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田也能打胜仗——大器老成的大战略家赵充国(14)江湖闲乐生
西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春,原本在青海湖一带放牧的西羌各部进入金城郡,欲与西域的匈奴势力联合,发动叛乱,夺取金城与河西地区,年近八旬的国宝级老将赵充国临危受命,前往平乱,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赵充国在金城郡以西的河湟谷地(今青海省东部)屯田养兵,恩威并重,分化瓦解,陆续招降了一万多叛羌,眼看大功告成,却有两个不和谐的声音一直在朝堂中回响,其声音之大,让宣帝不得不对平羌战略再次做出调整。
这两个声音,正是来自那两个刚被提拔的积极派主战将领,强弩将军许延寿和破羌将军辛武贤。
图:辛武贤塑像
我们能理解他们的心情。汉帝国承平多年,如今好不容易争得杀敌立功的机会,赵充国三道屯田奏,又将他们的美梦破灭,有仗都不能打,只能傻傻待在边疆屯田,换做谁心里也会不痛快。
强弩将军还好说,毕竟他军资尚浅,且为人平实,也不是个太霸道的外戚。可号称破羌将军的那位老同志辛武贤,却一个羌人没破,岂不自觉惭愧?
所以他们坚持要打,而且天天喊打,一刻都不肯安生。
刘询很头疼。一边是忠心为国的国宝级老将军,一边是情义深重的老婆娘家叔叔、和威震边塞的军界世族(辛武贤三兄弟及其子都是汉军高级将领),手心手背都是肉,两边都不好得罪。帮理不帮亲吧,对自己说不过去;帮亲不帮理吧,对天下说不过去。
怎么办?
那也只好两边都迁就了。赵充国要屯田招降,就让他去屯田招降。许、辛要杀敌立功,就他们去杀敌立功。另外赵充国的儿子赵卬也跟着去打,让他也可以多立功好提拔。双方一体照顾,这叫做剿抚并用,恩威并施,各擅胜场,两全其美。
图:辛武贤之子、汉末名将车骑将军辛庆忌
宣帝不是在和稀泥,而是在搞平衡。权术的关键就在于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何况,这样还可以防止羌人万一不识相,跑去攻打赵充国的屯田基地。
果然,这一剿一抚,羌人彻底崩溃了。
强弩将军许延寿率军方至,四千余羌军不战而降。
破羌将军辛武贤对降者不感兴趣,他专杀顽抗,一气竟斩首两千余级。
赵卬则两手并用,招降了千余人,斩首了千余人,战功却也不小。
与此同时,还有五千多羌军,竟主动却跑上门来到赵充国的屯田基地投降了。
好一个赵充国,搞点建设,做做思想教育工作,不费一刀一枪,谈笑间,强虏望风归附。
没办法,谁叫老赵军纪好、讲信用、爱百姓,这叫人心所向。
结果,一兵未出,光种田没打仗的赵充国,竟然战功最高。
不动而显震慑,不战而扬威武。这,便是屯田除经济效益外,最大的高明之处。
辛武贤气死了,他心里不平衡啊,哪有不打仗也能立大功的,这也太没天理了。于是他还想再打,再斩个三五千好超过赵充国,可惜这时宣帝的诏书已至,说叛乱已平的差不多了,大家该立的功劳也都立了,你们差不多可以回家过年了,只留赵充国一万兵马继续屯田招降即可。
辛武贤大急,便也想学赵充国上书抗命试试,但又想了想觉得自己一没赵充国的威望高,二没赵充国的文笔好,无奈只得作罢,心想反正咱也杀了两千多羌虏,这功劳也不小了,皇帝的封赏一定大大地。
大军还朝后,赵充国继续屯田青海,安定西北,军事、政治、经济三管齐下,于是高原变江南,西边无旷土,岁省度支无算。就这样到了第二年(公元前60年)春五月,赵充国按期完成了平羌任务。先前作乱的五万多羌军,至此已投降了三万一千二百人,扣去被汉军斩杀的七千六百人,以及在之前战役中淹死以及冬天躲山里饿死的五六千人,剩下负隅顽抗的羌军不过四千,归降大汉的罕羌首领靡忘已自告奋勇前去搞定他们,并保证年内就可以收拾残局,根本不必劳烦汉军大驾。于是赵充国上书宣帝,请求班师。(人虽班师,军屯未罢,且已形成制度,由金城农都尉负责。)
羌人总共不过五万多军队,其实换做汉朝其他名将,将其顺利平定也并无困难之处。但只有赵充国,能花这么少的钱,死这么少的人,只是种种田(屯田),写写字(上奏书),聊聊天(劝降),便能将这一场恶战化解于无形之中,与中国历史上的诸多战役相比,赵充国平羌的过程实在是毫不起眼,更不精彩,甚至连场大规模的厮杀也未曾有,更没有什么奇谋妙计料敌如神慷慨激昂可歌可泣,然而,在此战中大获成功的屯田策略,却对中国此后的历史影响异常深远,远远出乎了当时所有人的意料……
其实所谓屯田的策略,并不是赵充国首创,但能将其好处分析的这么透,做的这么彻底,达到这么好的效果,赵老将军算是最牛的一个。于是这个策略,从此成为了中华民族开发偏远地区的总战略总方针,从曹操诸葛亮邓艾姜维,一直传承到了现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黑龙江军垦农场。明太祖朱元璋说:“屯田之政,可以纾民力,足兵食,边防之计,莫善于此。赵充国始屯金城,而储蓄充实,汶享其利,后之有天下者,亦莫能废,英之是谋,可谓尽心。””明代思想家李贽也说:“屯田,乃千古之策。”
于是赵充国振旅而还。临行时,羌人依依不舍,他们都把老将军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赵充国抚须大笑:“诸君不必挂念老夫,老夫还朝后,必请天子遣一良吏为护羌校尉,但依前策,待诸君如故。吾年老矣,诸君当思后来者。”
图:今甘肃天水赵充国广场
是年秋,负隅顽抗的羌人首领犹非、杨玉等人的头颅被归降羌人传送长安,剩下的四千多羌军,也全部投降。汉宣帝刘询闻信大喜,于是对归顺的羌人首领大加封赏,有的封王,有的封侯,有的封君,皆大欢喜,真正的皆大欢喜。
至此,西羌叛乱被赵充国彻底解决,明代王夫之尝言:“非充国也,羌人之祸汉,小则为宋之元昊,大则为拓跋之六镇也!”正因为赵充国以古稀高龄的孜孜努力,使得西汉一朝的羌乱极少发生,且规模比之东汉简直不在一个数量级上。老将军是实实在在的掌握了孙子兵法的最高境界——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之后,在赵充国的提议与策划下,朝廷在金城郡西南的汉军屯田区,即今青海湟源、乐都间的湟水流域地新设金城属国,以接纳归附的羌人,使之与汉朝军民杂居,并再派护羌校尉,对归义羌人进行集中管控。至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四年),西羌各部首领又自愿献上鲜水一带土地,设为西海郡,汉朝迁进汉民,纳入帝国版图。青海从此也成为了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他的经典著作《战争论》中提到:有些仁慈的人可能很容易认为,一定会有一种巧妙的方法,不必造成太大的伤亡就能解除敌人的武装或者打垮敌人,并且认为这是军事艺术发展的真正方向。这种看法不管多么美妙,却是一种必须消除的错误思想,因为在象战争这样危险的事情中,从仁慈产生的这种错误思想正是最为有害的。
劳塞维茨显然只懂军事,不懂政治,差赵充国远矣!纯战争论,非王道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