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在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中,湟鱼开始成群结队沿着入湖河流逆流而上,到上游淡水河产卵,形成“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奇观。
这是记者近日在中国最大咸水湖青海湖看到的一幕。湟鱼是青海湖“水―鸟―鱼”生态链中的旗舰物种,学名青海湖裸鲤,是高原土著鱼类。一到6月,偌大的青海湖里几乎没有了湟鱼的影子,而河里却出现“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壮观场面。
这样的奇观在早些年却难得一见。上世纪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人们进入青海湖环湖地区日夜不停捕捞湟鱼,致使该物种资源量迅速减少,由最多时的32万吨降至2600吨。2004年湟鱼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名单。
上世纪80年代开始,青海省政府连续5次实施封湖育鱼,进入新世纪以来,已累计19年封湖育鱼,期间禁止任何人捕捞。除此之外,政府还加大力度打击违规盗捕湟鱼行为、实施人工增殖放流工作,大力保护湟鱼。
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主任史建全介绍,为了救护和恢复青海湖裸鲤资源,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从2002年起,开始进行人工增殖放流。每年,海北州刚察县沙柳河畔的增殖放流站工作人员在沙柳河、泉吉河采捕亲鱼6000尾,采卵1700万粒,在孵化车间分批孵化后,运到国家级青海湖裸鲤原种场内进行培育。直到次年6月,鱼种规格达到10厘米、体重8克左右,再运回沙柳河、泉吉河放流入湖。“当前,增殖放流是快速补充生物群体数量、稳定物种种群结构、增加水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对防止物种灭绝,保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从2002年以来,中心已向青海湖增殖放流裸鲤原种种苗近1.2亿尾。”史建全说。
据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实验室主任祁洪芳介绍,2000年青海省对青海湖加大保护力度,实施第四次零捕捞政策的封湖育鱼政策,期间,在青海湖各产卵河道修建了7座过鱼通道,建成了沙柳河、布哈河两个增殖实验站,在西宁建设了15000平方米鱼苗培育车间,拓展产卵场1000平方公里,年放流数量由1000万尾增加到2000万尾。青海湖裸鲤资源较2000年的2600吨增加到目前的8.12万吨,是保护初期的31倍。极大地加速了裸鲤资源恢复进程,为环青海湖地区创造了一个环境优美、旅游经济良好的态势,生态保护成效正在彰显。
湟鱼每年洄游产卵在5月底至8月初期间,从青海湖北岸到南岸的沙柳河、泉吉河、布哈河以及黑马河是其重要的洄游产卵场所。根据今年5月气温、水温、降水量、水流量等监测数据综合分析,6月10日青海湖裸鲤开始洄游,7月中旬达到洄游高峰期,“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奇观已经显现。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