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藏了“外星人遗址”的白公山全景
三角形神秘山洞
白公山蕴藏了铁管样
颇有争议的青海“外星人遗址”将迎来首批专家学者对它进行深入研究。
这座传说中的“外星人遗址”位于柴达木首府德令哈市西南40多公里的白公山。白公山北邻克鲁克湖和托素湖,这是当地著名的一对孪生湖,一淡一咸,被称为“情人湖”,留有美丽动人的传说。“外星人遗址”就坐落在咸水的托素湖南岸。远远望去,高出地面五六十米的黄灰色的山崖有如一座金字塔。在山的正面有三个明显的三角形岩洞,中间一个最大,离地面2米多高,洞深约6米,最高处近8米。
洞内有一根直径约40厘米的管状物的半边管壁从顶部斜通到底。另一根相同口径的管状物从底壁通到地下,只露出管口。在洞口之上,还有10余根直径大小不一的管子穿入山体之中,管壁与岩石完全吻合,好像是直接将管道插入岩石之中一般。这些管状物无论粗细长短,都呈现出铁锈般的褐红色。而东西两洞由于岩石坍塌,已无法入内。
在湖边和岩洞周围,散落着大量类似锈铁般的渣片、各种粗细不一的管道和奇形怪状的石块。有些管道甚至延伸到烟波浩淼的托素湖中。
这里的一些管片曾被送到距这里不远的中国第二大有色金属冶炼集团——西部矿业下属的锡铁山冶炼厂进行化验。冶炼厂化验室工程师刘少林化验后认为,管片样品成分中氧化铁的成份占百分之三十以上,二氧化硅和氧化钙含量较大,这与砂岩、沙子与铁长期锈蚀融合有关,说明管道的时间已久远。此外,样品中还有百分之八的元素无法化验出其成份。
这一化验结果更增加了管道的神密程度。加上柴达木盆地自然条件差、人烟稀少,除了白公山北面草滩上的流动牧民外,这一带从没有任何居民定居过,更谈不上有什么工业开发了。
湖滩上随处可见的圆形铁管
如何发现了这处神秘之地,现在已无从可考。青海著名摄影家姜维周在他的画册《柴达木自然风光》中提到,20多年前是他在这里搞摄影创作时,无意中发现了白公山下的这一无名小洞,并拍照留存。这是目前可以查到的关于这处神秘之地的最早记载。
白公山这些神秘的管状物与奇形怪状的石头到底是什么?猴山的形态是自然天成还是刻意而为?引起了许多人的猜测。有人猜测这些是史前期的遗物,认为在有人类之前,还有一次高智能生物的出现,他们的工业、文化水平远高于我们现在的人类,这些高智能生物被冰川灭绝,但遗物尚在。还有人猜测这里是芦苇等类的茎管状植物化石,经高压作用而形成。但更多的人还是认为它是外星人发射塔建筑的遗址。
他们的依据是,由于柴达木盆地自然条件差、人烟稀少,除了白公山北面草滩上的流动牧民外,这一带从没有任何居民定居过,也从未有过工业开发。再加上柴达木盆地地势高,空气稀薄,透明度极好,是观测天体宇宙极理想的地方。德令哈市也据此猜想将白公山列为当地的一个旅游景点,称为“外星人遗址”。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助理、紫金山天文台首席研究员杨戟。曾到过“外星人遗址”的杨戟认为,从天文学的角度看,包括白公山在内的青海很多地方都是科学研究和实验的理想场所。因为这里地势高、空气中水分少、透明度高。
奇怪的是,还有一些铁管分布在湖水里,有的露出水面,有的隐藏在咸涩的湖水里,形状与粗细同滩上的铁管相类似。
揭密!
终于,准确破解谜团的转机出现了:高军平通过野外考察,发现铁质管状物内有植物碳化后的残留物。周德安、高军平据此认为管状物是植物被沉埋后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植物化石。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发现。
揭开神秘面纱
距今数百万年前,柴达木处于亚热带环境,当时青藏高原还在隆起,边缘却有高山围绕,印度半岛的暖湿气流进入盆地,使柴达木雨量充沛,植被茂盛,洪水暴雨不断。激流携带泥沙覆盖了树木,大树从此进入了漫长的演化过程。
地表下的树木经过脱水,自由氧逐渐消耗,环境由氧化转为还原,这是铁质管状物形成的关键时期。管状物周围的铁质,由三价铁变成二价铁,逐渐向疏松多孔的木质结构流动。按照地质理论,地层下每一千米深度,温度就要增加33℃,在这样的温度和化学的条件下,树木发生了一种有趣的变化:疏松的木质部逐渐腐烂,铁质元素发生化学反应,吸附在了不易腐烂的树木韧皮部,这就是铁质管状物最初的形状。
托素湖外星人遗址之谜经历了天上、人间、地下的一波三折,最终还是从人类难以企及的星外,演变到了柴达木久远的历史长河之中。
果然,大自然是最神奇的造物主,感恩自然!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