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小时候读《增广贤文》,还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后来爬了诸多高山,看了些许庙宇,渐渐理解了这两句话的深意。
一般的寺庙,不论占地大小,也不管香火如何,都会有一个起得富含禅意的名字。如,兰若寺、伽蓝寺、招提寺、寒山寺等。反观道观,亦如是。像道教四大名观:北京白云观、山西永乐宫、南阳玄妙观、陕西楼观台。
一座南山,融三种信仰
与这些寺名和道观相比,西宁的南禅寺和北禅寺的起名,就略显随性了。西宁南北各有一座山,位于南边的叫南山,山上的寺庙叫南禅寺,是一个佛教寺庙;位于北边的山叫北山,山上的庙宇叫北禅寺,但它却是一座道教寺院。这两座一南一北,遥遥相望的寺庙、道观,来历倒是都很有渊源。
南禅寺位于南山之巅,始建于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是西宁市内唯一一个非藏传佛教的庙宇。据说,最初的南禅寺是由山门、关帝庙以及依托关帝庙修建的戏台组成。明万历年间,有道士来此静修,就新建了道教宫阁。到清乾隆时,既有佛教的护法殿、老祖殿,又有道教的真武殿、飞升阁(佛教称为小西天),还有民间信仰的关帝庙、财神殿。虽然一座山上交汇着三种不同的信仰,但彼此并未有何冲突,香火也都很旺盛。
后来经过不断扩建和修葺,便有了今天的规模,并最终演变成今天西宁地区著名的佛教庙宇。
爬过一个高台阶后,左右有两个院落:一个是正院,供奉着释迦摩尼等佛像;另一个是偏殿,供奉有观音、卧佛等。可能是因为时间不在周末,前来游玩的人不算多,但进到山门里的人,从表情到内心,都很虔诚。
北禅寺:丝绸之路南道的一颗明珠
位于西宁市湟水北岸土楼山腰的北禅寺,俗称北山寺,又名土楼观(因为土楼观和南禅寺在地理位置上遥相呼应,西宁人习惯将土楼观称为北禅寺),其建筑风格和文化建筑被称为丝绸之路南道的一颗明珠。北山因山崖层叠,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土台楼阁高高矗立于山上,所以又叫土楼山。从山下往山上观望,陡峭的山坡上布满了人工开凿的洞窟,于是又有九窟十八洞之称。
土楼观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北魏,当时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曾在《水经注》中记载:“湟水又东,径土楼南,楼北依山原,峰高三百尺……”。
据史籍记载,“北禅寺是青海境内最早的宗教建筑,初建于北魏明帝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整个建筑背倚北山,基本上是依山腰中的红砂岩天然断层由西向东依次而建,上载危岩,下临深谷,楼阁悬立,结构奇巧,寺院错落有序,蔚为奇观。”
北禅寺依山崖而建,寺内留存有魏晋时期的藻井图案及佛教艺术壁画,还有各种佛尊神像,从艺术风格上看,属于晚唐和宋元时代的遗迹。
此外,作为一个道教寺观,北禅寺里有很多的古建筑和古迹,如:魁星楼、灵宫殿、圣母殿、吕祖祠等。但最令人惊叹的,还是它的九窟十八洞。如:玉皇洞、无量洞、城障洞、七真洞、黑虎洞等。洞内曲径通幽,空气温润,洞里塑立着不同的佛像,守护着洞里的每一个方寸之地。
南北两座山,山上的一寺一观,作为西宁多元文化现象的一个缩影,见证了西宁这个多民族聚居地的历史和发展,为西宁营造了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一如摄影师赵卫忠先生所说:“我走过了中国的许多城市,像西宁这样在一城之内融合了汉、藏、回、蒙古、撒拉等诸多民族文化元素的城市,很少见,这是西宁市最独特也是最珍贵的文化财富。可以说,不出西宁市你就能领略青海各民族的风情。”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