名山大川聚集之地,青海风光格外雄奇险峻,但这也给交通带来了很大的不利。那么古人是如何在崇山峻岭中找到一条适合通行的道路呢?

先民们主要依托山川河流的走势,探索形成固定的通道。而青海地区有身处贯穿东西南北的枢纽位置,因此,这些通道也成为横贯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上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常常将它们统称为「青海道」,或称为丝路南线。

那么,又是谁最早开辟青海道的呢?

我们要先从一块石头说起。

-丝路之源-

丝绸之路由谁开通?或许我们会把功劳归于凿空西域的张骞,或者派兵北击匈奴的汉武帝。但假如有人说,丝绸之路是旧石器时代的先民所创,不知道你会不会意外。

证据在哪儿呢?我们可以从青海出土的这几块石头上寻找。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旧石器时代

假如在路边看到这三块石头,大家肯定会轻易忽略,认为这只不过是随意崩落的石块而已。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的边缘非常锋利,并有打制的痕迹。

在两万年前,这些不起眼的石头曾经是智人防身打猎时不可缺少的武器,代表了当时最先进制造水平。

那么这些石器是如何打制的呢?

需要左右手各执一石,相互敲击,使得边缘崩裂,形成锐面。锋利的断面可以击伤猎物,划开兽皮等。

巧合的是,这些石器的制作技巧,和当时居住在华北平原的先民所使用的方法一模一样。而就如现在的技术壁垒一样,每个部落的打制石器方法都略有不同,在更大范围内,它们的区别将更为明显。为何相距甚远的两地,会出土了同样类型的石器呢?

考古学家们推测,这两地的人群可能同宗同源。早期的「北京人」不断向西迁徙,直至青藏高原,成为当地最古老的居民。

起初阶段华北平原的人们并不能适应高寒的气候,只是季节性迁徙,夏季上山打猎,冬季下山避寒。经过很长时间的适应期后,有一部分人已经能够忍耐高原气候,开始在此定居。这些石器就是证据。

我们据此可以推论:数万年前,华北先民们不断向青海地区迁徙,在迁徙的过程中,摸索出一条通行的道路,这也是今天丝绸之路青海道的源头。

这是旧石器时代的故事。

-彩陶时代-

到了新石器时代,除了粗糙的石器,我们还能通过更加精美的器物来窥探先民们的历史,它就是彩陶。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同心圆圈纹内彩陶盆·马家窑类型·海东市出土

河南洛阳附近的三门峡市仰韶村,以本地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而闻名于世。仰韶出土的彩陶纹样优美自然,很有特色。而仰韶文化的一支族群也北上到甘青地区,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彩陶文化,即马家窑文化。

图中这件具有对称美和游目纹的陶盆,就拥有了仰韶文化最显著的特点。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弧线宽带纹彩陶壶·半山类型·海东市出土

距今约4600年,居住在西辽河、冀中北的雪山一期文化和内蒙古中南部仰韶文化海生不浪类型的人群又迁徙到了青海地区,与本土文化结合,形成了马家窑文化的半山类型。

半山类型的特点是使用红黑复彩和锯齿纹,这些都是草原文化带来的特点。从上述陶罐中可以看出来。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葫芦纹彩陶壶·半山类型·海东市出土

这件陶壶更加精美,具有繁复的网纹和菱格纹。(像不像拜仁慕尼黑的旗帜?)除了装饰之外,它们应该还有其他更为深层的含义。

除了来自中原和草原的仰韶文化外,山东地区的东夷文化也曾入驻青海。其中以齐家文化为代表,它与龙山文化之间具有很强的亲缘关系,以素面陶器著称。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人面纹带柄彩陶碗·宗日文化

齐家文化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甘肃地区,陶器多以素面为主。而青海地区宗日文化遗址出土的这件陶碗,则综合了齐家文化素面陶器和马家窑文化绚丽彩陶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疏朗图案。

在新时期时代,仰韶文化、草原文化、东夷文化都曾在青海地区生根发芽,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这些文化的进入,背后则是族群的迁徙。他们前进的路线,构成了今天丝绸之路的雏形。而后世的人们,也沿循着前人的道路,继续交流和融合。

-青铜时代-

彩陶时代,我们看到了不同风格的陶器,背后则是不同文化的交融。那么青海地区的青铜文化又是什么样的呢?

