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文明是有标高的。
悠久的历史、绚烂的文化、宏伟的建筑、漂亮的街区是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上线,而偏僻小巷和公共厕所的卫生状况就是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下线。上线表现良好固然能提升文明的高度,但是如果下线的底子兜不好,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标高可能就像被凿穿了桶底的水一样漏掉大半。
——题记
一位游客在公厕的休息室里接饮用水喝。
今年6月中旬,我们在环湖草原上的刚察县采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祁梅一再推荐:“你们应该看一看我们刚察的厕所。”
那两天,慈悲慧眼感恩塔、仓央嘉措文化广场、坛城式的演艺中心……海滨藏城的城市建设让我们耳目一新。但私下里,我觉得经济发展到今天,如果舍得投入,这一切还并不难做到。但是,当我们在大街上和偏僻的巷道里一边行走一边用置疑的眼光观察卫生状况,尤其是看了刚察的多座公共卫生间后,方才感到刚察颠覆了我们对牧区城镇的旧有观念,不禁对它刮目相看了。
刚察的卫生间上了“快手”
有人走进卫生间扫了一眼,随即返身出门:“哟!走错了,怎么进到人家的客厅里来了?”当确认了屋外的公厕标志后,才疑惑地再次走了进来。这是记者采访期间见到的一幕。
东油库公共卫生间是从315国道进入刚察县城后的第二个卫生间,因为紧邻着一座加油站,经常有旅游大巴上的游客来上厕所,这里成了全县最大的卫生间。
一走进东油库公共卫生间,首先是一个“客厅”——沙发、茶几、饮水机齐备,报纸、地图、旅行小册子摆放齐整,几盆绿色盆栽和墙上的刚察人文景观摄影作品平添了几分文艺氛围。原来,这里是供如厕者休息的地方。
记者采访期间,有人走进来扫了一眼,随即返身出门:“哟!走错了,怎么进到人家的客厅里来了?”当确认了屋外的公厕标志后,才疑惑地再次走了进来。
走进“客厅”旁的男卫生间,地面光洁,没有一个烟头、一片纸屑,无论是便池内还是便池旁都干干净净,洗手池和洗手池的台面上没有一点水痕。刚察县城镇管理局副局长潘海鹏伸手在门板的最顶端摸了一溜儿,然后自信地把手向我们一摊: “看看我手上有灰尘吗?”仔细观察,他的手上纤尘未染。
据介绍,每年4月到10月是刚察的旅游旺季,在此期间,每天会有800到2000人使用这个卫生间。记者采访期间,先后有6辆旅游大巴停靠加油站,并有众多游客来上卫生间,游客一走,保洁员马上进行保洁,整个卫生间闻不到任何异味。也许正因为如此,记者看到有游客在“会客厅”接了饮用水,当场就饮用。
“客厅”一面墙上五颜六色的留言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保洁员曹正琴告诉记者,因为卫生间干净,有的游客为表达心意,甚至主动要给工作人员钱,更多游客则提出要留言表达感受,于是就有了这个留言板。
“好!”(藏文)
“最美公厕,名不虚传,难能可贵。”
“全青海省最干净的卫生间,没有‘之一’。
沧州人民敬上。”
“我们是来自贵州的游客,风景美丽,厕所干净,像家里一样。”
“感谢刚察县人民政府,这是到青海旅游以来最好的公厕!刚察形象大大提升。”
“走了这么多地方,刚察的这个卫生间干净得让我惊艳,愿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让刚察这片草原和这里的卫生间如此般干净整洁。一个来此旅游的青年刘阳。”
……
本地人也对有这样的卫生间感到自豪,刚察居民祁麟告诉记者:“我们刚察的公共厕所全部免费开放,不仅环境好、干净卫生,还放着轻音乐,被网民拍视频发到了‘快手’上。你说好不好?”
潘海鹏经常这样检查公厕卫生。
那时,整个县城只有一座公厕
但刚察的公厕并非一直这样好。上世纪90年代以前,整个刚察只有一座公厕。像很多县城一样,一些僻背的角落地方就成了人们随地大小便的“厕所”,县城沙柳河镇的卫生状况堪忧。
人们还记得这样一件事。一次,原沙流河镇环卫队队长甘兴邦发现有牧民在墙角里小便,就冲上前去质问: “谁让你随地小便的?罚款!”谁知那牧民随手甩给他一张10元的票子:“整个县城只有一座公厕,你看看离得有多远?‘人有三急等不得’,我不在这里上到哪里去上?”顿时,把甘兴邦问了个哑口无言。
到2013年之前,刚察县城的公共卫生间发展到了8座,但是公厕的卫生条件并没有提高。往往有人来上厕所,一看里面无处落脚的卫生环境,闻着刺鼻的味道,捂着鼻子转身就出来了。
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社会生活中存在一种“破窗效应”——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一幢建筑有几扇破窗户,如果不及时修好,就可能会有更多窗户被破坏。一条人行道有少许纸屑,如果不及时清扫,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理所当然地把垃圾顺手丢到地上。当时,这种破窗效应就实实在在地困扰着刚察县城的城镇管理部门,也困扰着刚察的居民。公厕和街道的卫生条件越差,居民们越是乱扔垃圾、随地大小便,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如何才能打破破窗效应?
