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作者:天汉国际 时间:2019-11-12 13:00:55 浏览量: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丝绸之路”上到底有多少故事?

纵观5000年文明,青海亦在“丝绸之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汉代的“羌中道”,到魏晋南北朝的“吐谷浑道”,唐代的“唐蕃古道”,最后到元之后的“茶马古道”,每一条道路都是中原与西北,东方与西方相互沟通的重要桥梁。

5000年后的今天,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我们对青海在“丝绸之路”中作用愈发清晰,而这既是历史,也是未来我们所需要的。

2019年2月28日至2019年6月30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文物局、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青海省文物局协办,首都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承办的“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在首都博物馆开幕。

此次展览精心遴选了青海省13家文博单位的442件(套)精品文物,以青海历史发展为主线,全方位地展示青海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元文化价值,旨在向国内外观众展现“一带一路”中的青海。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开幕现场

“青海地处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与青藏腹地的联接地带,自古以来就是东亚与中亚、南亚与北亚陆路的要冲,承担着联通东西、沟通南北的交通功能。与此同时,它也是一个山的王国,万山之宗昆仑山纵贯全境;青海也是中华水塔,为黄河、长江、澜沧江三江之源。所以在‘一带一路’中的青海这一主题之外,我们又通过‘山宗’‘水源’‘路之冲’这三个点,全方位地呈现青海的全貌。”对于此次展览的主题,国内合作与民族考古研究部副研究员、展览策展人高红清在接受采访时说到。

展览共分源远流长、汉风羌道、吐谷浑国、吐蕃东进、海纳百川、视频介绍6个单元,为突出“青海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组成”这一主题,每一单元分设小节,通过文物、图版等形式,专门展示相关时期一带一路的青海。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观众在首都博物馆观看宣传片

“举办此次展览,主要的目的是在展示过去的同时,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借助首都北京的平台,以历史文化为媒,向全国人民展示青海各族人民扎根高原、奋力推进‘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战略的决心和信心。让广大的观众真实地了解青海灿烂多元的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历史,认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牛军在展览开幕中说到。

与此同时,作为青海省人民政府与北京市人民政府首次联袂举办的文物展览,此次展览不仅是首都博物馆2019年“解读灿烂中华”系列主题的重点项目,也是青海省和北京市两地文化交流,文化建设上的又一件大事,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雅昌艺术网跟随着青海各大博物馆的馆长和专家团队一起,听听他们对青海五千年文明历史的解读,以及“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展览现场

第一部分:“源远流长”

第一部分“源远流长”,主要展示的是史前时代青海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和青铜时代的齐家文化、卡约文化等。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舞蹈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 马家窑类型

高12.5厘米,口径24.2厘米,腹径24厘米,底径9.9厘米

同德县宗日遗址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在这一部分,我们最先看到的是同德县宗日遗址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上面绘有两组手拉手群舞的人体图形,一组11人,一组13人,共24人,这也是最早的舞蹈纹饰。从人物形象上来看,他们头上戴有宽大的头饰,腰部装饰着圆球形饰品,就好像女子穿着裙子,真实地再现了远古先民的娱乐场景。

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青海镜内又出现了齐家文化、卡约文化、辛店文化和诺木洪文化等。齐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最早的多重灾难遗址“喇家遗址”。4000年前,青海省民和县的官亭小盆地,发生了一起强烈地震,震后,洪水、泥石流接踵而至,使整个村落瞬间淹没。

所以当遗址出土后,我们能够完整地看到当时的情形,有保护孩童的母亲,以及放在碗里的面条,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面条遗存,所以也有人称这个遗址为“东方庞贝”。此次展览展出了多件喇家遗址的文物。

距今约3000多年的卡约文化,是青海地区分布最广,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类型,这一时期的器物上有大量的动物纹饰,充满了深厚的生活气息。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鹿纹彩陶瓮

