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去了这些地方:
- 玛多
- 扎陵湖
- 鄂陵湖
- 牛头碑
- 黄河源头
- 达日县
2017年8月,从西宁出发,在格尔木休整一晚后,经由昆仑山口,第一次踏上了青藏高原。首先印入眼帘的,是长江的源头——楚玛尔河,河水是那么的浑浊,很难让人联想到清澈的长江,不了解地理的话很可能会误认为是黄河。(注:长江的源头主要有两条,楚玛尔河和沱沱河,均发源于可可西里,河水都较浑浊;其实黄河源河水十分清澈;照片都是手机照的,可能不太清晰)
西宁出发之后,司机告诉我们门源县的油菜花开了,可以顺道去参观一下。以前提到油菜花,印象中首先浮现的是婺源,没想到门源的也是一样的壮观,在雪山的映衬下似乎还更胜一筹。
住在这个村庄中的人们真是幸福,被如此秀美的风景环绕。
雪山下的花海。
黄绿间隔。
从西宁出发到达格尔木,已是当日夜晚。格尔木海拔近三千米,但是市内仍种着许多的树,只是刚刚八月叶子就已经落得差不多了,不由感慨人虽能胜天一时,但却很难逆转自然。休整一夜,第二天一早向高原进发。玉珠峰就坐落在昆仑山口东侧,海拔6178米,由于气候变暖,雪线在不断退缩,也许若干年后就很难在夏天一睹芳容了。盘山而上,穿过山口,便是一望无边的可可西里。(注:我们赶路有些着急,初次上高原最好在格尔木多休息几天,适应一下)
索南达杰保护站旁遥望昆仑山。
这是黄河(Changjiang)的源头楚玛尔河(开个玩笑,怎能想象长江的源头是这样的)。
楚玛尔河同沱沱河汇合后,便是长江上游的干流通天河。传说中《西游记》中过渡晒经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图中可以不太清晰地看出,通天河是及其浑浊的,与另一条支流汇合之后流出玉树市结古镇,便是金沙江了。
浑浊的通天河。
清澈的支流,漫滩的牛羊。
山雨欲来风满楼。高原的雨来得及、去得快。看到这种云的地方,一定是下着暴雨。
望不见尽头的天路。
玉树地震遗址。
玉树新城,张灯结彩。
离开玉树后,我们驱车前往黄河源——玛多县(车程约6-8个小时),来到了黄河的源头——扎陵湖、鄂陵湖。由于湖区面积太大,我们又有工作任务,因此只是考察了鄂陵湖区,眺望了扎陵湖。上图是鄂陵湖西的一片湿地。
在牛头碑处俯瞰鄂陵湖。
清澈的湖水,没错,这里是黄河源!
一阵阵雨过后的彩虹。
靛蓝的鄂陵湖,如同热带海滨一般。
牛头碑:图腾,上书“黄河源头”。
藏地经幡。
雄狮一般的云彩。
鄂陵湖出口处的一处盐湖。(注:鄂陵湖是微咸水湖,这是由于高原蒸发强烈,而湖泊的补给期相对集中)。
藏野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是目前高原上已经十分常见了,有学者估算其数量已经超过十万只。
清澈的黄河水。
一江碧水向东流。(摄于达日县)
黄河日暮。
高原的晚霞。(摄于黄河乡)
高原的晚霞。(摄于黄河乡)
离开达日县,我们驱车前往本次考察的最后一站——久治县的年保玉则。这里是一群险峻而又秀美的山峰,也是绝佳的地质学实习基地。只可惜我们时间有限,未能深入公园腹地。日干错景区的依加大哥冒着大雨带领我们寻找泉水,在此谢过了(依加大哥的摄影作品实在是赞,让我一直有着重游年保玉则的心愿,上一篇藏羚羊文中封面的照片就是依加大哥朋友所摄)。
高原的水是灵动的,时而汹涌澎湃、时而波澜不惊。我国最重要的三条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此。其中,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故而三江源又得名“中华水塔”。高原的生物是多样的,就如上图的草甸一样,一平方米的范围内就存在数十种乃至上百种植物。然而,近年来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特别是集中放牧的影响,部分地区草地退化极其严重(如下图所示),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饮水思源,希望我们在共饮三江水的同时,能够心念高原环境。
高寒草甸,是高原常见的植被类型。不同于一般的草原,草甸在土壤表层拥有一层致密的草毡层,水分很难渗透下去。在过度放牧、啮齿类动物、冻融交替的共同作用下,草毡层可能会开裂,裂缝扩张后就形成了上图这种斑块状的裸地。裸地一旦出现,很难在短时间内自然恢复。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