用绣花功夫来管理公厕
以往,刚察县的产业主要依靠畜牧业和煤矿开采。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刚察境内的煤矿开发受到控制,而作为替代产业,旅游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2013年,刚察县委县政府开始把县城和旅游景点的公共卫生间的建设作为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的民生工程,塑造刚察旅游形象的窗口工程,进行全面提升改造。一年之后,国家倡导“厕所革命”,又为刚察加快公共卫生间的建设带来了新机遇。
2013年以来,县政府累计投资近900万元,在原有8座公共厕所的基础上,新建和改造提升了22座功能完善、环保美观、全部免费使用的公厕,县城主要街道、景区景点公厕覆盖率达到100%。
“公共卫生间三分建,七分管,而且要拿出绣花功夫来管。”潘海鹏说,2013年8月,刚察县城镇管理局组建成立了公厕管理大队,配备有管理、维修、内勤、保洁等工作人员49人,具体承担县城公厕管理、维护、保洁运行及全县化粪池吸污等工作任务。每年70万元的公厕管理修护经费也被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这让公共卫生间的运转从管理机构、人员和资金等方面得到了有效保障。
为了使公厕的管理有章可循,刚察城镇管理部门先后制定了公厕保洁工作流程、公厕管理大队管理和奖惩制度、公厕管理标准和工作职责等制度,建立了“一厕一档,一厕一案”管理体系,及时动态更新数据,对公厕使用情况和各类易耗品进行动态化管理。
刚察县在每个公厕安排2名保洁人员全天候保洁,并明确了“四净、三无、两通、一明”的公厕卫生质量精细化管理标准。其中,“四净”为地面净、墙面净、厕位净、周边净,“三无”为无流溢、无蚊蝇、无臭味,“两通”为:水通、电通,“一明”为电明。
在采访中,每到一处,潘海鹏习惯性地伸手在厕所门板的最顶端摸上一溜儿,不仅如此,墙面瓷砖上有没有水,门板是否歪斜,设施是否完好,有没有乱贴的小广告,花盆里是否浇了水……这些都是潘海鹏和公厕管理大队大队长寇文军关注的。他们说,县城管部门按照公厕卫生标准,每月对各公厕进行2-3次综合抽查,奖优罚劣,激励工作人员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第三卫生间”内用来为婴儿换尿布的婴儿台。
“你心疼得就像我的女儿”
一个好的卫生间从设施到服务,每个细节都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精神。
“为了方便游客,安全药箱和手机充电线是每一个旅游公厕的标配。”寇文军说。记者看到,安全卫生药箱里有为游客免费提供的创可贴、医用棉球、藿香正气水等,因为刚察海拔较高,还特意为游客准备了小氧气瓶和抗缺氧的红景天。
卫生间里的饮水机容量也经过仔细考量,“一次可以接40杯水,正好可以供一辆大巴的游客饮用。”潘海鹏介绍。
在东油库卫生间,除了一般的男卫生间和女卫生间,还有一个“第三卫生间”。第三卫生间也叫“家庭卫生间”,是为了解决不同性别的家庭成员共同外出,其中一个人的行动无法自理,上厕所不便,去普通男厕或女厕都不方便的问题而设立的,比如需要女儿协助老父亲,儿子协助老母亲,母亲协助小男孩,父亲协助小女孩上厕所等。同时,第三卫生间也可以当作母婴室来使用。
走进第三卫生间,成人坐便位、儿童坐便位、成人洗手盆、儿童洗手盆、有婴儿台功能的多功能台、儿童安全座椅、安全抓杆、为预防老人突然发病而设置的呼叫器等设施一应俱全。
在这里,母亲可以把婴儿放在婴儿台上换尿布。在母亲上卫生间时,她可以让婴儿坐在儿童安全座椅上并打上安全带。
第三卫生间的设立,无疑大大方便了特殊人群的出行。而保洁人员的贴心服务,更让游客感受到了温暖。
一次,某游客要去仙女湾,曹正琴不仅仔细地给他指了路,还免费为他提供了纸杯用来喝药。这位游客感动之余,留言“曹正琴的服务很好,建议给予奖励。”
今年5月的一天,一位腿部骨折的老奶奶在两个儿子的搀扶下来上厕所,当时因为第三卫生间还有其他人使用,曹正琴就搀着老奶奶协助老人上完了厕所。老奶奶拉着她的手用青海话感谢说: “丫头,你就心疼(可爱)着跟我个家(自己)的姑娘一样。”
设施改善了,服务跟上了,在干净卫生的公共卫生间里,游客和本地居民的如厕心态也随之发生了转变,人们开始注重自己的行为,尽量不去破坏干净整洁的环境卫生。破窗效应就这样被消除了。
庄子说:“道在屎溺。”道无所不在,即便低微如屎尿。那么,文明的程度也随处可以体现,即便是在厕所中。
刚察居民祁麟说:“要想知道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地方的人怎么样,只要看看厕所就够了。厕所干净就说明人‘干散’!”
厕所的文明不仅刷亮了刚察在外地人眼中的颜值,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刚察人的文明素养,提高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获得感和对自己生活着的这个县城的自豪感。
每位如厕者走后,都要及时做保洁。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