青铜时代 辛店文化

高60.5厘米,口径32.5厘米,腹径47厘米,底径15.5厘米

乐都县双二东坪遗址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辛店文化的制陶业则非常发达,他们在制作陶器时,通常会先在外面制作一层白色陶衣,也就是打一个白色的底子,然后在上面绘制纹样。《鹿纹彩陶瓮》是辛店文化出土的最大的彩陶,有“黄河陶王”之称。上面绘制了两只昂首鸣叫的鹿,鹿因擅长奔跑以及拥有对抗敌人的强大武器——鹿角而成为先民们崇拜的对象,所以鹿也是先民创造的专管狩猎的神。在作用上,有人认为它是用来盛水装粮食的,但其实不是,它出土时,在其旁边发现了孩童的尸体,所以有专家认为它可能是远古时期小孩儿的葬具。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彩陶靴

青铜时代 辛店文化

高11.4厘米,口径6.8厘米,底长14.3厘米,靴面厚5厘米

乐都县柳湾墓地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这件作品是中国考古界出土的最早靴子,距今已有3200年的历史,是一件墓葬当中的随葬品。由此可见,早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已经穿上鞋子了,并且还相当精美。这件靴子有靴底、靴帮和高高的靴筒,与我们今天冬天穿的雪地靴的样子非常相似,此外,其做工规整,左右对称,并无左右脚的区别,这也证实了部分民族穿靴不分左右的习惯。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七星纹铜镜

齐家文化

直径8.8厘米,厚0.4厘米

贵南尕马台墓地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这件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镜,距今有4000年的时间,它的背面饰有七角星纹,中间有一个圆形拱钮,周边发射着三角形的光芒,或许是太阳的象征。出土时它是挂在墓主人的胸部,这可以推测青铜镜可能是墓主人生前喜爱的物品,也有可能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铜矛

齐家文化

长62厘米,宽19厘米,厚4.9厘米

西宁市沈那遗址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这件作品是目前中国青铜时代考古出土最大的兵器,有“兵器之王”的美称,宽叶形状,銎与刃部结合处有倒钩,圆銎内有留残的木柄痕迹,这样的兵器在战场上挥舞并不方便,有专家认为这件兵器并不用于实战,而是具有象征权利、持矛号令的作用。

第二部分:“汉风羌道”

到了汉代,青海被正式纳入中央的管理体制,而青海羌中道也成为了连通东西的交通要道,与靠北的道路共同组成了沙漠丝绸之路。也正是因为这条道路,大量中原汉人来到青海,把中原的汉文化带到了这里。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汉匈奴归义亲汉长”铜印

这一部分,我们先看一枚铜印“汉匈奴归义亲汉长”,这是东汉中央政府颁给当时匈奴部族首领的官符印信,有史实记载称,当匈奴归降汉中央政府后,朝廷为了表扬这种行为,往往会册封他们的酋长侯、王、君等爵位,并赐印,委任他们管理本族、本部落的事务。这个官印便是这一史实的物证。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狼噬牛金牌饰

汉代

长15厘米,宽9.5厘米

海北州祁连县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这件是中国目前发掘出土的最大金牌饰品,重365克,表面描绘了一幅自然界弱肉强食的场景,森林中一只狼正咬噬住一头牛的后腿,而牛正在痛苦挣扎。这件金牌饰的作用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皮带扣,是主人身份等级的象征。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银壶

这件是国家博物馆借展的一件展品,在银壶的口部、腹部、底部有三圈错金银纹饰,这是典型的希腊风格,它的出土说明了青海在当时是中西文化交流非常重要的枢纽。

第三部分:“吐谷浑国”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自公元4世纪至7世纪下半叶,吐谷浑人成为青海历史的主角,也正是他们的保驾护航,丝绸之路上商旅的安全才得以保障,丝绸之路也才得以通畅。所以史书把贯穿吐谷浑境内的这些路线称做“吐谷浑道”,也叫“河南道”,是沟通中亚、西亚与中原地区的必经之路。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青瓷莲花尊

南北朝时期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墓群出土

都兰县博物馆藏

这件作品是南北朝时期名贵的青瓷品种,器形硕大,纹饰精美,工艺复杂。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玄武砚滴

魏晋

海东市互助县高寨汉墓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玄武作为四方神兽,在古人心中有着镇宅、辟邪、开运的作用,常常被用于生活用品的纹饰当中。玄武砚滴就是一件文房用品,在研墨时可用其滴水。其腹内中空,龟壳上有一入口,可注水,当用水时,可侧身,水就会滴下来。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金扣蚌壳羽觞

