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游记 > 

大西北戈壁草原深处的原子城,一个让国人挺起腰杆的地方

作者:新发现之旅 时间:2020-07-27 17:46:49 浏览量:

每每谈起原子城,我们的脑海里总会出现这样激动人心的一幕幕:一群神秘的“戈壁人”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敲打着古老的算盘和手摇计算机,紧接着是一颗原子弹爆炸的震撼场面,最后他们突然欢呼雀跃、沉浸在无比兴奋的喜悦之中⋯⋯

然而,大家可曾知道,原子城到底在哪里?原子城经历了怎样的峥嵘岁月?为何原子城神秘尘封了数十载?为何原子城选址在大西北的金银滩?是什么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英雄们奔赴原子城舍身山河?他们是如何从开始的“三顶帐篷”创造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丰功伟业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数据是通过算盘还是计算机算出来的?温情浪漫的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与庄严肃穆的原子城为何会不期而遇在金银滩?“两弹”精神是怎样炼成的?!

大西北戈壁草原深处的原子城,一个让国人挺起腰杆的地方

原子弹研制,为何选址于偏远落后、高海拔、缺氧寒冷的金银滩草原?

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研制之前,这里并不是西海镇,也不是青海省海北州所在地,更不是现在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著名的中国原子城旅游区。在开始的时候,这里只是一片海拔3100米、方圆1110平方公里、一望无际的高原大草原——金银滩大草原。

这里远离大都市、高海拔缺氧、土地贫瘠、物产缺乏、人烟稀少,这里没有道路、没有房屋、没有校舍,甚至没有我们习以为常的最普通的设施设备⋯⋯但就是这么一个一穷二白的地方,竟然后来成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研制基地,成为了现在的中国原子城,成为了后来的青海省海北州所在地,这是为什么?

上世纪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受到西方列强的极力排斥打压,国际风云变幻莫测,世界形势极其恶劣,在当时严峻危急的紧要关头,党中央毛主席不得不从战略高度审视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性和安全性,拥有核武器才是新中国真正独立的最根本保障。

于是,核武器研制这个国家战略,对刚成立的新中国而言,成为箭在弦上。这个攸关国家命运的重大工程,不能失败,只能成功。尤其是在当时的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教育、科技等普遍落后的背景下,科技人才是何等的重要和紧缺!

然而,原子弹研制——这个连现代科技人都深感高端莫测的复杂系统工程,更何况当时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原子弹研制一是投资巨大,涉及面广;二是危险性大、放射性高;三是技术性强,世界顶尖;四是要求绝对保密。这对当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其艰巨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基于上述考虑,原子弹研制这项中国前所未有的艰巨事业,首当其冲的就是要科学选址。通常这种研制工作需要在相对偏僻、绝对安全的地方进行。所谓绝对安全的地方,要考虑的方面错综复杂,其中最重要的主要包括:一是地质安全;二是信息安全;三是实验过程安全。

首先关于地质安全问题。原子弹在当时作为人类历史上威力最大的炸弹,选址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一定要地质最安全之地,绝对不能发生地震、山地灾害等自然安全事件,而且在将来的试爆过程中,力保不出现“地动山摇”。

试想,如果所选之地,隔三差五,大小地震不断、山地灾害频发,哪有心情研制。尤其是核武这种高精尖的东西,绝对来不得一点马虎!就是在这种绝对安全的地质背景下,研制实验现场的“安全门”是多层巨厚的,“安全墙”钢板都是特制的,据说当时是从德国进口的。试想,如若在试验、试爆的时候,来了地震或者山地灾害,其后果可想而知!

大西北戈壁草原深处的原子城,一个让国人挺起腰杆的地方

 

其次关于信息安全问题,这是涉及到整个国家安全的问题。刚解放不久,社会主义新中国遭到西方列强的极力排斥和打压,既有经济封锁又有军事威胁。如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1955年美国通过《美台共同防御条约》,1958年蒋介石布兵企图反攻大陆等。

一方面是百废待兴、国防虚弱的新中国,一方面是面对西方列强接二连三的核威胁和险恶的国际形势,怎么办?“瞒天过海”,方为上策。因为一旦中国拥有了核武器,同样也是对他们的震慑和潜在威胁。所以,他们不可能容忍刚成立的新中国,搞原子弹研究甚至拥有核武器。

