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人普遍比较直性子,所以有时候呢,生气了就会直接了当的表现出来,做事也就比较容易情绪化,对东西撒气,西宁方言把生气了用力摔东西叫“墩给”“掼给”,比如刚借了别人的东西还没用呢,对方就来索要,父亲就会对儿子说“打着掼给”,“墩给去”一类的话,类似的还有:
“承当下子金耳环没拿来,拿来个银的,我有心打着掼给”
“不就是个破手机吗,我一气之下打着掼给了”
“尕麻五你在皮犟,我墩给几锤(拳)来俩”
“二嫂又来倒闲话,我墩给了几句着走了”
“在胡说了嘴上墩”
可以看出来,西宁方言里的“墩”“掼”都带有生闷气的节奏,距离真正爆发就差那么一丢丢哈。有点对着干的意味。其实“墩”“掼”都是继承的古语,在古文里也表示顶撞的意思:
《醒世因缘》三:“后边计氏一伙主仆,连个馍馍皮扁食边梦也不曾梦见,哭丧着个脸,墩葫芦,摔马构,长吁短叹。”
《金瓶梅》五十八:“他又来我跟前说长道短,叫我墩给了他两句,他今日使性子家去了。”
《红楼梦》六十:“平日我说你一句儿,或无心中错拿了一件东西给你,你倒会扭头暴筋,瞪着眼墩摔娘。”
《水浒》二十六:“把那妇人头望西门庆脸上掼将来。”掼将来,即狠狠摔到(西门庆)脸上。
所以在西宁方言里,“掼”和“墩”都是沿袭古代的用法,是生气后的情绪化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小编还是不建议“掼”和“墩”的做法哦,毕竟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提升自我修养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原创不易,如果您喜欢,我们一起为青海方言打call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