魏晋十六国时期

长13.7厘米,宽10.4厘米,高3.5厘米

西宁市南滩砖瓦厂魏晋墓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羽觞也叫耳杯,因其左右两边有半月形的耳饰,像鸟的翅膀,所以又叫“羽觞”。在战国至魏晋时期,作为日常生活用具使用广泛。此次展出的是一件在蚌壳上镶金边的“羽觞”,制作手法极为罕见,造型优美,器具华贵,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总之,这应该是主人生前喜爱并使用的物品,同时也是其显贵身份和地位象征。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胡人牵驼模印砖

南北朝时期

宽约17厘米,厚约5厘米

湟中徐家寨出土

西宁市博物馆藏

此外,这一时期也出土了大量的模印砖,有大力士、武士的形象,还有宴饮、娱乐的场景。“胡人牵驼模印砖”展现的是胡人牵骆驼的场景,骆驼作为一种符号,象征着“丝绸之路”的兴盛,而高鼻深目、见多识广的胡人,则是中西文化的传播者。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波斯银币

波斯萨珊王朝

直径2.6厘米;直径2.7厘米

西宁市城隍庙街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这是两枚印有拜火教祭坛的波斯银币,它们的出土表明公元4世纪末到6世纪初,外国金银币在河西一带的流通是合法的,同时也证明了青海在中西贸易往来的交通线上的重要地位,也足以印证了丝绸之路青海道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繁荣盛况。

第四部分:“吐蕃东进”

公元663年,吐谷浑被吐蕃所灭,随后唐、蕃双方在青海地区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军事与政治角逐。与时,这一时期兴起了一条连接中原与西藏、尼泊尔、印度的道路,即唐蕃古道。使青海成为东亚与南亚、西亚文化的重要交汇之地,唐蕃民族友好的黄金大道。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玛瑙十二曲长杯 唐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墓群出土

这一时期的文物中,都兰墓群出土的最为精美。如《玛瑙十二曲长杯》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件作品由一整块黄色玛瑙雕制而成,器壁厚重,透光性好,外表光滑,色彩瑰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除了这件外,在日本也有一件相同的国宝文物,但那件体型小,没有此次展出的大。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人身鱼尾金饰片 唐代

高4.2厘米、厚0.03厘米

都兰热水墓群出土

人首鱼身本是波斯的守护神,但它传入青海后,成为日常器物上的一种装饰,此次展出的人身鱼尾金饰片,镂空处镶嵌有宝石,带有一种青藏高原民族的特色。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镶松石金覆面 唐代

眼:长10厘米,宽3厘米;

鼻:长10.1厘米,上底宽1.7厘米,下底宽4.8厘米;

嘴:长6.1厘米,宽2.5厘米;

残片:长4.1厘米,宽2厘米;

总体:长22厘米,宽21.7厘米

都兰热水墓群出土

这件金覆面由眉毛、鼻、眼、嘴组成五官,有一眼缺失。这种面饰在高原地区以前也有发现,极具特色。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骑射形金饰片

唐代

长13.5厘米、高9.8厘米、厚0.04厘米

都兰热水墓群出土

这个骑射形金饰片,表现了青海独特的狩猎场景,细节的处理也非常精致,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辫子、八字须、大耳坠,就连佩剑、皮靴、马鞍、马镫也都刻画清晰,极为珍贵。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金鞍后桥片、金鞍翼片

唐代

长56厘米,宽54.5厘米、高32厘米、厚0.04厘米

都兰热水墓群出土

这组具有栗特风格的马鞍饰片由后桥片和两侧侧护翼片组成,后桥饰有对称展开的双狮和双马, 动感十足。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人物纹鎏金银盘

唐代

直径43厘米、残高1.8厘米、壁厚0.2厘米

都兰热水墓群出土

这件银盘具有拜占庭风格,盘上有三个人物,左侧为一腰带佩剑的男性,右手拉着中间一位女性的右手,右侧为一老人。这三人都是卷发,从形象上看应该是欧罗巴人,整体来看,这样器物应是一件舶来品。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鎏金西方神祗人物连珠饰银腰带