试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原子弹研制被西方列强偷窥或者怀疑甚至知晓,那么他们之前再三恐吓的“动外科手术”,那可不只是说说而已,肯定千方百计对我核武研制基地进行致命性轰炸,从而把“潜在威胁”扼杀在“摇篮”之中。可见,如何确保绝对保密,这是核武研制的重要前提。为了绝对保密,必须选址于远离大都市、人烟稀少的地方。

三是关于试验过程安全问题。核武研制不是一般的科研和一般的实验,而是不同级别、无数次“核武级”武器“真刀真枪”的试验和试爆,即使做的前期工作准备得再好,也很可能有疏忽、想不到的时候,既然是“试验”“试爆”,那都会出现“意外”的可能性的。

那么这种“试验”“试爆”过程中可能的意外以及疏散等一系列问题,是一定要考虑到的。尤其是基地选址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是否在人口密集、经济发展的大城市及其周围,是否选址在狭小、道路不畅的高山峡谷之中,是否选址在四周空旷、没有屏障的平原区域等。通过综合考虑,符合这种苛刻条件的,就是我国的大西北地区,而最好的是金银滩大草原。

金银滩这片美丽的大草原,所以成为基地最终选址,主要基于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优势。坐落在祁连山南麓、青海湖北岸,面积1110平方公里,地域宽阔,便于疏散。东北、西、南有高山屏障,东南为草原的延缓地带,东有哈勒景河、西有麻匹寺河,四面环山,隐秘性极强,地势平坦,适合建厂。此外,这里与西宁、兰州、成都之间,不近不远,形成犄角之式,相互照应。

据相关资料记载,随着中央决定在我国大西北选点兴建核武器研制基地,1957年5月 ,原西藏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的李觉少将等,与吴际霖、郭英会、何广乾以及外籍专家等十余人,在飞机盘旋了甘肃、四川等地许多高山丛林之后,几经周折,终于选定金银滩为原子弹研制基地的厂址。当时的选址理由初步认为,一是这里四面环山,中间平地,宜于建厂;二是这里人口稀少,地域宽阔,便于疏散;三是这里边远闭塞,利于保密。

是什么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英雄们不约而同地奔赴金银滩,情愿始终坚守着关于忠诚的秘密?

在展厅一个并不显眼的角落,展出了当年基地车间的“保密守则”,以及当时基地职工及其家属使用过的各种证件,包括工作证、出入证、购物证以及家属出入基地使用的通行证。这些极其普通甚至在很多人眼里不起眼的物件,向我们诉说着这些英雄们当年亲历的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峥嵘岁月史⋯⋯⋯

一对新婚夫妇刚来,被分配到了221基地不同部门,因为保密协议要求,他们不能告诉对方自己究竟在哪里、在干些什么,即便是寄信,信件上也没有寄出地址。直到原子弹庆功宴上,这对夫妇才发现,原来两个人的车间相距很近。

也是一对夫妻,都在221基地工作,出于保密需要,没有安排他们住在一起。所以相互之间,谁也不知道对方在什么地方上班。有一次,夫妻俩在路上巧遇,两人面面相觑,这才知道对方就在同一个分厂上班,而且车间相隔只有几十米。

据一位曾在这里参军的当地游客介绍,上世纪70年代,他有幸来到221基地,开始并不知道自己在221基地参军。他开始随着战友先是乘火车走了一天一夜,后来又转坐汽车,然后又步行,走了几天几夜,最终才到达目的地。

他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从基地退役后,这位当地游客惊奇地发现,原来他工作的地点,竟然离家只有几公里。当年入伍时与战友乘火车、坐汽车、走山路,绕来绕去,都是为了“掩人耳目”,为了绝对保密。

曾在这里工作了数十年的一位老兵说,就连同住在一个宿舍的战友,彼此都不知道对方是干什么的。当时基地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穿一样衫,吃一样饭,知道你姓啥,却不知道你干啥。”以致当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时,一位曾在此坚守多年的职工竟然问:“威力这么大的武器,是在哪里制造的?”

为了保密和安全,为了祖国核武事业的发展,1700多户淳朴的牧民,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家园。此后,金银滩草原成为了一片绝密的军事基地和尘封30多年的神秘禁地。英雄们情愿过着一辈子坚守“秘密”的生活,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我愿以身许国”。

为了绝对保密,职工证件上除了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工作单位、职务及贴有持证人照片外,每个证件都写有一个秘密代码。由于持证人长期养成的职业习惯,始终守口如瓶,展馆讲解员至今也搞不清这些秘密代码的真正含义。

现在,许多游客对大美青海耳熟能详,也曾听说过在遥远的大西北有个金银滩,却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个金银滩大草原上,竟然还分布有一座原子城!就是这个神秘的原子城,让这片1110平方公里的神奇土地,从中国地图上神秘消失了近半个世纪,从而使得这片神奇的土地,更加充满了传奇色彩和魅力!

