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国人文地理介绍的第二站--青海。提起青海省,大家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是神圣而美丽的青海湖、热情好客的藏族同胞、底蕴深厚的藏传佛教还是那浓香爽朗的青稞酒!下面,就让小编带领大家去领略那令人向往的青海风情。
一、青海省的历史文化概况
1、青海省历史变迁
在青海这片土地上,拥有6000多年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青海就有人类活动,最早生息在这块土地的是中国西部古老民族的氐族、 羌族群。
夏商时期,部分羌人逐渐定居东部地区,开始进行农耕,随着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农牧业有了一定发展。这部分羌人逐渐与华夏诸部落融合,成为后来的汉族。
西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于湖北岸置西海郡,隋大业五年(609)于伏俟城置西海郡,均设立不久被废。
从晋至唐青海为吐谷浑所占,曾建都于湖西十五里的伏俟城,龙朔三年(663)被并入吐蕃。
宋代为西番角厮罗所辖。
元代有蒙古部落驻此,东北部置贵德州,属甘肃行中书省。
明正德四年(1509)后为东蒙古所据,史称西海蒙古。
厄鲁特蒙古的和硕特部首领顾实汗于崇祯九年(1636)率部自乌鲁木齐一带移牧来此,史称青海蒙古,并控制卫藏。流居青海的蒙古人还有喀尔喀、准噶尔、土尔扈特、辉特等部。
清雍正二年(1724),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年羹尧建议,青海蒙古仿内蒙古札萨克之例,划定游牧地界,统一分编为旗;原属诸番,另行安插。
1912年北洋军阀政府任命马麒为西宁总兵,1915年又任命其为蒙蕃宣慰使和甘边宁海镇守使。从此,马家军阀在国民党政府的支持下统治青海近40年,1929年青海省正式成立。
1949年9月26日,青海省人民军政委员会宣告成立。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组成,以西宁为省会。
2、青海省的文化演进
青海处于中原、西藏、西域、北方草原民族四大文化圈的交融地带!受这些文化圈的影响,这一地区历史文化的边缘性、多元性、融汇性特点较为突出。
汉以前,羌人在青海历史舞台上基本居于独尊的中心地位。西汉武帝后期,汉族文化逐步介入,羌人的中心地位开始发生动摇。魏晋以后,其他民族迁往频繁!兴衰更替的局面不断加剧。一些古代民族轮番登上青海历史舞台,争相扮演主角。元明以后,六大世居民族(汉、藏、蒙、回、土、撒拉族等)交错共处、共同开发建设青海的局面,形成的六大世居民族各自的民族文化都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同时,依据各民族宗教信仰的不同,这些民族又大致可分为藏传佛教族群(藏、蒙古、土族等)、伊斯兰教族群(回、撒拉族等)、儒释道混合文化族群(汉、土族)等,使宗教文化多样化。此后,青海多民族、多宗教的多元文化特点和诸文化和而不同互容共荣的特点更为突出,发展演变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二、青海省的自然景观
1、青海省地理简况
青海处于青藏高原,全省地形差异显著。东北部由阿尔金山、祁连山数列平行山脉和谷地组成,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蕴藏着丰富的冰雪资源。位于达坂山和拉脊山之间的湟水谷地,海拔在2300米左右,地表为深厚的黄土层,是本省主要的农业区。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是一个被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环绕的巨大盆地,海拔2600~3000米,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200~300公里,面积20万平方公里,盆地南部多为湖泊、沼泽、并以盐湖为主。“柴达木”在蒙古语中为“盐泽”之意。南部是以昆仑山为主体并占全省面积一半以上的青南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现已对外开放的阿尼玛卿峰(即玛积雪山),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境内,峰高6282米。全省地势自西向东倾斜,最高点(昆仑山的布喀达坂峰6860米)和最低点(民和下川口村约1650米)海拔相差5210米。青海省地貌以山地为主,兼有平地和丘陵。
2、青海省的气候特征
青海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具有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雨少而集中、日照长、太阳辐射强等特点。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凉爽而短促。各地区气候有明显差异,东部湟水谷地,年平均气温在2~9℃,无霜期为100至200天,年降雨量为250~550毫米,主要集中于7~9月,热量水分条件皆能满足一熟作物的要求。柴达木盆地年平均温度2~5℃,年降雨量近200毫米,照长达3000小时以上。东北部高山区和青南高原温度低,除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江河源头以西的山地外,年降雨量一般在100~500毫米。青海地处中纬度地带,太阳辐射强度大,光照时间长,太阳辐射程度仅次于西藏。
3、青海的自然景点
青海湖
青海湖又名“措温布”,即藏语“青色的海”之意,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
青海三江源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的西部、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是野生动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原草甸区,被称为生态\"处女地\"。
