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祁连山草原重要组成部分——门源县花海鸳鸯高山珍稀水禽自然保护区。
2019年9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建设国家公园省 传递大美青海情”新闻发布会。发布会详细介绍了青海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的生动实践,以及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好青海湖“颜值”的典型做法。
发布会介绍了青海“大”的生态价值:作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和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青海生态资源总价值达18.39万亿元,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的源头活水,生态服务总价值为7300亿元。青海的“大”,还在于地域广袤、资源富集,国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13,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达105万亿元,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200万千瓦。全省各类自然保护地217处,湿地面积居全国首位;90%的国土是限制和禁止开发区,现有林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5.3%,可利用天然草场5亿多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2种、二级保护动物63种。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青海省确立了“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三江源、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不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在组织架构上,组建了省州县乡村五级国家公园管理的“大部门制”实体。在依法建园上,颁布试行了国家公园条例,成立三江源生态法庭。在体系建设上,编制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明确了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在保护发展上,对三江源地区取消地区生产总值指标的考核。在科技支撑上,与中国科学院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设立院士工作站。在人才培养上,省内大学开设了国家公园管理方向的专业学科。在工程项目上,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一期、二期和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在综合管护上,4.3万名牧民放下牧鞭由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管护者,可可西里申遗成功成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答卷。
下一步,青海将按照“三步走”目标,开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更加美好的明天。第一步,到2020年,完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基本框架,建成全国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典范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先行区、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区、优秀生态文化传承区。第二步,到2022年,保护和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初步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第三步,到2025年,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更加健全,统一的分级管理体制更加完善,保护管理效能明显提高,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自然保护地典范。
此外,青海在探索自然生态承载力和人类社会发展生产力之间协同发展、在国家公园内更好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在可可西里区域内伤害了二级保护动物、一级保护动物,青海将协同西藏和新疆进行追责;为了更好保护,关闭阿尼玛卿雪山旅游景点,有效管理青海湖鸟岛的游客行为等。
与此同时,青海下大力气保护好青海湖的“颜值”,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在空间管控上,进一步廓清保护区范围和边界,切实做到规划不留败笔,保护不留死角;在依法保护上,抓紧立法,推动完善流域综合执法、联合执法,用法治的力量来保护好青海湖;在生态治理上,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统筹岸上岸下、水面陆地,依靠科技同步开展生态环保和生态修复,切实维护环湖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在环保设施上,坚持先地下、后地上,按人口密度和聚集度,建设垃圾处理和污水排放基础设施;在社会动员上,启动“保护青海湖、我是志愿者”行动,推动全社会共保青海湖、共奏生态曲。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