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快报 > 

海东:河湟两岸大潮涌动

作者:青海日报 时间:2019-11-26 10:14:38 浏览量:

“三农”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海东亦是如此,或更为显著。

海东市是我省农业大区,站在青海看海东,“三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全市农村人口110多万人,农区有900多个村、耕地面积达22.12万公顷,均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一,粮油、蔬菜、蛋禽等农畜产品供应占据了青海的“半壁江山”。

自改革开放以来,海东市面对川水浅山脑山并存的诸多农业发展困境,积极迎难而上,不断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夯实改善农业基础,将不可能变为现实,创造了“三农”发展的奇迹。

站在历史的起点,海东市贯彻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业税、农村确权登记改革等政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海东市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实现了从“牛耕马犁”到“机声隆隆”的转变,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投资数倍增长,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全面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农村持续增收,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宜居的新海东,以崭新昂扬的姿态,向青海解放70周年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海东:河湟两岸大潮涌动

互助一二三产融合,盘绣产业让群众喜笑颜开。本报记者 张多钧 摄

海东要强 农业必须强

过去,海东市各族农民群众守着一亩三分地的薄田,每年种植着小麦、油菜、土豆等“老三样”,与天斗与地斗,温饱线上挣扎,基本处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局面。

今天,谁又能想到,昔日贫瘠的土地上也能长出“金疙瘩”。

2014年,地处“世界屋脊”的青海省引进国外高新科技,海东市黄河岸边建起一座全省最大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黄河彩篮”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经过5年发展,产业园已建成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棚)800栋,智能连栋温室2万平方米,配套完成了水肥一体化的种植系统、工厂化的育苗系统以及保温设施、水、电、暖、保鲜、防护等辅助工程,完成投资4.3亿元。

从昔日的“老三样”到今天的特色产业“遍地开花”,海东在农业上趟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乐都区重点打造富硒大蒜、蔬菜、生猪养殖等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及大果樱桃、食用菌等特色产业。

互助土族自治县重点打造油菜、马铃薯、八眉猪、食用菌等四大优势主导产业及互助蚕豆、中药材、葱花土鸡、高原夏菜等特色产业。

平安区重点打造富硒果蔬、饲草等两大优势主导产业及富硒蛋鸡、金丝皇菊、苦荞、肉驴养殖等特色产业。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重点打造全膜玉米、奶产业等两大优势主导产业及特色果蔬、肉牛肉羊养殖、马铃薯等特色产业。

化隆回族自治县重点打造高原冷水鱼、青稞、饲用蚕豆等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及高原冠菊、饲草等特色产业。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重点打造循化线椒、肉牛羊养殖等两大优势主导产业及薄皮核桃、花椒等特色产业。

今天,农业已经成为了海东命脉产业。因此,大力振兴海东经济,必须先夯实改善农业基础,让广袤的土地产出累累硕果。

去年,海东高原现代农业园区入园企业达到110家,实现产值28.9亿元,“黄河彩篮”高原现代菜篮子产业园、乐都果蔬产业园、互助县塘川现代农业产业园还被认定为第一批省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

对于海东来说,农业发展永远没有休止符,只有农业发展的根基强了,海东才会更强。今年,该市将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特色优势作物播种面积保持在85%以上,整合全市146个农畜产品品牌,做强做优“高原富硒”和“黄河彩篮”两大区域品牌,建设产业品牌联盟,重点培育牦牛、冷水鱼、富硒农产品产业联盟。

海东要富 农民必须富

对于海东这样一个农业大区来说,农民富裕既是“三农”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脱贫攻坚的政治任务,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要想藏富于民,就必须要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借助政策春风,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成长,一大批农民致富带头人,在贫瘠的耕地上耕耘出了财富,新型职业农民成为致富能手。

互助县台子乡村民靳永明,创办了台子富农蔬菜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达152户,带动周边贫困户务工3800人次,贫困户年均增收12000元左右,年销售蔬菜达23万吨,远销深圳、香港、澳门等地,鼓了村民的腰包。

今天,农民合作社已经成为海东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础和主导力量。海东市海邦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互助先珍农畜产品营销农民专业合作社、化隆县马阴山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带动农民增收方面具有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被全国农民合作社发展部际联席会议认定为“2018年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截止到去年底,海东市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232个,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1019家,从业人员2.1万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1.7万人,年营业收入6.69亿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000人。

富裕农民,必须要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依托转移就业,让农民持续增收。

拉面产业是海东市拓展农村外部增收渠道的根本,也是优势,仅去年一年,化隆县依托拉面产业“带薪在岗实训+创业”,实现农民转移就业518人。

目前,海东市群众在外开办经营的拉面店已达到2.72万家,从业人员达17.3万人,拉面经济经营性收入154亿元,实现利润41亿元,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42亿元,海东市对外劳务大军中平均每4人中就有一人从事拉面经济,全市每2个农村家庭就有1人外出从事拉面经济,拉面经济从业人员创造的收入占到全市劳务总收入的57%,特别是以劳务增收为主的化隆、循化两县拉面经济人均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由此,不难看出,“拉面产业”已经成为海东市乃至我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民增收的 “优秀劳务品牌”。

海东要美 农村必须美

过去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村子里柴草乱堆、畜棚乱搭、污水乱泼、垃圾乱丢……农村各种乱象丛生。

今天,通过美丽乡村、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成为了“城里人”趋之若鹜的好地方。

班彦村、卯寨沟、红光村……这些昔日的穷山沟,赶上党的好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里相差无几,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去年,海东实施农牧民危旧房改造16635户,完成平安沙沟回族乡牙扎村、乐都洪水镇石岭村、循化白庄镇团结村等120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任务,民和古鄯镇山庄村、平安三合镇庄廓村、互助东和乡麻吉村等5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完成总投资1.7亿元,乐都峰堆乡上帐房一村、化隆扎巴镇本康沟村、民和核桃庄乡排子山村等5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完成总投资8043万元。

今年海东将围绕基础设施、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全力打造高庙、瞿昙、三合、丹麻等10个特色城镇,新建120个高原美丽乡村,开展“改厕、改水、改圈、改灶、改路,拆除废弃危旧房屋、破墙烂院”等行动,完成3.29万户农户厕所改造,推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平安经验”,实施260个村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改造农村危房7000户,新建农村公路1000公里,便民桥梁20座。

因此,只有农村美了,海东才能美。

作者: 张多钧 来源:青海日报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