上述提到的宗日文化,已经开始铜石并用,遗址中也出土了不少青铜器。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折线纹铜鬲·卡约文化

这件青铜鬲是卡约文化中非常少见的铜容器,它是受当时商周文化影响的产物。足部中空,便于加热。这一器型,我们在中原地区的博物馆中经常可以看到。

我们再来看另一件青铜器——来自齐家文化的铜矛,它的器型非常独特。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铜矛·齐家文化

这件铜矛体量非常大,有一尺多长,旁边的环首铜刀与之相比酒喝小玩具一样。它不仅宽长,而且还有独特的倒钩,与中原地区出土的大部分铜矛都不相同。并且铸造精美,可能是一件祭祀礼器。

那么它来自何方,又为何器型如此独特呢?

实际上,它与欧亚草原塞伊玛—图尔宾诺式倒钩铜矛形制几乎完全一样。这种来自西方的草原文化大约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由天山北麓南下新疆并向东部中原扩散,同样形状的铜矛在河南南阳也有出土。这表明它也是欧亚大陆早期冶金技术交流与史前丝路的物证。

我们在此做个小结:1.青海省的地理位置和山川形胜是青海道形成的天然条件和客观因素。2.旧石器时代华北平原的智人是青海境内最早的一批居民,他们的迁徙路线是今天青海道的源头。3.新时期时代,仰韶文化、草原文化和东夷文化的先民也纷纷迁徙到青海,带来了风度多彩的彩陶文化,多种文化也在青海交流融合,此时绸之路雏形已具。4.青铜时代出土的青铜器表明,中原文化和中亚以西的文化都在青海交流融合并继续东传西进,丝绸之路青海道已经承担了沟通东西的通道角色。

经历了漫长的「前丝绸之路时代」后,青海道随着中原和西域政权的兴衰沉浮,又将在东西方贸易之间都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汉风羌道-

秦汉之际,匈奴崛起,「破东胡,走月氏,臣服诸羌」,成为控制西域和北方的主要势力。此时青海地区的羌人也成为匈奴进攻汉王朝的辅助力量。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开始执行打击匈奴,凿空西域计划。主要军事行动有「北却匈奴,西逐诸羌」。一方面打击匈奴主要力量,一方面打击它的联盟势力。在北方草原和青藏高原之间撕开口子,切断二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与西域诸国结盟的方式,进一步瓦解匈奴势力。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西汉地图

从这张西汉地图上可以看出,汉武帝已打通河西走廊,并列四郡。其中今天青海的东北部也已归入大汉疆土。

这一区域主要是河湟地区,此时羌汉关系紧张,羌人时时想夺回湟中道的经营权。宣帝则听从赵充国的建议,在此移民屯田。因此这一时期出土的文物,也带有典型的汉文化特色。

在此我们以六件文物来介绍汉风西进的历史。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灰陶灶·汉朝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灰陶仓·汉朝

汉代人追求长生不老,信奉“事死如事生”的原则。因此墓葬之中常常出土大量展现日常生活用具的明器。通过这些生活气息浓郁的汉代手办,我们也可以窥得汉代人的生活样貌。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长乐未央」纹瓦当,典型汉文化色彩的器物。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陶钱范·汉朝

钱范,也就是钱模子。汉代郡一级在中央政权的授权下,可以铸造钱币,这件出土于西海郡故城的陶钱范证明了这一点。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汉三老赵掾碑文拓片

这件石刻是汉隶精品,原石毁于70年前的大火,仅存残片,因此这件完整的拓片格外珍贵。赵掾就是和汉宣帝提出屯田策略的赵充国的后人,这件追溯祖先功绩的石碑,也是汉代屯田等制度的历史见证。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卧式羊形铜灯·汉朝