1957年5月,根据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将原子弹研制基地称为02工程,代号为XXZ或221厂。在研制原子弹的30多年期间,这片代号221的神秘土地,对外称青海矿区或称青海省综合机械厂。为了绝对的保密,甚至把搞原子弹研制的叫二机部,把搞火箭研制的叫七机部,亦即后来的706所。

大家从五湖四海,汇聚金银滩,走到了一起,但到底是干什么,很多人并不知晓,直到“两弹”都爆炸了,还不知道这居然与自己有关。这一庞大系统工程所以取得最终胜利,离不开当年基地严苛的保密制度,离不开众志成城、为国奉献的精神。

难怪古人发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可见,当时的人们是多么的一心专攻自己的事业,是多么的单纯可爱,是多么地珍爱自己的工作,是多么的坚守国家的秘密,是多么崇高的奉献精神!

凭着“我愿以身许国”的赤胆忠心,成千上万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为了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一辈子始终坚守关于忠诚的秘密。

大西北戈壁草原深处的原子城,一个让国人挺起腰杆的地方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数据是用算盘“打”出来的,还是计算机“敲”出来的?

众所周知,原子弹研制涉及到的计算量非常庞大,就连美国、前苏联曾经的两个超级大国,在研制原子弹之前,为了解决大量的计算关键技术问题,都是先研究和开发了计算机。然而,对于中国而言,自然不能像美国或者前苏联那样,首先研制出了计算机然后再开发研制原子弹,因为当时的中国没有这个条件,更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等待。

那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数据是用“算盘”,还是通过“计算机”算出来的呢?这是一直困扰着所有国人心中的神秘的问题。原子弹数据计算如此复杂的东西到底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是算盘这个古老的工具,还是机械计算机这个古老的设备,抑或是104计算机这个国人引以为豪的国产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呢?

大西北戈壁草原深处的原子城,一个让国人挺起腰杆的地方

 

机械计算机由杠杆、齿轮等机械部件而非电子部件构成。机械计算机继续在1960年代使用,但很快被1960年代中期出现的使用阴极射线管输出的电子计算器取代。上世纪70年代,随着低廉的手持电子计算器推出,机械计算机在1970年代逐渐消失。

现在的展厅里,大家看到的那台类似音乐调频设备的仪器,就是我国史上最特殊的第一台计算机——电子管手摇计算机!就是她,给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立下了赫赫战功!如同这台手摇计算机一样,许多昔日为成功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立下汗马功劳的精密仪器、科研设备,如今都已成为见证首枚核弹诞生、传奇的珍贵历史文物。

电子管手摇计算机属于第一代电子计算机。从1946—1958年间。主要采用电子管结构以及二进位制与程序存贮等基本技术思想,奠定了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基础。其特点是造价高、体积大、功耗高、操作困难,可靠性差,计算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

当年用这台手摇计算机运算一组核武科研数据,大约需要半年时间。而现在运用当今先进计算机运算同样的数据,只需不到1小时即可完成。虽然这台电子管手摇计算机与当今高科技电脑,已无法同日而语。

大西北戈壁草原深处的原子城,一个让国人挺起腰杆的地方

 

据资料介绍,当年“两弹元勋”邓稼先带领着从北京刚毕业的十几名大学生,用手摇计算机进行原子弹总体力学计算。他们一天三班倒,每人每天工作10多小时,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共对原子弹内部物质运动的全过程进行了9次计算,为原子弹理论设计和力学计算打下了坚实基础,并于1963年3月提出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非常有趣且值得骄傲的是,就是基于这些陈旧落后的设备和技术,居然发现并纠正了苏联专家的一个较大的理论错误(原子弹结构设计数据)。

现在我们看来,其貌不扬,一点不起眼,看似极其普通的玩具,可就当时来说,简直是熊猫级的宝贝!你再有钱也买不到,更何况当时还没多么多钱!这些可是秘密武器哟,是主要应用于军事和科学计算的。

虽然当时西方基于第一代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基础上,已经发明了第二代计算机,即晶体管计算机,提高了速度,运算速度每秒可达几十万次,且可靠性明显提高,可是人家不可能卖给你,你不可能买得到!

