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湛蓝、空气清新、草原碧绿、河水清澈。海晏县这座魅力小城镇在金银滩草原,在青海湖畔、在祁连山下、在美丽草海边……处处都彰显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丰厚的历史文化。
水的力量是显而易见的,人类伴水而居。河流就是人类的生命线,是绿色的起源,城市孕育了城市,城市反哺河流。海晏县是黄河重要支流──湟水河的发源地,湟水河的故事也就是从这里开始流淌……
湟水河发源地——河清海晏
车辆行驶在一眼望不到头的公路上,公里路两边都是山连山的美景,一路上都是小河流水潺潺,这里水草丰茂、风景优雅、蓝天白云、牛羊成群、牧歌悠扬、帐房点点,一派自然牧场风光,每到夏季,天高气爽,草场碧绿如毯,各色花卉争奇斗艳,绚丽多彩。
海晏县位于青海湖盆地东北部,祁连山系大通山脉的西南麓。属高山地貌,其中山地面积占45%,滩地占40%,低山丘陵占10%,湟水谷地占5%。全县绝大部分地区在海拔3000米以上,县城海拔3010米。海晏县属于高原亚干旱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凉爽,秋季短暂,冬季漫长。冰雹、霜冻、干旱、风沙灾害频繁。境内有大小河流82条,常年经流量17亿立方米。但近几年气候干旱、流量逐级减少。湟水河是贯穿县境东半部的主河流,境内建有东大滩水库(兼发电),是全省最大的调节性水库。
海晏县是黄河重要支流──湟水河的发源地,有“河清海晏”之美称,北接祁连、门源,东邻大通、湟中,南与湟源、共和接壤,西北与刚察相连,西南濒临青海湖。地处东经100°23′──101°20′,北纬36°44′──37°39′。东西宽85.7公里,南北长102.2公里,全县总面积4853.08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362万亩),县城位于县境东南部三角城镇,距省会西宁89公里。青新公路〈国道315线〉、青藏铁路横贯全境,交通十分便利,是青海“丝绸之路”南线的主要组成部分。1993年,海北州府搬迁到海晏县,现州府所在地西海镇距县城10公里。
海晏县古为西羌地。汉平帝元始四年冬,王莽在海晏设置西海郡,郡治守今三角城〈遗迹犹存〉。后几经沧桑、数度变革,终于1943年海晏正式建县,为省直辖县。1949年9月11日海晏解放,1950年6月6日成立湟源县海晏行政委员会,1951年6月19日恢复县制,成立海晏县人民政府,1953年12月隶属海北藏族自治州至今。
海晏可算是一座既有自然魅力又有历史故事的一座古韵小城。
西海郡故城遗址
西海郡故城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县城约1千米处,青海湖东北侧、湟水南岸的金银滩上,俗称“三角城”。为西汉新莽时代所设“西海郡”郡城遗址。
记者在去往西海郡故城的路上眼前的一切都是黄色的,山是黄色的,土地是黄色的,夕阳是黄色的,在路上记者深刻的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处处都可以看到风和水的力量,处处都有风残雨蚀的痕迹。在这里接触的每一处景色好似都有着千百年沉淀的故事。
西海郡故城遗址,古城平面呈梯形,南宽北窄,东西墙长650~660米,南墙长600米,面积约30万平方米。城墙夯筑,现存最高处约4米。东西面各有一门址。城内地势南高北低,南部有建筑遗迹,城北部有一小城,在城址内采集到东汉时期的“西海安定元兴元年作当”铭文瓦当等遗物。民国期间,城址内出土了石虎和石柜各1件。石虎身长1.32米,高0.46米,作蹲伏状,基座长1.37米,宽1.15米,高0.65米;石柜高0.92米,宽1.17米,长1.29米。石虎和石柜正面分别有篆书铭文3行,相接后,全文为“西海郡虎符石匮,始建国元年十月癸卯,工河南郭戎造”。
另外在城内还采集到唐代莲花瓦当和宋代铜钱崇宁重宝、圣宋元宝等。城内多次采集到卡约文化夹砂粗陶片、西汉和王莽时间的钱范及五铢、货布、货泉、大泉五十等货币,“西海安定元兴元年作当”陶文瓦当等。同时还采集到唐代莲花瓦当和宋代圣宋元宝、崇宁通宝等钱币,证明此城使用的下限晚至唐宋时期。城内南部较高,有几处隆起的地带,应为当时的主要建筑区,其区域内散布有大量砖、瓦等建筑残件。
据《汉书》记载,西汉时期在全国设置了东海、南海、北海三郡,只缺一个西海郡。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安汉公王莽,曾派中郎将平宪等人给羌人带去大批财物,当时游牧青海湖一带的卑禾羌在首领良愿等率领下,对西汉臣服,以其地筑此城,定名“西海郡”,与已有的东海、南海、北海三郡齐名,取“四海归一”之意。
上世纪四十年代,城内发现“石虎”一尊,其座上刻有“西海郡,始建国,工河南”九字篆刻铭文。1987年,城内又发现带铭文石刻一块,其长宽尺寸、所用石料、铭文字体均与“石虎”基座相同。其铭文通读三行分别为:“西海郡虎符石匮”、“始建国元年十月癸卯”、“工河南郭戎造”,则此石刻应为“虎符石匮”,并确证该古城为西海郡故城无疑。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