汉代人很喜欢用油灯,因此出土了很多精美的灯具,例如著名的长信宫灯、青铜雁鱼灯等。这些灯不仅造型优美,而且设计精妙,兼具实用功能,例如可以减少油烟。

这件铜灯也独具匠心,它以卧羊为底座,上顶着盛灯油的铜盘。铜盘可以通过合页上下转动,倒掀下来,与羊身严丝合缝地扣上。

这一设计非常实用,当不用油灯时,就掀下灯盘,残剩的灯油顺着右边的流口流到羊腹中保存,而灯盘扣在羊身上,也会减少灯油挥发。再使用时,打开灯盘,用勺子从羊腹中勺取灯油倒在灯盘上即可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铜羊灯·汉朝

满城汉墓中出土了同样形制的卧羊铜灯,说明这一设计在汉代时非常流行。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耳珰·汉朝

汉墓出土的耳饰——琉璃耳珰。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诗句“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说的就是它。

在张骞出使西域、河西四郡建立之后,河西道开通,青海道此时虽处于辅助位置,但已经具备了沟通中亚和南亚的能力。在接下来的时代里,青海道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迎来自己的辉煌鼎盛时期。

-吐谷浑道-

东晋南北朝时期,辽东慕容鲜卑人的一支因族内不和,故而向西迁徙。首领吐谷浑及子孙率众迁徙到甘肃,后又进入青海草原,并在此建立了吐谷浑国。吐谷浑政权持续三百五十余年,在政权覆灭后,吐谷浑人逐渐融入到其他民族之中,未融入的部分成为今天土族的祖先。

吐谷浑政权兴盛的时代,中原正处于东晋南北朝时期。此时政局动荡、政权割据、战乱不断。偏居青海的吐谷浑政权正好休生养息,不断壮大。

并且由于中原政权分裂,无暇再控制丝绸之路。因此河西走廊落入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势力范围之内,河西道堵塞凋敝。而吐谷浑国与以农为本、自给自足的农业王朝不同,它为草原民族出身,天然重视商品流通和贸易。

因此吐谷浑政权,一直以维护经营丝绸之路青海道为立国之本。在河西道堵塞的情况下,派兵护送商旅通行青海道,并且还为商队配备翻译。在这一系列良政的驱动下,青海道迎来了繁荣兴盛的辉煌期。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吐谷浑道示意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青瓷莲花尊·南北朝

热水墓群出土的青瓷莲花尊,应该是北朝的器物,通身饰有莲花,花瓣尖部挂釉,清亮如水,非常美丽。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玄武砚滴·魏晋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金扣蚌壳羽觞杯·十六国时期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波斯银币和耳环·东汉末至魏晋

这些来自中外各地的出土文物可以佐证,吐谷浑时期的青海道,商贸交流非常发达。

这一时期的吐谷浑道不仅横贯东西,而且连接南北,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

-吐蕃东进-

隋朝时全国统一,河西走廊再次打通,青海道因此沉寂。随后吐蕃势力兴起,并灭掉了吐谷浑政权,标志着吐谷浑道的终结。

但这一时期,唐王朝和吐蕃之间往来密切,唐蕃古道兴起。青海借此也成为唐王朝与吐蕃政权之间交流的中转站,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是借此道到达拉萨。

这一时期的青海道,主要为吐蕃人控制。我们从青海热水墓葬群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中,就可以同时看出浓浓的唐蕃两地的文化特色。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三彩骆驼俑·唐朝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脱胎漆器盘·唐朝

这两件器物带有中原风格,唐三彩不必多言,是唐墓中常见的随葬明器。脱胎漆盘的外形为中亚西北流行的样式,而底部圈足则是中原特色。其中脱胎的髹漆工艺,更是中原工匠们所擅长的绝活。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玛瑙十二曲长杯·唐朝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人面鱼尾金饰片·唐朝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金胡瓶·唐朝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骑射形金饰片·唐朝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奔鹿形金饰片·唐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镶松石金带銙·唐朝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金鞍后桥·金鞍翼·唐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镶松石卷草纹金三通·唐朝