从时间进程上讲,当时(上世纪50年代中晚期—6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的计算机发展已经进入第二代,即晶体管计算机时代,每秒运算可达几十万次,虽然与现在的相比,还是很落后。但对当时来说已经很先进了。然而,当时就连这个我们都是可望不可即的。

现在的计算机属于第四代,即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运算速度可达每秒百万次至亿次。现在的普通家用PC,对应的浮点运算速度是每秒两亿五千万次到三亿五千万次之间。

尽管如此,当时在紧锣密鼓进行核武研制以外准备工作的同时,同时1956年9月开始,进行了紧锣密鼓的大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尽管那只是代表当时第一代计算机水平的104计算机!我国104计算机于1957年底开始研制,主要由中科院计算所和738厂共同研制,直到1959年4月,国产104机才逐渐调试成功投入使用。

我国于1958年8月1日,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其运算速度为每秒30次。后来经改进,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1800次。1959年10月1日,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即104计算机从此诞生,平均每秒运算1万次,接近当时英国、日本计算机的指标。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计算机科学在西方开始确立为一种独立的学科。1962年普渡大学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科学学位。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很多计算及其应用慢慢变成了研究的不同领域方向。

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时代,即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期。主要采用晶体管为基本元件,体积缩小、功耗降低,提高了速度,每秒运算可达几十万次,可靠性明显增强。在软件方面还出现了操作系统。

大西北戈壁草原深处的原子城,一个让国人挺起腰杆的地方

 

有人说,那时候没有电子计算机,只有机械计算机,更多的只能靠手算。当时第一颗原子弹的大量数据计算,估计至少有80—90%都是手工计算的,也就是用古老的算盘计算的,因为那个时代根本没有PC,没有微型计算机,即使外国的计算机,也都是很落后的老式的。大量计算都是用中国最古老的算盘来计算的(程浩瀚,2018)。

也有人说,虽然当时我国已经有了第一代电子计算机,但是在原子弹的计算中,还是主要使用手摇计算机。而以手摇作动力,只能计算最简单的四则运算、乘方开方,如果遇到三角函数和对数等,当然少不了计算尺、对数表、三角函数表。

当时中国只有两台大型计算机,一台在北京中国科学院,一台在上海。据说一台计算机的占地面积就好几十平米大小,要想开机需要提前预热一天,都是电子管的,开机计算一天的电费很昂贵。研制小组都是把最后最关键的数据聚到一起,汇总去上海进行计算。在原子弹研制过程中,部分数据交给了小型计算机处理,但整个原子弹设计模型都是在104型上完成的(洁白思怀发慌飞,2018)。

有关国产104计算机在我国首枚原子弹研制过程中到底曾经发挥过怎样的作用,各有不同的表述。据一位曾经参加过当年核武研制的老专家表述,“⋯⋯在当时那个艰苦的环境下,手摇计算机参与了计算工作。有的人不习惯手摇,也有用算盘的,那只是很小一部分。主要的工具还是104型计算机。”(据阳新,2018)

而最为官方的观点和比较准确的表述,是1959年9月新华社稿件所陈述的:“我国第一台大型快速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在苏联专家帮助下,由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一机部及其他有关部门合作试制成功。中国104大型计算机参与了两弹一星工程。中国首枚原子弹的一些科学计算就是在104计算机上完成的。”(诤闻军事,2017)

综合各方面资料分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相关数据计算,整合了当时全国科研、教学、工厂等各方资源,集中了全国科研机构的精干力量。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数据计算攻克难关的,除了古老的算盘、手摇计算机、乌拉尔电子计算机,更有我国自己研制的104计算机。不同的设备、方法和技术,分别在各自适宜的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此以外,据说还有一种叫计算尺的“计算神器”,对数函数、指数函数、三角函数、双曲函数、开根、求幂等要方便的多,甚至可以精确到三位有效数字。正是以上古老、传统而陈旧的设备和技术的鼎力相助,才创造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数据计算历史的奇迹。

大西北戈壁草原深处的原子城,一个让国人挺起腰杆的地方

 

凭借着算盘、计算尺、手摇计算机、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等这些古老而陈旧的设备,硬是创造出了突破原子弹模型数据关键技术这一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奇迹。

从一穷二白开始,仅凭“三顶帐篷”,他们是如何创造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丰功伟业的?

