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准备出发去巡护。
2037公里,是沱沱河到嘉陵江的距离。
长江带着雪水,从沱沱河一路奔流,经过四川,汇聚岷江、金沙江后,与重庆的嘉陵江汇合,站在朝天门码头,两江汇聚的气势磅礴激荡。
在长江源头,青藏高原的农牧民身体力行,“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一支支民间志愿者队伍,日复一日,用缺氧不缺精神的理念追寻着心中的环保梦,留下不少佳话。
而在长江的中段,重庆市晋江区油溪镇,一支只有9人的护渔志愿者队,在短短5年时间,协助当地渔政部门,抓获一百多名非法捕鱼嫌疑人,收缴几十只电渔船。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长江生态保护志愿工作中来。
第一个报名参加护渔志愿队
6月17日,兜兜转转找到刘鸿的联系方式,已是傍晚。电话那头,马上要去巡江的他换了好几个地方,才让通话变得清晰。
声音洪亮、底气足,是刘鸿给人的第一印象。因为长年巡江,刘鸿黝黑的皮肤一点也没有川渝人的细嫩,他打趣地说,要是在青海,不开口的话,肯定特别像当地的牧民。
记者说明来意后,刘鸿瞬间打开话匣子,对于他再熟悉不过的长江,最深切的感受便是“青青的江水,两岸绿,浓浓的情谊,一家亲。”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一名从事古建筑维修安装的个体工商户,多年来,刘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甘愿从事分文不取的护渔事业,很多人对他的选择表示不理解,但只有刘鸿自己知道,“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护渔就是在保护长江生态环境。”
“我是重庆江津人,从小到大,就没离开过长江,未来也不会离开。”
时间回到2014年4月的一天,重庆市江津渔政人员到油溪镇老洼沱码头增殖放流,号召大家参与志愿护渔,刘鸿毫不犹豫第一个报了名。
然而,护渔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从成为志愿者的那一刻起,刘鸿和当地渔政人员一起经历了多起惊心动魄的护渔事件。第一次义务巡护便出师不利,船翻了不说,还被狠狠地甩进江里。幸亏他水性好,即便在追捕的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那时候我们的船只是普通的配置,后来我就下定决心,自己出钱买更轻更快的船。从60马力到90马力,最轻的船只有300公斤,一切都是为了便于巡护。”
不忘初心 一个人带动一支队伍
志愿巡护,费时费力还费钱,难道就没想过放弃吗?
刘鸿说:“长江江津段长127公里,江面宽700米至1500米,巡航任务非常繁重,我觉得自己只是为守护长江生态尽了一份绵薄之力,现在大家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沿江的生态也更好了,这不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嘛。”对于刘鸿的志愿行动,家里人从起初的反对,到逐渐理解、支持,是看到了他坚定的决心,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他都不忘初心。
如今,在刘鸿的召集下,他身边的亲戚朋友,公司的部分工作人员,纷纷加入“护渔志愿队”,担起了守护长江鱼的重要使命。
从刚刚开始的一个人的战斗,到如今发展起“线人”“护渔志愿队”,刘鸿的护渔志愿服务吹响“集结号”,群众基础不断增强。
此外,护渔志愿者队伍中还有许多特殊的身影,例如江津区朱杨镇的陈永彬。曾经的他是一名有近30年捕鱼经验的渔民,自从听说了刘鸿的故事后他深受启发,主动申请加入护渔志愿者队伍。
最大的心愿:想去长江源头看一看
毫不夸张地说,刘鸿在这4年里,有近千个夜晚是在江面度过的。
在他的巡护日志里,没有节假日,没有松懈期,公司的业务逐渐交给妻子打理后,他就将全部精力放在了巡护上。
“巡航任务非常繁重,光靠渔政部门的力量远远不够。我们都是吃着长江水长大的人,应该出一份力,共同维护好长江在这一段的生态。”每次巡护,刘鸿往返行程至少数十公里,甚至一百多公里。快艇耗油量大,有时一个月油费就要两万多元。
“我已经停不下来了。”刘鸿说,护渔已成为他的工作。去年,从一部纪录片看到青海长江源头壮美的风光和当地农牧民齐心协力保护环境的镜头后,刘鸿便暗自期许,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和队员们去一次青海,去长江的源头看看,去感受母亲河发源地那清澈的江水,向那里的牧民朋友致敬,向他们借鉴环保经验。
作者:周建萍 文/图 来源:西海都市报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