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4549.38平方公里面积的青海湖浩瀚神秘,是大自然赐予青藏高原的巨大宝镜,清澈碧蓝的湖面上那微微泛动的波澜似乎在悄声述说着一个古老的传说……
青海湖在不同的季节里,景色迥然不同。夏秋季节,青海湖畔山清水秀,辽阔起伏的草原就像是铺上一层厚厚的绿色绒毯,数不尽的牛、羊、马犹如五彩斑驳的珍珠撒满草原,湖畔整齐如画的农田麦浪翻滚、油菜花泛金,那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好似一泓玻璃琼浆在轻轻荡漾。
照片由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供图
4月的高原,乍暖还寒,驱车沿着109国道一路向青海湖二郎剑景区出发,沿途的景观不时从眼前一闪而过,即将返青的草场透出的青草香沁人心脾,景区道路旁的建筑整齐划一、各具特色。远处草场上牛羊悠闲地吃着草,天空中飞翔的鸟鸣声划过天际,而此时的青海湖冰封玉砌,银装素裹,就像一面巨大的宝镜,在阳光下熠熠闪亮,终日放射着夺目的光辉,犹如一幅美丽画卷展现在眼前……
一
近年来,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把青海湖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加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强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扎实开展青海湖生态环境监测、环湖监测巡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水生生物调查、生态环境及资源状况综合调查等,全力保障青海湖生态环境安全。
目前,青海湖区域鸟类由1987年的164种增加到了目前的225种,裸鲤资源比2002年的2592吨增长了35.87倍,达到9.3万吨;水位连续15年上升,较2004年水位回升3.27米,达到3196.24米;水体面积达到4549.38平方公里,与2004年同期相比扩大304.88平方公里,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为积极创建青海湖景区社区共管新模式,保护区深入开展“保护青海湖、我是志愿者”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全民环保意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通过各种节庆、赛事活动,多措并举,广泛宣传,倡导公众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参与建设管理意识,引导群众遵纪守法,合法经营,自觉保护青海湖珍贵的自然资源,推动青海湖景区旅游市场和生态环境保护走向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轨道。
为有效提高当地牧民群众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管理水平、打开青海湖区社区共管局面,管理局申请了ECBP(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青海与四川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协议保护项目,结合青海湖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让青海湖周边各乡镇、学校等都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来。并将近年来在科研保护中收集的资源信息进行整理,以藏、汉双语编辑成系列科普读物,免费发放给环青海湖16所学校的中小学生,唤醒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让他们对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更加珍惜。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传科科长侯元生告诉记者:“通过孩子们的宣传,让生态保护意识理念影响家人,进而传递给更多人,为青海湖营造良好的生态保护氛围。”
二
依托旅游业发展,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江西沟镇周边90%以上的牧民通过旅游业发家致富,家家户户住进了漂亮的砖瓦房,开上了小汽车,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世代居住在江西沟镇莫热村村民格日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他告诉记者,以前靠种青稞和外出打工贴补家用,自从入驻青海湖景区旅游规划带,他三个月就能收入将近十万元。这几年格日还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去江苏、四川、上海等外地学习借鉴旅游业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为更多的牧民群众发家致富带好头、起好步。
几年来,管理局将综合整治景区旅游环境作为工作重中之重,与地方政府联合成立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组,在淡旺季开展联合巡查,封堵私设“直通湖边”通道300余条(次),拆除违法违规建筑5万多平方米,清理迁移帐篷万余顶,拆除违规广告牌100余块,旅游乱象蔓延的态势得到有效遏制。建立更为密切的景地协作机制、联席会议机制、联合执法机制和联络员机制,对景区内违章建筑拆除、处理,有效缓解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
与此同时,利用环湖巡查、“爱鸟周”等机遇,向社区宣传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在群众中广泛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一系列有效举措,不断增强环湖社区居民的法制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
寻求技术和保护项目的支持,引入外来技术和资金,为开展社区活动奠定物质基础;从孩子抓起,大力开展科普宣教工作;深入社区,接近群众,相互交流,最大程度减小保护区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矛盾;展开社区协管员培训,发动群众,加强群众参与生态保护的意识;实施生态补偿、绩效奖励等制度,尽力做到“还富于民”,让农牧民尝到生态保护的好处。
一件件惠民政策,让环湖周边群众充分感受到了生态保护所带来的实惠。通过社区共管,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关系明显改善,大多数环湖群众对保护生态环境和保护区的重要性有了深刻认识,也使保护工作的开展更加人性化,达到保护与发展相统一。
“为把主动权和利益还给群众,让当地牧民群众真正体验到他们的荣誉感与责任感,管理局开辟出一条独特的科学引导、群众参与的‘社区共管’之路,既解决了保护区地大人少、难以管理的问题,又从根本上解决了环境保护与当地牧民利益之间的矛盾。”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二郎剑分局局长才让加向记者介绍说。
三
为了让保护区“社区共管”能够稳步向前,近几年来,管理局通过与当地政府及群众协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共同联防、共同管护。针对保护区管理方面人力紧缺,在青海湖周边地区吸收协管员50名,协助管理局做好环湖周边地区监测和保护工作,对协管员就自然保护区各项规章制度、条例、常见野生动物和鸟类的识别方法、工作记录方法等进行培训,加强了基层管护力量。
“我们将以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主动在执法过程中宣传青海湖近年来取得的成果和未来愿景,把最应该保护的地方保护起来,争取早日纳入国家公园体系,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遗产,为公众提供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的游憩机会。”才让加说。
而让社区居民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不但缓解了保护区生态管理方面的压力,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保护区和社区的关系。尤为是保护区真正的主人是社区广大农牧民群众,他们世世代代生产、生活在这里,青海湖生态环境的变迁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保护青海湖就是在保护自己的家乡,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
如今,保护区“社区共管”理念已根植于每一名居民心中,当好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员”、“宣传员”和“清洁员”已成为他们生活的常态。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宣传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群众和游客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青海湖生态环境,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让青海湖永远碧波荡漾,让“大、美、净、好”成为青海湖永久的亮丽名片。
作者: 叶文娟 来源:青海日报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