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青海
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
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
肩负着国家生态安全
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责任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花石峡镇境内拍摄的三江源地貌。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位于三江源地区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境内的年保玉则风光。新华社记者 吴刚摄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境内拍摄的群山。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祁连山(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长江、黄河、澜沧江从冰川飞流直下
黑河、石洋河、疏勒河从高山奔涌而出
每年约有620亿立方米
优质清洁源头活水
流向中下游地区
涵养保障着一江清水向东流
无声滋润着华夏大地和东南亚地区
长江源头干流河段通天河流经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立新乡叶青村,形成“万里长江第一湾”。新华社记者 李琳海 摄
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内的鄂陵湖(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占轶 摄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境内拍摄的澜沧江。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青海地势高峻
拥有世界最大面积的
高寒湿地、草原、灌丛、森林等生态系统
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
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基因多样性
最集中的区域
是我国乃至全球维持气候稳定的“生态源”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拍摄的一处湿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拍摄的星星海一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每年冬季,数百只天鹅迁徙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黄河湿地越冬,冬季的黄河成了生机盎然的“天鹅湖”。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这里天蓝地绿、生态静美
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片净土
就像水晶一样弥足珍贵
藏野驴在三江源地区活动(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两只天鹅在千姿湖湿地公园内嬉戏。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藏羚羊在三江源可可西里地区活动。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一群藏野驴在觅食。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野牦牛在三江源可可西里地区活动。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白扎乡白扎林场拍摄到的中华鬣羚。新华社发(潘彬彬 摄)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青海地域辽阔、山川壮丽
江河蜿蜒、湖泊密布
勾勒出了峰高极天
大江初流的壮美景观
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拍摄的黄河循化段(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黄河青海贵德段,江山如画(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青海湖开湖景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在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境内的黄河畔,一只火烈鸟站在水中。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临近立夏,位于祁连山腹地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迎来降雪。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青海历史悠久、文化荟萃
是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要冲
孕育了灿烂多元的民族地域文化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黑陶匠人在制作黑陶。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在海东市平安区平安驿特色小镇河湟戏苑内,皮影戏艺人姚亚生在表演。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绣娘在村里的盘绣园内制作盘绣。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一名村民现场展示掐丝唐卡制作技艺。新华社记者 张曼怡 摄
青海环境质量优良
水风光热等资源富集
是全国重要战略资源接续地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光伏电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光伏产业园内的一处塔式光热发电项目(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境内的一处风力发电项目。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青海民族团结、民风淳朴
各族儿女守望相助、和衷共济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携手共建幸福美好家园
一名女孩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新村中摘海棠果。新华社记者 戴天放 摄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当顺乡东果村村民在犁地。新华社记者 白玛央措 摄
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古鄯镇山庄村秦腔业余剧团在表演。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托叶玛乡中心寄宿制完全小学,一年级学生在学习锅庄舞。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青海
正在演绎着生态文明建设
与高质量发展
相得益彰的精彩故事
绿水青山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秀美乐章
正在奏响
位于西宁市南山公园内的丁香。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安多民俗文化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青海省西宁市的郁金香静美绽放。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体育中心拍摄的无人机表演。新华社记者 张曼怡 摄
来源/新华网
责编/何娴珺
监制/钟自珍 总监制/薛军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