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三个最大”省情定位不仅指出了青海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发展定位,也指出了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现路径。青海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强化“四种经济形态”引领,培育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动能,引领结构优化,促进转型升级,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在本届青洽会上,青海国际会展中心A馆重点展示了青海以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数字经济、飞地经济为引领取得的发展成就和美好未来。以“四种经济形态”为引领,青海逐梦起航。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生态经济,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涉及牛羊肉、油菜籽、菜籽油、枸杞、藜麦、马铃薯、蜂蜜、奶制品等原生态高原特色农畜产品签约额达8.7亿元以上”。记者从7月24日举行的青海省供销合作社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双百”经纪人签约仪式上了解到,此次签约为我省特色生态农畜产品走向省外、走向国外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近年来,随着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深入推进,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绿色成为大美青海最靓丽的底色。
从高原生态畜牧业、生态旅游业、民间手工业和藏医药业、新能源等产业,看高原特色生态经济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在生态经济发展馆感受“国家公园省、大美青海情”的独特魅力。
牦牛、藏羊、青稞、冷水鱼等高原特色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产业积极推进,有机监测认证草场461.06万公顷、牛羊445万头只,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
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创建为抓手,我省突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优化“三元”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种植业、休闲农业、生态畜牧业,推进一二三产融合,生态绿色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据初步统计,开业一个多月我们已经实现旅游收入15万元,沿途13户农民商户户均收入达3000多元。”7月23日,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南门峡镇的磨尔沟村党支部书记王保军高兴地告诉记者,依托靠山近水、风景优美的独特区位优势,磨尔沟村落实资金2600万元打造了集田园风情、生态休闲、民俗文化、智慧旅游为一体的磨尔沟乡村旅游景点,让村民们依靠乡村旅游在家门口就赚到了真金白银。
近年来,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我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让群众在绿水青山间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走上了致富路。
循环经济,让自然资源高效利用日渐成熟
“目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已基本形成资源开发从粗放型开发向梯级开发、综合利用的转变,工业产品实现了从原料型、初级加工产品向精细化、高端化、高值化产品的转变,一二三次产业实现了从独立发展向相互融合、联动发展的嬗变,循环型产业实现了向体系化、高值化、创新化方向的蝶变……”青洽会期间,绿色循环经济创新发展论坛上传来的信息令人振奋。
青海盐湖资源得天独厚,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我省努力构建涵盖农业、工业、服务业及企业、园区、社会的多层次全方位循环型经济体系,循环工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0%,以循环经济为支撑的三大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74%,建成全国最大的钾肥和纯碱生产基地,钾资源综合回收率达到75%以上。
2019年全省盐湖综合利用、锂电、光伏制造、有色金属及深加工、钢铁、煤化工、油气化工、特色轻工8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工业总产值约1414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5%。
与工业领域展循环经济同步发展的,还有坚持“种养结合、农牧互补、草畜联动、循环发展”的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目前,全省“八大绿色产业技术体系”已具雏形,12条循环产业链稳步发展,初步构建起了“四个千亿元”循环型工业基地、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十大特色农牧业产业带,循环型农牧业“四个百亿元”产业加快成长,全国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落地我省,生态旅游、绿色商务、绿色交通、绿色消费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总量规模不断扩大。
数字经济,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引擎
在青洽会数字经济发展馆,不少参观者正在这里看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下的“云上青海”,触摸围绕青海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高品质生活的新载体、高水平治理的新大脑。
7月23日,青海省数字集团组建暨智杰软件总部落地专场签约仪式的举行,标志着我省数字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台阶。截至5月底,青海省建成5G基站1273个,5G建设投资达5.2亿元,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支撑条件良好。
青海气候冷凉干燥,气温可随地理高度变化调节,地形连续可进行设备测试,符合特大型和大型数据中心一类地区布局标准,是数字经济布局发展的“天然良港”。
5月8日,全国首个100%清洁能源运营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在海南藏族自治州正式投运;6月,西北地区首台(全国第13个)根镜像服务器获得工信部批准部署并上线运行……
近年来,我省围绕构建“1119”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体系,相继建成青藏高原大数据中心、柴达木数据灾备中心、三江源大数据中心等一批大数据项目,数据资源不断聚集,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今年青洽会期间,我省“绿电三江源”百日系列活动有望再次刷新全清洁能源供电的世界纪录。加快建设“云上青海”,推进5G网络和智慧广电建设,推广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谋划和推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数字经济正在逐步引领我省经济实现转型升级。
飞地经济,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目前我们已在张掖、山丹、民乐等地租赁种植近1万公顷,订单饲草933公顷,有效补齐了饲草短板。”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飞地牧草”实现了生态、经济和品牌的共赢,使祁连农畜产品通过河西走廊走向“一带一路”沿线省市和国家。
“飞地经济”是打破区域限制、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集中优良种畜基地,借力比邻的河西走廊优质饲草,将两地优势合理应用、逐步探索,祁连县创新出了“祁繁甘育”发展模式。
青海90%的国土面积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域仅包括东部和柴达木重点开发区域。近年来,我省立足功能定位,统筹布局“飞出地”,科学规划“飞入地”,建设柴达木浙江工业园区、格尔木藏青工业园区、德令哈中尼产业园,建立“飞入地”与“飞出地”财税分成、利益共享机制,有效打破了经济发展中自然条件的制约,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助推藏区脱贫攻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我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瀚海戈壁之上,占地400公顷的“飞地经济”产业园区正为发展壮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新青海建设提供强力支撑。园区现已实现配套基础设施“七通一平”,移动、电信、联通等信号实现全覆盖,正在实施铁路专用线先期工程及北站项目、固废综合处置中心等项目。
2013年7月,青藏两省区签署了《关于建设格尔木藏青工业园区的合作框架协议》;2014年,我省和西藏自治区联手在格尔木市建立藏青工业园区,以此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进入新时代,海西州正在逐步打造成为全省“飞地经济”的起飞平台,而“飞地经济”模式在我省推动产业借梯登高、借船出海中也将发挥出更大作用。
【视点短评】着力推动青海高质量发展
青海生态经济发展论坛、绿色循环经济创新发展论坛、数字经济发展论坛、“飞地经济”发展研讨会……今年,我省在举办第二十一届青洽会期间,同步组织举办这些主题鲜明的论坛活动,同时在青洽会主会场设置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数字经济、飞地经济“四大经济”展馆,不仅为本届青洽会增添了重要内容,也成了本届青洽会的特色亮点之一。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近年来,青海不断深化“三个最大”省情认识,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培育形成了以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数字经济和飞地经济“四种经济形态”为引领的经济转型发展新格局,这也是我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强化“四种经济形态”引领,实现高质量发展,要立足生态保护优先,完善和创新青海高原生态经济发展制度体系,突出高原生态畜牧业、生态旅游业、民间手工业和藏医药业、新能源产业等青海优势,推动保护与生产有机均衡,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强化“四种经济形态”引领,实现高质量发展,要以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为目标,加快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推动完善盐湖资源深度开发,并与能源化工、有色金属、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融合发展。
强化“四种经济形态”引领,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发挥比较优势,围绕青海数字经济发展,持续深化“数字青海”建设,加快推动我省工业互联网建设,促进企业数字化、网络化转型,通过需求引导不同类型企业资源在平台汇集和共享,构建新的制造业生态。
强化“四种经济形态”,实现高质量发展,要积极探索跨区域合作和产业转移的有效形式及途径,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各具优势、关联互动、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