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旅图君,笔耕不辍,只为讲述旅途中更精彩的故事!
在青藏高原东部,湟水河中游,镶嵌着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这就是河湟历史名城--乐都县。如果说乐都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那么我想说,就是那句经典的“我们乐都的沙果儿比你西宁的鸡蛋大”……呃呃,开个玩笑。其实乐都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作为青海建立的最早县城之一,有着千年历史的乐都非常值得去研究。在青海的40多个县区市中,乐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县,作为现在海东市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乐都一直给人以一种富有文化气息的县域印象。如果单从旅游的角度讲,乐都的瞿昙寺可以说是来青海必打卡的地方,只可惜它太低调了!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乐都,看看这座千年县城到底有一种什么样的魅力?
历史悠久,曾易名数10余次
乐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在秦汉以前,这里一直被羌人占据,直到汉武帝时期,为了斩断匈奴与羌人之间的联系,汉朝军队进军湟中,占据整个河湟地区,乐都开展纳入了大汉王朝的版图,但在那个时候,并没有设县,只是将这块土地纳入汉朝疆域。直到汉宣帝时期,在今天乐都县境内,设立了破羌县,隶属于当时的金城郡,从这个时期算起,乐都县可以称得上是青海省最早的县之一。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称乐都呢?是从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少数民族河西鲜卑秃发乌孤建立南凉,他把自己的都城定在这里,并改名乐都,这是乐都作为地名首次出现在河湟大地。
后来这块地方反反复复出现过好多名字,北魏时期移西都县于乐都,从此,乐都又称西都。隋朝时期,又将西都县改为湟水县,隶属鄯州。唐朝时期,乐都达到了人生第一次巅峰,唐高宗时期,置鄯州都督府,后来又置陇右节度使于鄯州,辖治陇右12州,经过一整地域改动后,乐都成为了当时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宋朝时期,又称邈川、湟州、乐州。元时,乐都属西宁州。
明代先后设碾伯卫、西宁卫碾伯右千户所,清雍正三年改为碾伯县。民国时期,青海建省,改碾伯县为乐都县。新中国成立后仍称乐都县。2013年2月海东市成立,市政府位于乐都区。乐都区从此以后成为海东市中心城区。
文化乐都,教育文化最强县
在河湟地区,湟水河可以称得上是这里真正意义上的母亲河,它发源于海晏县的包呼图山,流经湟源、湟中、西宁、平安、乐都、民和,流出青海,最终流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千百年来,居住在黄水河畔的乐都人民,尊重知识,勤奋好学,在他们所居住的地区,慢慢形成了良好的历史文化风貌,也孕育出了不少文人墨客,他们为乐都甚至整个河湟地区的文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使乐都一步步成为了青海有名的文化大区。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乐都,曾经有一座书院叫做碾伯书院,它是清代河湟地区远近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因为背靠凤凰山,故亦称“凤山书院”。它由原碾伯知县何泽著创建于清乾隆时期,成为国家培才之地,招收各民族学生,请名师授课,为当时的河湟地区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在促进当地文化教育事业方面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在乐都谈文化,怎么少得了乐都一中。在乐都,乐都一中一直都是神一样的存在,每年多少莘莘学子从这里怀抱梦想,又有多少毕业生从这里走向更远。乐都一中原名“青海省乐都中学”,始建于1930年(民国十九年)。由当时在乐都任县长的梁炳麟倡导创办,是青海省创建最早的中学之一。
乐都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深厚,数千年来,这里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艺术,凝聚了河湟地区的文化精华,不少历史名人都在这块大地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明清时期,这里就处于文化教育发展的鼎盛时期,期间乐都地区就出过2名进士,7名举人,贡生38人,其数量之多,在青海地区绝无仅有。
瞿昙寺,西北乡野的皇家气度
说乐都,那绝对绕不过瞿昙寺,因为这是乐都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很有游客来乐都,基本上都是冲着这座有着“小故宫”美誉的古刹而来的。
瞿昙寺,中国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组规模宏大的明代建筑群。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却有着明代官式建筑风格,它偏居青海,却在历史上盛极一方。历经600多个春秋,这座寺院古风犹存,仿明故宫的汉式建筑、壮丽的明清壁画以及精美的石雕艺术,给我们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创建于明洪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92年,距离今天已经是627个年头了。
瞿昙寺目前是国务院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具体位于乐都县境内距县城25公里的瞿昙乡。寺院依山傍水,总体布局为一长方形,占地1.5公顷。虽历经600余年,该寺古风犹在,被誉为“乐都小故宫”。
瞿昙寺是一座-教寺院。据寺碑记载:明代以前,在乐都县南山坳里背山面水的地方就建有庙宇。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因寺院主三罗藏拥护明朝,朱元璋皇帝御赐题为“瞿昙”的金匾。从此,这座庙宇便定名“瞿昙”。
与许多寺院不同,瞿昙寺的创立,背后站着的却是大明王朝。这就要从瞿昙寺的开创者三罗喇嘛桑杰扎说起,他是一位与汉族同好的藏族同胞,正是因为他与当时的朝廷关系密切,解决了当时青海地区的民族纠纷,为此,当时的明朝给予这个寺庙大量钱财,使这个原来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寺变成一座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寺。该寺的创建及后来的扩建,都得到明王朝的大刀扶持,明太祖朱元璋书匾赐名\"瞿昙寺\",自建寺以来,瞿昙寺就得到明王朝历代皇帝的高度重视,明13代皇帝中就有7位皇帝为瞿昙寺下达敕谕,颁给金、银、象牙图章及封西天佛子大国师等,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当有背景的寺庙。
在靠近西藏的地方,将一座藏传佛教寺庙修建的如同故宫一样,这与该寺和明朝皇室走的很近不无关系。其实这也不难理解,由于朝廷出资,所以寺庙也就像朝廷一样,也就不足为怪了。那么瞿昙寺最典型的一个特点,就是房间多,北京的故宫是9000多间房间。虽然这个寺庙小,可也有400多间。所以,瞿昙寺也就有了“小故宫”的美誉,当地还有“去了瞿昙寺、北京再甭去”的说法。
整个瞿昙寺占地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依山傍水,高低错落,气势宏伟。瞿昙寺。全寺共有三个院落,建筑布局为前、中、后三进院落,由山门、左右碑亭、金刚殿、瞿昙寺殿、宝光殿、隆国殿、护法殿、三世殿以及左右回廊、钟鼓楼等主要建筑组成。瞿昙寺中院和后院周匝廊庑,沿着中轴线序列山门、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和隆国殿;两侧对称建有御碑亭、小钟楼、小鼓楼、配殿、香趣塔和大钟楼、大鼓楼等。寺院的前区基本呈汉地佛寺\"伽蓝七堂\"格局,而后区巍峨壮丽,冠于全寺的隆国殿,两翼有呈向上朝拱之势连缀抄手斜廊,还有造型端庄的大钟楼和大鼓楼对峙左右,则明显仿自明代北京紫禁城的的布局意象,真的让人看起来觉得是小故宫。
参观过后,让人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不知道为什么,在瞿昙寺院子里游逛,有在北京戒台寺与潭柘寺漫步的感觉,绝对感受不出来,你是站在青海省的一座藏传佛教的院子里。
这就是乐都,它有千年悠久历史,有着河湟地区最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精美绝伦的“小故宫”瞿昙寺,如果青海来旅游,一定别忘了到这个地方来转转,因为这里真的值得你一游!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