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初,天洪和伙伴们来到可可西里拍摄。虽然在中国的大多数地区,4月已经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时节,但是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的可可西里无人区仍然是平均气温零下十几度的寒冬。
可可西里无人区内被冰雪覆盖的信号基站
除了气温极低,这里的平均风速可达8级。纵使穿上厚厚的羽绒服,身体也常被猛烈的寒风吹得瑟瑟发抖。冰湖尚未解冻,绿草尚未露出萌芽,暴雪时常降临,这里怎么看也不像有活物出没。
被冰层覆盖的湖面和积雪的可可西里山脉
人类在可可西里无人区内的生活堪称噩梦。每天,天洪都忍耐着剧烈的高原反应和寒冷,吃的是六七十度就沸腾的热水冲泡的方便面,喝的是同样六七十度冲泡的藏式奶茶。晚上,十个人挤在狭小的帐篷里,钻进冰冷的睡袋中,没有任何可供取暖的设施,气温降至零下二十度以下,睡袋上都结出了密密的冰层。在可可西里的一周内,我们没有人洗过脸、刷过牙,甚至连上厕所都需要提前进行规划,因为仅仅是蹲下来,在海拔近5000米的地方都太难做到了。
看看天洪是照片中的哪一个
但这片人迹罕至的荒芜之地,却是野生动物的伊甸园。在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200多种野生动物世代栖息于这片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本期《小艾玛的游乐园》,我们来到这片秘境,细数一下生活在这里的动物们。
高原精灵:藏羚羊
提到可可西里,首先映入人们脑海的就是藏羚羊。事实上,藏羚羊也确实离不开可可西里。位于可可西里无人区腹地的卓乃湖,是青藏高原上的藏羚羊最重要的繁育地。
夕阳下的卓乃湖
每年6、7月份,数以万计的藏羚羊会纷纷迁徙至卓乃湖。雌性藏羚羊会在此产仔。产后的幼崽会在卓乃湖周边适应一段时间,随后就紧跟藏羚羊妈妈,赶在冬季来临前,继续它们迁徙的旅途。
历史上,藏羚羊的数量曾超过百万只,但随着盗猎的猖獗,整个青海、西藏范围内的藏羚羊数量一度锐减至不足5万只。藏羚羊的皮毛被称为“软黄金”,江湖上有个说法:优质的藏羚羊皮可以从戒指的孔中穿过,可见其柔软细腻的程度。因此,用藏羚羊皮毛制作的披肩在国际市场上大受追捧。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巡山队与盗猎者的战斗就没有停止过。今天建立在109国道边的索南达杰保护站,就是以与盗猎分子枪战后壮烈牺牲的英雄命名的。
桑杰·索南达杰纪念碑
最近一次,是在2003年的5月9日。巡山队缴获了700余张藏羚羊皮,5月份正是藏羚羊分娩的时节,因此死去的藏羚羊腹中大多已经育有幼崽,如果算上幼崽,这伙盗猎分子杀害的藏羚羊数量达到了上千只。
但那也是可可西里保护区最后一次响起偷猎的枪声。从那以后的十余年间,再也没有发现过盗猎者的踪迹。藏羚羊的数量也迅速恢复至30万只以上。
如今在国道边也常能看到藏羚羊的身影
高原傻狍子:藏原羚
在可可西里,有一种动物乍看起来和藏羚羊有几分相像,却缺少了藏羚羊头顶长长的角和优雅的身姿。它们就是被称为高原傻狍子的藏原羚。
咦?谁说我傻!
藏原羚最具辨识度的,就是屁股上的白色桃心。当它们背对着你奔跑时,白色的桃心会随着跳跃的律动一颠一颠的,容易让人跟柯基联系到一起。
之所以被称为高原傻狍子,是因为藏原羚对人类的戒备心较弱。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才让我们得以近距离观察它。尽管看起来不如藏羚羊好看,但藏原羚的皮毛也同样是黑市的抢手货。好在藏原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活动范围又和藏羚羊高度重合,因此也顺带得到了保护。
自由奔跑的藏原羚群
犟驴:西藏野驴
西藏野驴俗称藏野驴,也是青藏高原上最常见的动物之一。如果驾车走109国道经过五道梁附近,就一定会看到三五成群的藏野驴在路边吃草、发呆。
你瞅啥?!
藏野驴是驴脾气这一说法的完美诠释。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它们对路过车辆的“不依不饶”。藏野驴见到与它们平行行驶的车辆,一定会飞奔起来努力超过汽车,要从车前跑过去才罢休。倘若车辆一直以60km/h的速度行驶,藏野驴就会持续高速奔跑,最远能跑十余公里。
“速度几十迈,心情是自由自在”
尽管是高原生物,对缺氧的环境已十分适应,但是长距离不间断的奔跑对藏野驴的伤害依然巨大。因此,过往司机如果看到藏野驴想和自己“飙车”,通常都会选择减速停车,等藏野驴超过自己,从车前大摇大摆地走过去后,才会发动车辆,悻悻离去。
在干旱的季节,藏野驴会选择在低洼的河谷地带用蹄子刨坑来获取地下的水源。这种做法不但让自己免于被渴死,还在无意中保护了其他动物:藏羚羊、藏原羚在藏野驴走后,也会在野驴刨的坑里饮水。
棕熊中的战斗机:西藏棕熊
西藏棕熊是棕熊种的一个亚种,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胸前的白色“V”字。说它是棕熊中的战斗机,是因为西藏棕熊是棕熊种中跑得最快的,时速可达56km/h。换句话说,在青藏高原如果遇上一只朝你狂奔而来的熊,你大可放弃抵抗,没必要在临死前再犯一场高反。
“放弃吧!人类!”