唐代

通长95厘米,宽3.3厘米,厚0.4厘米,牌饰直径6.5厘米

青海省博物馆藏

腰带用银丝编织而成,呈长条形,上有七块牌饰,刻着西方神祗人物,是典型的波斯时期的文物。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紫地婆罗钵文字锦残片

唐代

长:30厘米、宽:4厘米

都兰热水墓群出土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在都兰热水墓群1号墓中,还出土了一件世界级的国宝级文物《紫地婆罗钵文字锦残片》,它是紫红地,黄字,上面从右向左书了一段文字,经学者鉴定,是波斯萨珊朝所使用的婆罗钵文字,意为“伟大的,光荣的,王中之王”。这是世界上唯一一件有婆罗钵文字的丝绸。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波斯双面人头像

唐代

高3.3厘米,宽2.5厘米

都兰县热水墓葬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连作的双面人头像,模制,中空,深目高鼻,头戴小圆帽,为典型的中亚波斯人形象,是南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历史见证为古代少数民族形象,为研究中西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提供着重要的实物资料。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红地中窠对马纹锦

唐代

长21厘米,宽13厘米

都兰古墓出土

海西州民族博物馆藏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黄地对飞马饮水纹锦

唐代

长:50厘米,宽:21厘米

都兰古墓出土

海西州民族博物馆藏

此外,青海还出土了大量丝织物,且品种繁多,有绢、纱、丝绸、缂丝等。丝织物上的纹饰也极具特色,其中对马纹最受欢迎。《红地中窠对马纹锦》中,一对马立于莲瓣状花草花台之上,两两相对,充满动感。《黄地对飞马饮水纹锦》的纹饰在史书中有专门记载,也从侧面反映了马匹在青海备受草原民族的喜爱,有着神圣而特殊的地位。

第五部分:海纳百川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自元朝之后,青海地区茶马贸易兴起,茶马古道成为连通中原与藏区茶马贸易的重要通道。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铜鎏金观音像

青海省博物馆藏

这件铜像是青海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明代永乐皇帝赠送给青海瞿昙寺活佛“灌顶净觉弘济大国师”班丹藏卜的礼物之一。造像高146厘米,遍体鎏金,其铸造工艺代表了明代的最高技术水平,是永乐宫廷造像艺术的代表作,也是目前我国所发现的体积最大的永乐宫廷铜造像,属国宝级文物。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大国师印”明

青海省博物馆藏

这是明代永乐皇帝给青海瞿昙寺大国师的官方印章,造型厚重,鎏金成色较高。因政教合一,当时大国师的权力非常大,不仅掌馆宗教的事物,同时也负责政治相关事宜。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弓箭 元

元代的弓箭,箭头有着特殊的鸣镝,就是响箭。其原理是当箭射出时,由于受力面积大,在与空气的摩擦当中会产生尖锐的叫声,当声音传入敌方阵营时,可以削减对方士兵的士气,从精神上起到威吓的作用。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纸币 元

元代的纸币是用桑皮纸印制的,纸张比较粗糙,深色,面值有500文、一贯、二贯,钞背上方印有墨印和红色官印各一方,在仿伪的作用。古人对于仿制纸币的惩罚非常严重,可以说是“仿印者死”。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金牌信符

在古代,要进行茶马贸易,首先要得到官方的认可。以明代为例,朱元璋为控制私茶,就制作了41面金牌信符,作为以茶易马的专用凭证,下发给了河州、西宁各部族,其中21面给了河州必里卫西蕃29族。此次展出的《金牌信符》就是当年下发给必里卫21面金牌中的一面。金牌信符也成为见证汉藏民族和睦交往的重要历史凭证。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此表格记录了当时不同马匹的不同价格

 

首博442件文物告诉你:“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到底是怎样的?

第六部分为影片:《一带一路中的青海》

【结语】昔日的山、水、路,是演绎青海厚重历史的舞台。在对青海文物的梳理中,我们发现,青海历史最重要的篇章其实是青海以外区域的各种力量在交锋时,青海承担了怎样的角色和发挥了哪些功用,亦即青海的历史“不在”青海,盖因她始终是纽带和节点。时至今日,新中国的青海有了新的定位,在民族团结、物阜民丰的新时代里,且看大美青海——因祖国强大而大,为生活甜美而美!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