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段关于巷子的记忆,珠玑巷也是如此。
你,有别于江南粉墙黛瓦、流水楼阁的巷子,有别于北方京味浓郁、老者闲谈的胡同,有别于西南咖啡在左、火锅在右的转角。如果不是“珠玑巷”这个特别的名字,我或许在熙攘的街道根本不会在意你。西宁,城西区,西关大街西端,这是你在现实地图上可以精确找到的地址;南京,栖霞区,经天路中段,这是你在历史版图上可以模糊标记的方位。一条巷子,两座城,两千里路途的背后或许是回不去的故乡。
只是珠玑巷,你与巷子本身的历史沿革并无多大关系,仅仅作为一个记忆符号从古籍的内页中翻出,而后又生硬地悬挂在巷子门头,难免有些牵强附会。只怪如今的地理更名太过容易,一阙陈词,一纸红头,似乎所有的陈旧都能焕然一新,所有的过往都能枯木逢春。殊不知,历史容不得我们一厢情愿地叙述。相信,曾经你也有自己的地界,以及遥望故乡的子民。可惜,年代的久远加之城市的快速变迁与发展,所有的历史症结只能用你的名字来模糊表征,以求记住或唤醒一段尘封的历史。
第一次听到关于青海汉族祖先来自南京是在多年以前。那时候喜欢和金哥开玩笑:“湟源的姑娘很漂亮,以后我要娶一个做媳妇。”金哥便会自豪地回复我,“我们湟源姑娘长得那么俊才看不上你,她们的基因里有江南的气质,你可遇不可求。”我不期待以地域的界限来选择另一半,只是希望“江南的气质”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有一些清晰、精确的文化认同。金哥多次跟我提及他的祖上可能是由南京迁移而来,只是这些年我未曾在意,即便我们四年前一起驻足秦淮河畔也未曾寻找“南京竹子巷”,直到我在下班途中偶然看见“珠玑巷”这个普通而又独具乡愁的名字,才开始慢慢地关注“南京竹子巷”。
解读一段尘封的往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你不确定这段往事是真实发生的,还是巷子深处的杜撰。也经常问自己,这样的解读是否真的有意义?我在有限的生命里很难确定是否有意义,只是尽可能地在地理空间的缝隙里找一些关于人、关于物的温柔时光,慢慢地活出自己的味道。
这一段历史,由于时间久远以及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变得比历史本事更具有传奇色彩。相传,明洪武年间一个元宵节,明太祖朱元璋微服私访,在金陵街头见众多百姓猜灯谜,便兴致勃勃地凑前观看。逛到珠玑巷,看到一户人家在灯笼上画了一位骑着赤色骏马的大脚女人,女人怀里还抱着一个大西瓜。朱元璋一生生性多疑,却唯独尊重马皇后,看到这幅景象不禁龙颜大怒,心想马皇后生于淮西,又是大脚,这盏灯笼分明就是暗指她。贵为皇后,母仪天下,岂能容许市井小人如此诋毁羞辱!于是命令身边的锦衣卫将这户人家灭了九族。这件事情被马皇后知道后,她更是恼羞成怒,一气之下将珠玑巷所有居民发配到蛮荒之地充军,而这蛮荒之地,正是当时的青海。
略显悲凉的传说必定有它流传的意义,而我更愿意相信,如今的青海汉族并不仅仅是南京人迁徙而来繁衍的。正如中央民族大学王尧教授在《走进藏传佛教》一书中所言:天下没有纯粹的汉族。青海更是如此。西汉时期,河湟地区正式纳入中央封建王朝的郡县治理体系,汉武帝采取建立金城郡的策略控制和管理青海羌人;西汉末年,大司马王莽独揽大权后更是在青海西部草原设置西海郡,竭力制造“四海一统”的政治乱象,使汉庭的疆土直接延伸到西部疆域;明朝时期又在青海设置西宁卫,实行“土汉参治”制度,以求青海发挥“北拒蒙古,南捍蒙古”的重要军事作用。郡也好,卫也罢,不都是人参与的政治活动吗?设郡设卫,毕竟要有那么一部分人举家西迁,来到青海驻守疆土、繁衍生息。也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今天的青海,留下了一段珠玑巷的传说。
人类的迁徙造就了城市的发展。在笔者看来,人类迁徙的形态无非有两种:主动性和被动性。不管是主动性还是被动性地迁徙,或多或少都会造成宗族断裂。宗族观念又是中国社会发展中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宗族断裂的背后直接造成思乡无门、落叶无根的空洞乡愁。记得在职业学院任教期间,曾花费两个课时和同学们探讨三峡水利枢纽在推动中国电力经济快速发展背后所导致的三峡移民宗族断裂问题。三峡移民耗时十年,人数总量超过一百四十多万。长时间的移民之路却是用水位为界限迁向我国11个省市,比如200米水位线的张三一家迁往山东,300米水位线的张四一家迁往广西,而张三和张四本是亲兄弟,这种水位界限迁徙导致的宗族断裂在时间地推移中更为尖锐。
相比被动性迁徙,主动性迁徙温情许多。去年暑期由于工作学习再次路过南京,在短暂的行程中受到好友海星的热情招待。也是缘分,在南京恰巧遇见海星朋友Andrew一家来南京省亲。Andrew的父母年轻时移民台湾做生意,我想这种移民当属主动性迁徙。Andrew由于从小在台湾生活,对南京显得十分陌生,更多的只是一个地理名词。在游玩的过程中,一碗地道的鸭血粉丝汤都能引起Andrew的好奇与疑问,还好他的家人和海星在一旁耐心地讲解。这种讲解在我看来是一种乡愁的着陆,也是一种生活习惯和宗族文化的延续与继承。
加拿大作家道格·桑德斯的《落脚城市》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都是被城市化的一员,我们回不去故乡,也离不开城市。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是由离乡的无根之人所写。他们期待在不同的城市取得一席之地,却又将思念的目光投向了故乡。
珠玑巷应该就是这样吧,百年的沧桑巨变中记住了太多人的故事,今天又将故事还给了我们……
作者:祁春鹏 来源:青海日报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