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结合阅读《山海经》提出讨论:以前一直以为古书中所说的昆仑山就是现在的昆仑山,穆天子西游、西王母,还有山海经里提到的有关昆仑山的故事,都是说的那里。据说上古的昆仑山是黄帝文明的据点,如果是现在昆仑山的那种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似乎很有难度。最近看一些山海经相关的文章,才知道此昆仑非彼昆仑,现在根本还没法确定古书上所说的昆仑山到底在哪。有一部纪录片《玉石传奇》里面说周朝还有春秋战国时期,君主想占有和田玉,就是去现在的昆仑山那里打仗,打败当地人,攫取玉石资源,这种观点是不是想象的成分有点过大了?
▲今天的昆仑山脉,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今天的昆仑山脉,图片来源网络。
▲喀喇昆仑山脉的川口塔峰,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新疆和田玉龙河,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东汉西王母画像砖,图片来源网络。
网友经过讨论认为,有一种说法,昆仑是混沌、喀喇的转音,在北方游牧民族中这是黑色的意思(最广为人知的用法是昆仑奴)。喀喇也有北方或者大而深邃的引申含义,比如喀喇契丹,喀喇汗等,用的都不是本意而是引申义。所以其实昆仑山是泛指在天幕下呈现黑色的大山,是一种意向。至于现在的昆仑山、喀喇昆仑山都是后来命名的。
蒲立本认为昆仑、祁连意思都是天,都是来自印欧语系语言(很可能是吐火罗语)的借词,和拉丁文caelum(天空、天堂)同源,也有说法汉初的祁连是指天山东段。上古部族迁徙无常,亦农亦牧,就算是华夏族的祖先曾经在中原以外活动也是完全可能的。
▲航拍祁连山脉,图片来源网络。
昆仑早期典籍中方位不明,东西南北的说法都有,后来可能是处于黄河源头的观点,才越来越西了。随着中国的九州不断增大,昆仑山也是在无意识中逐渐西偏。这就象“太山”起初就是泛指大山,最后才落实到山东泰山一样。并且中亚向中原交流玉石的路线不一定是打仗,贸易很可能伴随着迁徙就开始了。
▲北魏昆仑奴陶俑,图片来源网络。
网友引用麦克格劳讨论汉语起源的论文相关部分,进一步讨论关于玉石文化可能的起源:
……让我们用一个很有说明性的细节来结束我们对“西线”的讨论。在来源不清的汉语词汇中,“山”(上古汉语拟音为sran)肯定是最引人注目的。汉藏语系的民族既然穿过了世界屋脊,肯定该不缺乏有关山脉的词汇吧!但是,汉语虽然保留了部分原始汉藏语关于山的词汇,例如“冈”(藏语sgang,山头、山顶)或“陵”(原始藏缅语mrang),但这些词汇和令人迷惑的山---sran相比,都是非常用、不重要的词汇。你可能会说,这是因为山神的名字----绝大多数古代民族都将山脉视为神灵-----不会随着民族迁徙,或者,汉语族特有的山神的法力超越了其他神灵。但不论是藏缅语系还是其他汉语系的山神都没有留下痕迹。我们能看见的只有这个神秘的“山--sran”,他不知道是哪个进出东亚核心区的部落留下的语言痕迹。
▲西藏冈仁波齐山,图片来源网络。
让我们来讨论一个很有意义的细节。我们通常把玉视作西北的产物。和田和阿尔泰山著名的玉矿都容易被认为是玉(上古汉语拟音为ngok)这个词汇的来源地。而玉这个词显得非常特殊----它很孤立,缺乏同根词(高本汉对汉语的词汇分类中只找到一个同根词,“琐”),而在其他藏缅语系语言中,则根本找不到玉这个词汇的同源词。奇怪的是,和玉发音非常接近的词,“岳”(山脉的意思),是来自南亚语系的。我们总习惯把玉和西北联系起来;但想一想,这个词汇如果是非常不可思议地来自东南,也是很有意思的吧?有趣的是,红山文化所在的辽东半岛,和良渚文化所在的浙江丘陵地区,都产玉。这两个文化的玉石加工技术都非常有名,而且他们也都向邻近的文化出口玉制品。玉石通过贸易有广泛的流通。既然玉这个词始终无法在西北地区找到来源,我们就该考虑一下,是不是这个词汇来自东南非汉藏语系的贡献.......
▲红山文化玉龙,图片来源网络。
▲良渚文化玉琮,图片来源网络。
▲和田玉带皮原石,图片来源网络。
关于山海经所描述的地域问题,也一直有各种争议。有的说是中原及周边地区,也有的扩大到整个东亚地区,还有更大的说是欧亚大陆,甚至和美洲大陆也有关系,不过没有定论,所以山海经中一些看似有参考价值的地名或方位,也完全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体系了。
▲图片来源网络。
注:本文由东京梦华录、在家睡觉多舒服、刘梦龙、陌生的影子、大意觉迷、河中水凉五毛兔、mittermaye、奔狼、天堂风暴等北朝网友的精彩发言总结而成。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