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青海湖秋色。 应红枫摄
10月后,旅游的过客匆匆离去,欢腾了一夏的候鸟远赴他乡。白云翻滚,草木见黄,只有蓝色的湖水波澜不惊,宁静淡远,依然与蓝天相伴。牧人们更是心如止水,安详平和,任由思绪随云随风飘向远方。这是秋天的安顿,也是一年中享受安宁的极好时光。
青稞磨成粉,收进了帐房,装酥油的“加木热”一排排堆在角落。行吟的歌手弹着“扎姆捏”四处游唱。赞颂英雄,表达爱情。黄昏临近,男人默默地坐在火炉边,身心被日子、牛羊、草原和天空占据,懒洋洋的,女人们则里里外外,井井有条地擦拭忙碌。
漫长的冬天就在眼前,草地变得坚实硬朗,萧瑟的风呜呜吹过,可生活在湖畔的人并不担忧。草原人的心大得能容下千丘万壑,世相更新,秋的夜来风霜,冬的冰雪严寒。秋天,虽有不堪的惆怅,可秋天疏朗开阔,从容豁达,其神、其灵、其韵,反而成就了青海湖固有的宁静致远,如人格的高与洁,自有脱俗质朴,平静的风韵。
清晨,红色霞光使湖面微红,牛奶的甜味与雾一样弥漫在空中。静静站立,默默注视中,青海湖的神情,让人很难揣度。在它面前,人世间的一切功名利禄变得如此黯淡,微弱,渺小。
300年前,湖畔曾留下仓央嘉措的身影。他一生短暂,却为我们留下了60多首传扬颇广的情诗。多年后,西部歌王王洛宾在大湖北岸金银滩草原,因与千户之女卓玛的一段情缘,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晚年时,王洛宾来到金银滩,想再见见卓玛,却没能如愿。只有这首歌曲,一直像鲜花一样散发着浓郁的芬芳,回荡在草原。
“一片白银浮白雪,无人知是海心山。”青海湖湖心偏南,距南岸30多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孤岛海心山。山体由花岗岩、片麻岩构成。一年四季有别,各有美意,夏季如绿色长叶飘在湖面,秋天如白色海螺静卧于天湖之间。海心山四周环水,远离尘世,千百年来与尘世隔绝。可汉代时,却有僧人于冰合时出海取一年之粮而入居,在岛上修行,整年不复出。自藏传佛教名僧、夏嘎巴大师在海心山苦修之后,海心山在教徒心目中的地位更加神圣。更多的修行者来到海心山,期望自己在岛上苦修的日子,能让普天下蒙受精神苦难的人脱离苦恼,保持心地明净,成为幸福的人。
青海湖东北岸的沙岛,也是秋天的胜地。秋风荡漾,湖水涟漪,沙丘泛金,黄绿色的芦苇随风摇曳,一只只鱼鸥脚步轻柔,站在厚厚的苔藓上,像一位位仙子梳理羽毛。我一直以为,沙岛的秋天最美,阳光,沙滩,芦苇和淡水湖蕴含的生命迹象,甚至沙漠中生存的小蜥蜴,都足以使我们感受、理解生命的意义。
正午之后,秋天的原野厚重丰满。此时,草木微吟低唱,满身秋华,不再惊慌的普氏原羚,终于得以在湖水边缘和有沙漠的地方来往觅食,早出晚归。这些因栖息地破碎、种群分割、基因交换困难等诸多问题,仅衍息在青海湖南山、湖东,数量极少,极度濒危的野生动物普氏原羚,之所以会生活在这里,不至于完全消亡,是因为湖东种羊场与小北湖一带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人迹罕至,成了它们的避难所。
说起来,普氏原羚、青海湖裸鲤和雪豹、藏野驴、黑颈鹤、玉带海雕、野牦牛才是青海湖真正的主人,唯有它们才能以自然之性,天地造化之功,使这片美丽广阔的湿地,永远保持新鲜旺盛的活力,并以它自身的生存智慧,成就青海湖流域丰富的草原文化,诗性般洒脱的魅力。
秋天的青海湖幽雅、超脱,像天空中飘动的云,舒展、自由、飘逸,这是一种命定的美。忘我,却不忧伤。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