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百期经典文化传播系列《诗行天下》,由湖北之声与“诗词世界”联合出品。
这骄傲的酒杯
为谁举起
荒凉的高原
天空上的鸟和盐 为谁举起
波涛从孤独的十指退去
白鸟的岛屿,儿子们围住
在相距遥远的肮脏镇上。
一只骄傲的酒杯,
青海的公主 请把我抱在怀中
我多么贫穷,多么荒芜,我多么肮脏
一双雪白的翅膀也只能给我片刻的幸福
我看见你从太阳中飞来
蓝色的公主 青海湖
我孤独的十指化为天空上雪白的鸟。
1988.7.25
1988年盛夏,诗人海子在西部之旅中,留下了这首《青海湖》,从此海子这个名字就和青海湖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我国内陆最大的咸水湖。
青海湖曾有过许多名字,如:西海、鲜海、卑禾羌海、仙海、青海等,1949年以后才被普遍叫作“青海湖”。
在蒙古语中,青海湖的名字叫作“库库诺尔”,藏语则称“措温波”,意思是“青蓝色的湖”。
青海湖面积约有4430平方公里,站在湖边,一眼望不到头。四面皆是山,东岸是巍峨挺拔的日月山,西边是峥嵘万千的橡皮山,南侧是绵绵不断的青海南山,北面则是壮丽的大通山。
其中日月山被称作“青海湖屏障”,是中原通往西域边疆的咽喉。唐代时,中原与吐蕃在此有过无数次战斗,死伤无数。
为此,杜甫曾写下了这样的悲凉句子: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王昌龄在《从军行七首其四》中,也有这样句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遥遥相望。
而关于青海湖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约1000多年前,唐朝与吐蕃联姻,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临行前,唐太宗和皇后担心公主思念故乡,于是赐给了她一面日月宝镜。每当思念家乡的时候,对着镜子一照,就可以看到父母和家乡了。
文成公主途经此地时,她看着那荒无人烟的西域,突然思念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于是拿起镜子一照,果然看到了长安,不觉泪如泉涌。
但她想到身负和亲的使命与重任,便毅然地将镜子抛掉,日月宝镜遂化为了美丽的青海湖。
青海湖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湖”,其自然风光之美举世公认。
据说青海湖湖水并非单一的蓝色,在不同地方、角度、时间和季节里,湖水的颜色会不断变化着,或青或蓝,或绿或灰,甚至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同时出现。
青海湖地区冬春多雪,夏秋多雨,牧草丰茂,是丰美的天然牧场。战国时期便产有雄壮善于驰骋的“秦马”,隋朝时,当地牧民将此地的马与“乌孙马”、“汗血马”交配改良,发展出了独特的“青海骢”。
此外,青海湖中还有享有盛名的“蛋岛”,又称“鸟岛”。
岛上因着远离陆地,无人打搅,再加上青海湖中盛产的一种鱼——湟鱼,为鸟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食物,这里也因此成为了鸟儿嬉戏繁衍的天堂。
岛上鸟类众多,据统计约有几十万只,如斑头雁、鱼鸥、棕颈鸥等。每年春天,都会有大批的鸟儿随着季风飞来,在岛上各占一方土地筑巢育雏,整个小岛上因此布满了鸟巢。
每年的五六月份,青海湖上便成了鸟儿的天堂。飞翔的鸟儿或在水面上轻轻盘旋,或者展翅直冲云端,鸣声婉转清脆。
在藏族的原始信仰中,宇宙被分为三部分,上面是白色的天空,那是天神的世界;中间是红色的大地,那是“赞”和“念”的世界;下面是蓝色的水域,是龙和龙家族的世界,有着富丽堂皇的宫殿,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珠、玛瑙。
传说龙的性情暴戾,谁要惹怒了他,就会招来厄运。只有人们时常祭海才能保持水源充足,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因而,生活在青海湖畔的藏、蒙古、汉等民族很早就有祭海的传统。
据史料记载,从唐代开始,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此都曾经为青海湖祭海活动题词立碑,唐玄宗更封了青海湖神为“广润公”。
到了清代,青海湖的祭海活动规模更加盛大,从遥祭演变成了近湖祭海。每年清政府和当地官员都会参加和主持祭海活动。民国时期,宋子文、马步芳、朱绍良等人都曾先后担任过祭海大员。
每年秋季一个特定的日子里,青海湖边都会举行祭海仪式:环湖的牧民纷纷走出山川大谷,沿着崎岖的小路汇集到青海湖畔,举行盛大的祭海仪式。
祭海者会把五谷以及金银、玛瑙、果品等装进绘制着吉祥图案的布袋内,然后抛向湖中献给神灵。牧民在湖畔用香草香树“煨桑”,鼓乐喧天,旗幡招展,气势庄严,场面宏大。
祭海仪式结束后,男女老少围成一圈载歌载舞,祭海者在这种庄严神圣的氛围中下拜、祈祷,慰藉神灵,保佑平安,直到落日西沉才缓缓散去。
20世纪70年代以来,青海湖开始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环湖地区大量农业人口的迁入,大面积的垦耕活动、拦河筑坝、草场上的超载放牧,都在加速破坏着青海湖的生态环境。
作为草原上的璀璨明珠,保护青海湖的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该尽的责任。
自然馈我以美景,我赠自然以希望。
文章来源:诗词世界,版权归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声明:如有侵权,造谣,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