在参观过程中,有幸遇上了特殊的“老年团”。打听才知道,他们是阔别已经数十载的当年的“老职工”,他们到这里来旧地重游,回来看看20多年未见的曾经的家园。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这些退休老人们被安置分流,在河北、山东、青海、安徽等,安起了新家。

从老人们的身上,看到了各种各样、具有“明显时代印记”的陈旧的物品,有工作证、通行证、照片、书籍、生产工具等。虽然离开这里已经多年,他们都始终珍藏着这些在外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物品,因为正是这些,把他们与曾经在这片神秘土地共同度过的艰苦岁月紧紧连在一起。

数十年的风风雨雨,今日旧地重游,感慨万千,不知激起他们对往事的无限回忆,他们对这里注入了太深的感情。看到我们走过来参观,他们便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讲起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故事。虽然阔别已经数十载,但他们对曾经工作过的地方非常熟悉,如数家珍。对每一个看起来在普通不过的东西,他们都有讲不完的故事。

他们激动地“指点江山”,哪里是曾经工作的地方,哪里曾是居住的地方,哪里是原子弹总装厂,哪里是轰爆试验区,哪里是运送原子弹的火车,哪里是当年苏联援建的火力发电厂.....,以及弹头在哪里加工,组装车间在哪里,原子弹成品怎么运输,以及轰爆试验怎么做.....。

大西北戈壁草原深处的原子城,一个让国人挺起腰杆的地方

 

他们当年都是最早一批来此的大学生,从他们各自不同的口音,听得出有四川绵阳的,有东北的,有上海的,有武汉的,有安徽的,有东北的,反正全国各地。为了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他们义无反顾来到大西北,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奉献在这里,不少在这里定居、成家.....

从老人家不厌其烦地“喋喋不休”和如数家珍,明显感觉到他们发自内心深处的无比自豪感,因为这是他们一生中最值得炫耀的事情.....,由此我们对这些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老人们的肃然起敬之情,油然而生。

走进基地展览馆,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三顶帐篷”、“防寒四大件”和“我愿以身许国”等宝贵镜头,展厅布置的300多幅珍贵历史资料照片,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科技工作者,在戈壁滩上艰苦奋斗的工作场景和生活境况。从这里,可以联想到第一颗原子弹是如何在“最困难时期”、“最艰苦条件下”研制、试验成功的。

在基地建设的初期,我国正遭遇“三年困难时期”,物质条件极端匮乏。地处海拔3100米以上的高寒缺氧地区,一年有八、九个月都要穿棉衣,就是夏天也得穿毛衣。在建厂初期,人们住的都是帐篷,自己动手挖防空洞、拔茅草苫房顶、造半地下的干打垒式房子,吃半生不熟的青稞面馍,喝溶化的雪水和河水。

今日已成为旅游区的金银滩,当年可是一片一望无际的高原、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戈壁草原。这里气温低,太阳辐射强,日温较差大。干旱少雨,干燥少云。由于地处高原,气压低,缺氧,开水只有80多度,煮饭半生不熟,霜冻期长,西飞风盛行,风雪交加、冰雹大作。

尤其是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这里不说,大家也都想象得到,刚成立不久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哪里谈得上什么生活生活待遇!哪里谈得上什么科研条件!其中的艰辛,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然而,英雄的科技工作者们,他们做到了!

三年自然灾害,亦称\"三年困难时期\",系指中国从 1959—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了重大威胁。

最先进入基地的首批“开拓者”,在茫茫戈壁滩上支起三顶帐篷,开始了他们艰苦创业的征程。为了应对这里的恶劣环境,凡参加攻坚的科技人员均配发了棉帽子、棉大衣、大头鞋和羊毛毡,这就是“防寒四大件”。这些现在年轻人认为不入流的“四大件”,在当时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的东西,在寒冷的高原、缺氧的环境中,这是多么好的东西。

由于基地海拔高,冬天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生活异常艰辛,物资极度匮乏。首批到达的职工只能睡牛羊圈,吃青稞面,喝水要去十几公里外的河沟挑。粮食不够,自己开荒种地,挑易成活的土豆、油菜种。实在不行就挖野菜、野萝卜、蕨菜充饥。

那个年代,基地只有几栋红砖楼和筒子楼,大多数人住的都是帐篷和半地下的干打垒式房子,冬天睡觉时都要戴上口罩保暖。1963年张爱萍将军到这里时,却主动将自己的房子让给了科技人员,自己住进了帐篷。