祁连山
祁连山,是古代匈奴语,意为\"天之山\"。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可可西里蒙语释意为“青色或绿色的山脉”,位于喀喇昆仑山以东,青藏公路以西,唐古拉山以北,昆仑山以南。这里海拔高,气候寒冷而干燥,环境恶劣,人迹罕至,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高寒地区,因而亦有“人类生存禁区”之称。
昆仑山口
位于青海西南部,昆仑山中段,格尔木市区南160公里处,是青海、甘肃两省通往西藏的必经之地,也是青藏公路上的一大关隘,因山谷隘口而得名,亦称“昆仑山垭口”
三、青海省的人文景观
1、青海的民族分布
青海省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发祥地之一。全省共有54个民族成份,其中少数民族中人口过万的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五个民族。
藏族是青海省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分布较广的民族。主要聚居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藏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信奉藏传佛教。
回族也是青海省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分布较广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化隆回族自治县、门源回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和西宁市城东区。在农村多从事于农业生产,在城镇则从事商业或其他服务行业,信奉伊斯兰教。
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主要聚居于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乌兰、都兰、德令哈、格尔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的托勒乡、哈勒景乡,刚察县的哈尔盖乡,祁连县的默勒乡、多隆乡、野牛沟,门源回族自治县的苏吉乡,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倒淌河乡,也有小片分布。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信奉佛教。主要从事牧业生产。
土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乐都县。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一般信奉佛教,以农业生产为主。
撒拉族是也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黄河谷地,以及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乡一带。青海省的西宁市及黄南、海北、海西等州和甘肃省夏河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伊宁县等地亦有一定数量的撒拉族聚居。循化是撒拉族的发祥地,是撒拉族的主要聚居地。散居在各地的撒拉族都是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从循化县陆续迁去的,他们的生活习俗和语言服饰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还没有失去自己的民族特性。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信奉伊斯兰教。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
2、青海的人文景点
塔尔寺
又名塔儿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古称“佛山”,藏语称为“衮(音gun)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它座落在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连花山坳中,是我国喇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诞生地,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
吾屯寺
座落在同仁县隆务河东岸的吾屯村,分为上庄寺和下庄寺,离县城7公里。该寺藏语称“噶丹彭措曲林”,意为 “善园满法洲”,与年都乎寺、郭么日寺、卧科寺并称“隆务四寨子寺”,该寺是收藏热贡艺术品最集中、最典型的寺院,许多热贡艺术精品存于该寺。
西宁人民公园
四、青海省的美食文化
杂碎汤
青海人民把杂碎汤泡馍看成是最美好的早餐,它既能补身、耐饥,又能抗寒。它又分两种,即“牛下水”或“牛肉杂碎”、“羊下水”或“羊肉杂碎”。
熬茶
熬茶是一种煮开的红茶,喝熬茶是青海的一种饮茶习惯。熬茶是用川湘茶区出产的砖茶加水煮开,再加上青盐、花椒,讲究点的还要加上姜皮、荆芥。
青海尕面片
面片是青海人面食中最普遍而又很独特的家常饭,这种面片不是用擀面杖擀出来的,而是用手揪出来的。
青海土火锅
青海土火锅的“锅底”一般由羊肉清汤加少许酸菜制成,口味偏重香辣,但汤色清亮,滋味天然醇厚。
甜醅
西宁有句民谚说:“给嘴解馋,甜醅当先。”甜醅是一种受西宁当地人民喜爱的甜食。甜溢酒香,味美可口,多以玉麦(即莜麦)、青稞之类为原料。
五、青海特产
1、牦牛
2、青海黄菇
3、雪莲茶
4、高原花蜜
5、中华沙棘茶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所介绍的青海旅游风情,希望你能喜欢!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