这些奢华精美的玛瑙杯、金器,也都是热水墓地群所出土。它们不仅展现了唐和吐蕃的工艺水平,还融合了波斯乃至罗马的物质文明,这也说明当时的商贸往来依然很频繁。

例如中间那两件骑射形金饰片,武士骑马搭弓射箭,雄鹿跃蹄奔逃,细节非常精美,并且与萨珊波斯银盘上常见的狩猎题材相似。

也正是因为热水墓群等级高、文物精美,也引来了不少盗墓贼。在打击文物犯罪成果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上述很多件珍贵文物,都曾惨遭盗墓贼之手,包括那件非常大的玛瑙碗。出土信息也随之丢失无存,使得墓主人身份难以断定,非常可惜。

吐谷浑政权灭亡后,青海道走向衰寂,但又因为它是构成唐蕃古道的重要一环,因此仍然沟通了唐蕃、东亚与中亚西亚乃至罗马,商贸往来未曾断绝。从都兰热水墓群出土大量精美文物中可以看出来。

-青唐政权-

随着吐蕃王朝势力的衰退,赞普后裔的一支在西宁建立了青唐政权。随后宋、金、西夏等势力都曾入驻青海地区。

这一时期由于西夏政权堵塞河西道,因此青海道复兴,成为西域诸国向北宋朝贡的重要通道。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宋金的铜镜、宋朝的棋子和铜钱,都是青唐道复兴的见证。

这两件铜镜即是宋朝和金朝势力进入青海的证据,也代表了铜镜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右边为中原传统样式,左边这种带柄铜镜直到唐朝才传入我国。

青唐政权时期,青唐道除了担负国际贸易通道的作用外,还是少数民族与北宋进行茶马贸易的重要道路。而在之后的时代,茶马贸易的商队更是成为青唐道上的主角。

-茶马古道,丝路余韵-

元朝统一疆土后,河西道重新焕发生机,青海道地位下降。明清时期,因为棉花等的普及,丝绸需求量降低;并且此时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三方面原因导致明清时期的青海道的国际贸易功能沉寂,但仍作为区域内通道,联系着中原王朝与草原牧区。这一时期的道路也被称之为茶马古道。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茶马互市的价格表

中原王朝需要青海牧区提供的马匹,青藏高原的牧民饮茶之风盛行,也需要来自中原地区出产的茶叶。因此茶马贸易开始兴盛。这种物物交换的方式,在远距离贸易上优势更明显:一趟出行可以做两趟生意。

另外,茶马互市也是中原王朝官方主导的贸易,一切均由茶马司办理,杜绝走私。因此茶马互市除了是经济上的联系,更是政治隶属关系的体现。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金牌信符·明朝

这件金牌信符就是一证,它是以茶易马的专用凭证,无此凭证者不得私自贸易。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茶马互市的告示·明朝

告示中提及了“金牌差马”的历史概况,也体现了明王朝“以茶驭蕃”的安边策略。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茶盐袋·民国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茶叶罐·清朝


大美青海:丝绸之路南道的故事

多穆壶·清朝

茶盐袋、茶叶罐和多穆壶,这些都是当时人们饮茶所需的器具。因为饮食结构的缘故,少数民族非常依赖产自中原地区的茶叶。

茶马互市不用货币交易的另一个原因,是防止铜钱流入少数民族之手,转而铸造成武器;并且也可以避免货币大量外流,造成经济混乱。

元明清时期,青海道的国际贸易功能沉寂,主要以区域贸易功能为主。中原王朝与青海牧区之间的茶马互市,使得青海道依旧发挥着重要的沟通作用。

青海道从初具雏形,到兴衰交替,到沉寂转型,背后有地理因素,有政治因素,也有经济因素。从出土的各个时期的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痕迹,这也是看展时最有趣的部分。

致谢:编辑团 老宋、二十八年蝉;封面图片 苏涛;其他照片为柳贯鱼拍摄,地图来源于网络;文章思路参考了青海师大李健胜老师的讲座。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