由于当时没有路,很多科学家和技术人员都是步行十几公里到试验现场工作。著名的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常常坐在卡车上沿一条泥泞的小路去试验现场。到了晚上,还披着大衣,计算各种数据。

核武研制的重要关键技术是有关爆轰物理试验研究,这项现在想起来都头痛的复杂、重大项目,就是在临时搭起的工棚里通过落后的传统“小作坊”慢慢实现的。

通过用普通铝锅熔化炸药,手工搅拌炸药,用马粪纸做成圆筒代替金属模具,终于浇铸出第一个炸药部件。在分别完成炸药浇铸件和点火装置的试验后,又在爆轰试验厂进行两个部件组装在一起的“缩小版”的聚合整体爆轰试验,以检测点火装置在炸药浇铸件内点燃的精确时刻。

而令人难以想象和置信的是,这些艰苦的工作是在巨大的压力下进行的,这个压力就是担心和预防随时都有可能遭到美国和苏联的飞机轰炸。据相关资料,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后,为了预防不测,基地的部分设备从金银滩转移到了湟源县,但工作人员依然坚守岗位,除了艰辛的工作,每天都多了一项工作——防空演练。

从一穷二白开始,凭借“三顶帐篷”、“防寒四大件”,就是在方面1000多平方公里的高原戈壁滩上,创造出全球海拔最高、建设环境最恶劣、最震惊世界的原子城。

大西北戈壁草原深处的原子城,一个让国人挺起腰杆的地方

温情浪漫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与庄严肃穆的原子城,为何会不期而遇?

一提到《在那遥远的地方》,好多人以为是新疆民歌,而且是百分之百的新疆民歌。然而,事实上这是王洛宾在青海创作的,几十年来一直被当作“青海民歌”传唱至今,一直深受全世界大众的喜爱。为了感谢王洛宾给这偏远的地方带来的荣誉,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当地政府在金银滩草原上修建了王洛宾音乐艺术馆。

有人说,它的曲调源于哈萨克族民歌,是根据哈萨克民歌《洁白的前额》(又名《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改编的。也有人说,是融合了藏族民歌《亚拉苏》、哈萨克族民歌 《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维吾尔族歌曲《牧羊人之歌》等的精华。总之,这首歌是王洛宾一生中最刻骨铭心、最为珍视的歌曲,被赞为“艺术里的珍品,皇冠上的明珠”之美誉。因为这首歌,使王洛宾成了“西部歌王”。

然而,这首全世界广为传唱的华人歌曲,从何而来呢?创作背景如何?与原子城到底有啥关系呢?

据说在1939年,电影导演郑君里带队前往金银滩,拍摄题为《民族万岁》的纪录电影,王洛宾随队采风。在一次当地举行的欢迎宴会上,能歌善舞的美丽姑娘——时年17岁的萨耶卓玛进行了表演,深深地吸引了王洛宾。因为这次表演,萨耶卓玛被导演选中,成为纪录片主演,王洛宾便主动出演卓玛赶羊的帮工,在这过程中王洛宾彻底地爱上了这位迷人的卓玛。

后来,电影杀青离开金银滩,王洛宾不得不离开卓玛、离开金银滩,王洛宾坐在返程的骆驼背上,一首哈萨克族民歌始终旋绕在他的脑海里——这是卓玛为他清唱过的一首哈萨克族民歌《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这时卓玛姑娘迷人的笑容和那片美丽的大草原在他心中升腾,于是产生了创作歌曲的欲望。

返回内地后,王洛宾立即花了三天时间,融合藏族民歌《亚拉苏》、哈萨克族民歌《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维吾尔族歌曲《牧羊人之歌》,倾注了无限的思念和情感,终于创作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据解放日报,2010)。从此,这首歌传遍大江南北。

后来,这里迎来了一群神奇的队伍,他们敢于战天斗地换新天,创造出了上世纪50年代中晚期—60年代末那段不平凡的岁月。就是这个激情燃烧的伟大岁月,创造出了世界上海拔最高、惊天地泣鬼神的原子城。就是这座原子城,让金银滩草原充满了无限遐想和传奇色彩,因为这片土地曾经从中国地图上神秘消失了将近30年!

