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美食 > 

敢“吃螃蟹”的第一家青海拉面馆

作者:青海新闻网 时间:2019-06-01 11:10:48 浏览量:
敢“吃螃蟹”的第一家青海拉面馆

前来品尝的食客

敢“吃螃蟹”的第一家青海拉面馆

马得林亲自拉面

敢“吃螃蟹”的第一家青海拉面馆

马得林(左一)与宣讲团成员交流

敢“吃螃蟹”的第一家青海拉面馆

骑楼下的厦门第一家拉面

青海新闻网讯

30年前,一群怀揣梦想的青海海东的贫穷人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南闯北,辗转东西,用敏锐的商业眼光和敢为人先的精神在厦门停下脚步,与骑楼进行了一场完美的邂逅,并开启了漫漫创业路。

山有根基,水有源头。骑楼是商贸业催生的近代商住建筑,也是南洋返乡的华人将它“刻”在广州厦门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追溯青海拉面经济的发展历史,骑楼用包容的姿态接纳了江浙一带的瓦罐小吃和台湾及东南亚的水果,也让青海的拉面站稳了脚跟。其中,“厦门第一家拉面”就是青海拉面人在省外开办的第一家拉面馆,这第一个“螃蟹”使青海拉面走出了省门,又走向了世界。

在艰难困苦中孕育诞生

冬日的厦门,阳光明媚,气候宜人。

一大早,马得林夫妇就和伙计们忙着准备一天的食材,他所经营的这家店正是“厦门第一家拉面”。“海东拉面走出大山在省外开店的时间大约在1988年前后,这是第一家店,开办者是我的姨夫韩录……”马得林说

厦门为何是第一家?大部分人认为厦门在开放和招商环境方面略比深圳、上海、广州等地包容和宽松。同时韩录等第一批拉面人中接触最早、最熟悉的城市也是厦门。

这个店铺面不大但整齐干净,墙上各种荣誉证件照片彰显着老字号的品牌和实力。特别是韩录在印尼国际比赛上拉面的照片更是格外显眼。

据马得林回忆,韩录是青海第一批来厦门开拉面店的拉面人,1989年在厦门市思明区美仁新村开办这个店,马得林是第三个接手的负责人。选择的原因主要是此地紧邻农贸市场,人多市场好。特别是偌大的一片地方只有两个饭店,一碗1.4元的价格让群众乐于接受。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由于气候的原因,青海拉面的烹饪方法在厦门根本行不通,面临着伙计难找、口味难调、面不劲道等众多困难。更要命是青海偏重的口味让本地群众难以接受。“当时最好的面匠都做不出一碗可口的拉面。”马得林说。

方法不行就改进方法,材料不好就选好材料。韩录等拉面人一边摸索一边经营:发明揉面机器代替人工增加劲道、用冰柜冷冻延长发酵时间、减少调料迎合市场、提升服务吸引回头客……厦味拌面由此产生。

“偶然的机会,他家的店名吸引了我,吃过后才发现特别好吃。”蔡恩赐是美仁新村的住户,吃青海拉面的历史也有20年之久,他每周都要吃两三顿。在他看来,青海拉面的面劲道、汤清淡好喝。“这个汤比家里的要好几倍!”蔡恩赐的儿子说。

“这里的面口感好、份量足、有特色,是我6年的最爱……”在厦门工作的东北人杨女士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接受记者采访。

听马得林讲,当地人与青海拉面还有一个故事:一天,一位年轻人问老板是否认识自己,当听到老板否定的回答后,年轻人竟反问道:“我从小在你这里吃牛肉面,工作了还在这吃,你怎么不认识我呀?”这足以看出,当地人对青海拉面的认可度和喜爱度。

在砥砺奋进中破茧成蝶

在第一批拉面人的带动下,青海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外出创业的大军中,海东市化隆县群科镇格尔麻村的马得林就是其中一位。“当时我就想出去赚钱买一辆摩托车。”马得林憨厚地说。

1996年,马得林夫妇拿着几百元钱去投奔韩录,在韩录的安排下,马得林从学徒开始,端茶洗碗、配菜揉面,在实践中学着拉面的各种技能,积累着创业启动资金。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004年,马得林与别人合伙开了一间100平米的拉面店,一年后就赚了20万元。当年他花了15万元买了一辆轿车,并用四天三夜的时间开回家乡。这件事让村里的群众羡慕不已,纷纷希望马得林能带大家一起去赚钱,这也让马得林萌生了将青海拉面产业做大做强的想法。

带着理想,马得林承包过大学的食堂,但最终还是从自己舅舅的手中接过了“厦门第一家拉面”的大旗,成为这个老字号的第三任老板,并且还帮别人开了100多家拉面店。

亲帮亲,邻帮邻,像马得林这样用一碗面“拉”出精彩人生的人还有很多。大到韩东、马贵福这样的大企业家,小到韩进财、冶有贵这样的拉面店老板,30年中青海拉面店遍地开花,结出了丰硕成果。

据了解,目前仅海东市群众在外开办经营的拉面店已达到2.6万家,从业人员近17万人,覆盖了全国270多个大中城市,拉面经济经营性收入超百亿元,实现利润近30亿元左右,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41亿元左右。拉面经济人均收入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拉面经济从业人员返乡创办的各类企业达到462家,吸纳就业6786人,实现销售收入16.2亿元。

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方面,近30年的发展中,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达到12万人以上。

在提档升级中激流勇进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中,优胜劣汰是亘古不变的定律,沙子被冲走,留下的就是金子。海东2.6万家屹立不倒的拉面店个个是金子,要让金子再次发光必须面向更广阔的市场提档升级。

日本人增渕勝慶曾在马得林手中学习拉面技能,学成后与马得林签署合作协议,在日本东京开了一家拉面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沙特、土库曼斯坦等11国家都能看到青海拉面人的身影。

“我们的拉面已经踏出国门,走向了世界……”海东市就业局综合管理科科长李克祥说。

据市就业局负责人介绍,青海拉面经济的发展基本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8年至2002年为起步时期,从第一批经济特区厦门市起步,化隆县部分农民开始走出大山,依托拉面餐饮脱贫致富;第二阶段从2003年至2015年为快速发展期,树立了“中国第一快餐”的整体形象,催生了“拉面经济”;第三阶段从2016年至今为提档升级和品牌形象凸显期,拉面经济进入了国家关注、省市推进的产业发展、品牌提升阶段。

30年来,党委政府和拉面人聚焦经营不规范、发展缺品牌、产业缺链条等短板,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设立派驻劳务管理工作站、推动拉面产业链形成、深挖典型人物事迹等方式,全力推动拉面经济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需求,海东又适时提出了提档升级的战略:以树立和打响“青海拉面”品牌为重点,推动品牌连锁和提档升级;以拉面经营者能力建设为重点,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行业协会建设为重点,扩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合力;以拉面文化建设为重点,形成产业影响力。

今年,海东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再赴全国重点城市的拉面店宣讲政策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打工仔成为小老板,从流动摊到大饭店,在经历了无数次“阵痛”后,青海拉面人从厦门开始,在骑楼下将一碗面发展成为一种产业,并以昂扬奋斗的姿态,朝着更广阔的天地再远航……

,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