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温家村搬迁户祁生珍的家。 马铭言 摄
中新网西宁12月16日电 题:(改革开放40年·调研行)青海互助:中国土族从“水兑面”到多彩生活的嬗变
作者李隽
12月的高原被大雪覆盖,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山峦丝毫没有“露脸”的意思,山脚下温家村的硬化路却干净平整,一辆校车上下来了十几个孩子。
68岁的土族老汉祁生珍在家门口看到了从幼儿园放学的小孙子,接过书包便进了今年9月刚搬进的新家。
房子窗明几净,能照出人影的地砖、双开门的冰箱和带有音响的电视柜……无不显示着祁生珍一家生活的变化。
互助县是中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是青海省确定的贫困县,也是国家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2015年底,互助县共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118个,贫困户13796户,贫困人口48523人。
图为温家村易地搬迁后的一角。 马铭言 摄
海拔在2200至3000米左右的互助县,高山、丘陵地区占全县总面积85%以上。经济社会发展起点低、底子薄。新中国成立前,互助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关系落后,民众生活十分困苦。
“之前我们住在山里,交通不方便没办法打工,只能靠天吃饭,一年的收成也只够一家人的温饱。冬天下雪车子都走不了,没有卖菜的,只能吃水兑面。”祁生珍介绍,现在大家都搬到了山下的新村,打工、上学方便了,今年夏天他去市里搞绿化,3个月就挣了4000多块钱。儿子和儿媳妇两人去省会西宁打工,每月最少能挣6000元。
“现在的生活就像阿姑的七彩袖,丰富多彩,我还想再活个几十年。”祁生珍高兴地说。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互助视察易地扶贫搬迁情况。总书记对当地干部说:“一定要把易地移民搬迁工程建设好,保质保量让村民们搬入新居。大家生活安顿下来后,各项脱贫措施要跟上,把生产搞上去。”
图为土族阿姑在一起做盘绣工艺品。 马铭言 摄
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近年来,互助县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发展为带动、生态扶贫为助力、易地搬迁为突破、民生保障为依托的脱贫特色之路。生活条件的改善,促使群众思想观念发生变化。近年来,互助县顺势利导,通过“雨露计划”等方式对搬迁群众进行培训,因地因村因人开展特色种养殖、民俗产品、商铺经营、乡村旅游等产业配套扶持,贫困村实现了从异地搬迁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在互助县的扶贫产业园里,土族阿姑李金兰正在流行的皮包上缝上之前绣好的盘绣,飞针走线间,一个个具有土族特色的皮包跃然眼前。
“我从公司把针线等原料领回家,在家里绣盘绣,绣好了公司来收。一个绣品能挣80块钱。一个月下来能挣2000多元。”李金兰说。
“土族盘绣”是土族拥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挥此优势,互助将发展土族盘绣作为农村妇女为家庭创收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实施“土族盘绣”产业扶贫项目。
近几年来,互助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互助素隆姑刺绣有限公司,招收本地阿姑从事盘绣、刺绣工艺品生产,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能人”的经营模式,推动手工盘绣产业化。
图为民众挑选民族工艺品。 马铭言 摄
互助素隆姑刺绣有限公司负责人苏晓莉介绍,根据绣品的难易程度,公司以80至2000元不等的价格收购阿姑们的绣品,也根据不同的手艺将绣品融入到挂件、毛衣链、背包、抱枕等生活用品上出口国外。
“互助县全县有21家文化产业公司,5000多名季节性绣娘,仅我们一家就有2000多名长期订单绣娘,其中包括300多贫困户,2018年全年为农户发放了工资120万元。”苏晓莉说。
集合土族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宗教及青稞酒文化为一体,互助创建全国唯一落户在较少民族的5A级旅游景区,景区辐射带动周边特色民俗旅游。
威远镇小庄村凭借地处土族故土园景区核心区的优势,深耕安召舞、土族盘绣等土族民俗文化资源,推动全体村民发展“农家乐”休闲娱乐接待产业,2017年全村接待游客突破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35万元,占全村总收入80%以上。
时至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眼前,从国家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到如今的脱贫摘帽,互助县完成了2016年退出28个贫困村、脱贫3031户10421人贫困人口;2017年完成43个贫困村退出,5663户19730人脱贫。2018年,互助县全县计划脱贫贫困人口3922户13784人,实现全县整体脱贫摘帽。(完)
,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