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游记 >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一针一线“盘”出新生活

作者:中国网 时间:2019-09-04 11:50:27 浏览量:

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讯 (记者王虔)盘绣是土族特有的一种刺绣形式,针法复杂巧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这项古老的技艺与扶贫产业结合在一起,焕发出新的光彩,当地妇女们正用自己的双手,一针一线“盘”出致富路、“绣”出生活新光景。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一针一线“盘”出新生活

土族妇女在互助县扶贫产业园扶贫车间制作绣品 王虔/摄

在互助县城北郊的扶贫产业园里,素隆姑刺绣有限公司设立了一个扶贫车间点,十余位“绣娘”在这里认真绣制花样、制作盘绣饰品。公司法人苏晓莉介绍,公司以“企业+基地+农户+能人+市场”的形式,“让指尖技艺成为指尖生意,为民族工艺拓展市场”,在互助县的数个乡镇村设立了基地和扶贫车间,并到村里提供技能培训,辐射带动了全县2000名妇女参与盘绣制作,其中贫困户200余人,在她的公司长期工作的有50人。

席金花今年55岁,是丹麻镇索卜沟村村民,丈夫患有心脏病,自己的腿也受过伤,因为生活困难,儿子30岁还是单身。她从小就会土族盘绣,但原来只是在自己的衣饰上使用,2016年她来到了扶贫车间,在这里每天工作时间为8:30—6:00,中午有一小时午休时间,每月可以有3000元的收入;如果不“坐班”,她还可以领订单回家制作,按件计费,每天大约可以收入50—80元。车间里的另一位“金花”是53岁的米金花,她来自东沟乡大庄村,丈夫因患脑溢血只能坐轮椅行动,孩子在上学,家里只有她一个劳动力,之前在家中种地,每年只有5—6千元的收入。她2015年来到扶贫车间成为固定绣娘,除每月3000元的工资外,还申请了政府的产业扶持资金养猪、种中药材,公司帮她联系了销路,现在家里每年能收入5万—6万元,家里翻盖了新房、买了家电。

来自东沟乡卡子沟村的麻长命姐是苏晓莉口中的“能人”,每月的收入有6000元之“巨”。由于交流能力强,她在公司和基地之间负责订单的派发收取以及成品验收。同时,公司以扶贫基地为基础,开发了旅游体验项目,游客可以在基地体验盘绣制作、放羊劳作、农户日常生活等一系列活动,一人一天体验的费用为120元左右,麻长命姐还负责在基地统筹接待游客。苏晓莉介绍,开发旅游项目是想把扶贫车间和基地做“活”起来,让当地的贫困户和农户有更多的增收渠道,今年,她们已经接待了200多位游客。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一针一线“盘”出新生活

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村盘绣园内,当地妇女在制作盘绣。 王虔/摄

在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村,依托土族盘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优势,村里成立了土族盘绣产业协会,建成了总面积290平方米的盘绣园扶贫车间,吸收产业户145户,其中贫困户93户。盘绣园与金盘绣土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公司运作产业承接订单,村里组织妇女进行盘绣制作。据介绍,自2017年8月份建成运营以来,盘绣园先后接受订单8000余件,实现订单收入40.84万元,绣娘最高个人年收入3.7万元,最低有5000元—6000元。

张卓玛什姐就是那位年收入3.7万元的绣娘,她是班彦村五社人,也是土族盘绣非遗传承人。原先住在沙沟山上,“土坯房住了30年”,2016年随着班彦村易地搬迁搬入现在的80平米新居,并在盘绣园担任绣品制作和技术检验的负责人。她说,自己以前在山上种十几亩山地,一年的收成也就够口粮,儿子只能出门打零工挣钱;现在搬到新村,原先的坡地有退耕还林补助,小儿子参加技能培训学会了挖掘机技术,自己在盘绣园负责技术检验,每月有2000元的固定工资,绣制的绣品按件计价,还手把手指导绣娘一些技艺,生活与从前有了巨大的改变。

据介绍,2018年,互助县扶贫产业园在全县辐射带动建立了10个刺绣基地。互助县依托土族盘绣,直接带动贫困户人均月增收2000元,盘绣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土族妇女在家增收、为土族盘绣技艺继承发扬提供了广阔途径。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