天洪前往可可西里是在3月底、4月初,正是棕熊们结束冬眠,大批出来觅食的时候。在从卓乃湖前往豹子峡的路上,我们邂逅了至少5只棕熊。有的在山中若隐若现,有的是母子相伴出行,给我最深刻印象的,是一只在冰湖上觅食的棕熊。
熊妈妈和熊宝宝一同觅食中
起初,由于距离较远,我们只是看到冰湖上的一个黑点,误认为是野牦牛。随着距离越来越近,黑点慢慢变大、变清晰。我发现这是一只棕熊,它正低着头,专心啃食着冻在冰面上的野牦牛头呢。
“唔!好香~”
“诶?什么声音?”
“咋回事?啥情况?”
看我们车子越来越近,它竟然站了起来,两只前爪就放在腰间,动作十分像人。能看得出来,尽管我们一行有四辆车,但它并不怕我们,一直看着我们开到它跟前。
“站起来吓吓他们!”
直到我们停好车,端着“长枪短炮”下来对着它一通猛拍,它才不情愿地扭过头,向远处的山上跑去。想必它也是饿极了,不然怎么会对又硬肉又少的冻牦牛头那么恋恋不舍呢?
“老子过会儿再来!”
高原方舟:野牦牛
野牦牛和藏族人家中养的牦牛看上去没什么区别,只是个子要大上好几圈。粗旷的外表下,是同样粗旷的内心。身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牦牛极为耐寒、耐饥、耐渴,可以生活在海拔5000-6000米动物罕至的高原。
一路上,我们遇到了不少野牦牛,驾驶车辆的巡山队员每次见到野牦牛都会绕得远远的,尽量和它们保持距离。尽管大多数野牦牛并不会主动攻击人类,但也有少数性情暴烈的。据说,在可可西里,曾经有野牦牛直接将越野车顶翻。
食物链顶端:狼
以上说到的众多野生动物,除了棕熊以外,都是狼的食物。狼也成为了站在可可西里无人区食物链顶端的动物。
为了方便捕猎,狼大多以群体的形式出现。在本次行程中,我们有幸见到了狼群包抄配合捉捕猎物的场景。我们视线中的3、4只狼有组织、有规划地绕着一群十几只藏原羚进行迂回包抄,羚羊群也被狼群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奔逃。
现场至少有4只狼在包抄一小撮藏原羚
可惜的是我们无意的出现,大概打乱了狼群本来的部署。它们大概是意识到有几辆车驶入了它们的包抄圈,便放弃了对藏原羚的追捕,转而十分有秩序地撤退了。
丰富的生物圈:从角百灵到高原鼠兔
除了这些大型哺乳类动物,可可西里的土地上、天空中还有无数小型动物丰富着这里的生物多样性。
迁徙路过的燕鸥
此行我们最常见到的一种鸟类,是长得像麻雀,但又比麻雀更大更肥的角百灵。这种小鸟在白茫茫的大地上跳跃着,刨开积雪,寻找着食物。面对人类,它完全不害怕,我们常常可以靠近到三、四米的距离进行拍摄,这才留下了如此清晰的照片。
除了角百灵,还有不少叫不出名字的鸟类也出现在这片无人区。有猛禽、有游禽也有鸣禽。也许是季节还太早,天气太冷,它们大多单独出现,总给人一种迷了路误入可可西里的感觉。
可能是大鵟
在地面上,除了大型哺乳动物,还有不少小动物。最可爱的是高原鼠兔,这种看起来很萌的小家伙一度被当作草原退化的元凶而加以迫害、毒杀。事实上,高原鼠兔泛滥的区域往往是草场已经被畜牧业破坏的区域,而不是因为有鼠兔草原才退化。相反,高原鼠兔发达的洞穴为不少鸟类和蜥蜴等提供了巢穴,也为植物多样性提供了条件。
可可西里的野兔看上去就没有那么萌了。它们常常会隐藏在土地中,等车辆驶过时突然狂奔,穿过车前,引得驾驶员一阵惊呼。
结语
由于是工作关系,我们有幸进入到可可西里的腹地,在无人区行驶了两天后,我们才真正看到了成群的狼、棕熊和野牦牛。也就是说,丰富的物种都集中在距离人类文明非常遥远的、环境极为恶劣的区域。
听巡山队员说,藏羚羊产仔的卓乃湖下游出现了一个缺口。目前,卓乃湖的湖水正在流失。是堵住缺口,还是任由湖水向下游流去,目前学界仍在讨论。
坐落在卓乃湖畔的保护站暸望塔
我们经历过疯狂盗猎的时代,随着国家的重视和人们意识的提升,盗猎已经渐渐减少。但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只靠“不买卖,不杀害”,对生态的治理还需要科学合理的手段和全社会各界的努力。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此行从库赛湖畔取出的红外相机中,发现了雪豹的身影。这是可可西里地区首次使用红外相机拍摄到雪豹。雪豹的现身,说明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确实好起来了。
红外相机在夜间捕捉到的雪豹照片
今年,三江源国家公园将正式成立,也将成为中国首个现代化国家公园,可可西里也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范围内。希望在未来,我们无需深入到可可西里的腹地,也能看到种类繁多的动物们。
▲文/天洪 图/天洪、耳東▲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