再后来,1987年6月,随着国家做出撤消国营221厂的决定,原子城逐渐揭开了庄严而神秘的帷幕。原来——惊天动地、震撼全球的中国原子城,就是这首脍炙人口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的诞生地——青海金银滩,正是同一片土地,创造了世界上最美的歌曲。同时也创造了世界上海拔最高、最伟大的奇迹!

很多人都曾传唱过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的诞生地金银滩,而同时知道原子城以及原子城所在地的,就更寥寥无几了。歌唱美好爱情、歌唱大美西北的脍炙人口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与庄重肃穆、神奇神秘、令人敬仰的原子城,就这样穿越时空、不期而遇在这片伟大而神奇的土地上——金银滩。

大西北戈壁草原深处的原子城,一个让国人挺起腰杆的地方

 

歌唱美好爱情、脍炙人口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与庄重肃穆、神奇神秘的原子城,穿越时空、不期而遇在金银滩这片伟大而神奇的土地上。

“两弹”精神是如何炼成的?

“两弹”精神是一段不平凡的历史,是一段尘封已久的峥嵘岁月史,是中国科技界值得自豪和骄傲的历史,是让中国挺起脊梁的根基和支柱,是中国历史的伟大奇迹和丰碑。原子城不仅只是我国高精尖科技发展的峥嵘岁月史,更是我国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留下的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遗产。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主席提出中国不能没有原子弹。1965年开始,金银滩成了研制原子弹的神秘基地。1964年和1967年,分别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1987年,国家决定撤消这座核武研制基地。

1995年基地退役后移交地方政府,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西海镇,现为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青海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瑜伽重要的作用。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不仅关系到世界秩序和国际关系的国家战略,更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安全的重大系统工程。世界上不但绝对没有可借鉴的东西,而且受到敌对国家的无情排斥和打压!一切都要从一穷二白、一张白纸开始干起,自力更生,艰苦卓绝。

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精神。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涉及到国家战略的重大系统工程,一开始就预示着要走一条无比艰辛、艰巨和艰难之路。要发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的精神、从“三顶帐篷”开始敢想敢干的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的精神。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将自己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面对执意要回国参与两弹研制的诸多问题,程开甲院士的回答就是很好的表达:“如果我不回来,绝不可能像现在这么幸福,因为我现在所有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着。”

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作为一项复杂综合、高精尖的系统工程,这项伟大事业的完成不仅需要各个领域、不同行业的鼎力相助,而且需要成千上万来自五湖四海的科技工作者的勇攀高峰。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了两弹一星伟大事业,成千上万的建设者在这里一起隐姓埋名30多年,无私奉献着青春。1700多户淳朴的牧民,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家园。成千上万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工作者鞠躬尽瘁。

大西北戈壁草原深处的原子城,一个让国人挺起腰杆的地方

 

原子城——多么神秘、神奇、激情、灿烂、响亮、崇高、伟大的名字?!

原子城——一个尘封已久的神奇禁地!一个让国人挺起脊梁的地方!一个让国人魂牵梦绕、忆峥嵘岁月的地方!

今天终于有机会,终于有幸亲临原子城的现场,一种敬佩、仰慕、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无数的科学家先辈们,您为了强家国、壮国威、民族兴,舍身山河数十载!

向您致敬!敬爱的“两弹一星”卓越功勋的科学家们!

——邓稼先、王淦昌、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

敬爱的先辈们,您不畏艰险、艰苦创业、勇攀高峰的“两弹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谨以此篇,纪念曾在这里“许身山河壮国威数十载”、我们无限怀念和敬仰的伟大的两弹元勋们。


参考资料

解放日报,2010.《在那遥远的地方》是怎样诞生的.

凤凰卫视,2013. 邓稼先研制原子弹因苏方错误资料用算盘算1年.

程浩瀚,2018. 原子弹涉及精密计算量大?中国设计第一颗原子弹竟然纯靠这个玩意,个人图书馆.

阳新,2018. 104计算机横空出世(1).

洁白思怀发慌飞,2018. 新中国第一代计算机加神秘计算工具完成了第一颗原子弹的数据计算.

诤闻军事,2017. 中国仿制前苏联大型计算机,调试除了用程序竟然还要用铁棍榔头.

Aloha,2016. 西北行记之一:原子城的诉说.

大西北戈壁草原深处的原子城,一个让国人挺起腰杆的地方

新发现之祣:中国原子城——令人魂牵梦绕的神秘禁地,让国人挺起脊梁的地方

相关游记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