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各族儿女携手同心奔小康
——海东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速写
海东,因位于青海湖以东而得名,全市国土面积1.32 万平方公里,辖两区及四个民族自治县,其中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互助土族自治县分别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土族自治县,94个乡镇、1587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173万,少数民族人口8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0.6%,各民族小聚居、大杂居特点突出。
近年来,海东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工作主题,主动担当、奋力作为,带领全市各族儿女攻坚克难、携手奋进,在建设繁荣美丽新海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浩浩征途中,谱写了经济发展、民族和睦、社会和谐的壮美篇章。
举旗帜聚民心 夯实发展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头顶同一片天空,脚踏同一方土地,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做好民族工作关乎全局、关乎长远、关乎根本。
海东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活动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激发了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抓创建的强大合力,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市创建办统筹协调、各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
经过深入调研,反复酝酿,一份份出台的文件,编制出创建工作科学、全面、精细的蓝本,建立健全了组织协调、宣传教育、全民共建、成绩考核、经费保障、工作监督、矛盾调处和激励推进等八项运作机制。
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一把手”负责制、党政齐抓共管、创建办组织协调、各部门联动发力、全社会共同行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和市级协调、县(区)级推动、乡镇实施、村社融入参与的格局。
创建伊始,市级财政每年设立创建工作专项补助资金2000万元,各县(区)每年投入创建工作的资金均在500万元以上……
每年9月份,海东市精心策划并组织开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宣传月活动,集中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将宣传教育不断引向深入。市县(区)宣传文化部门还精心组织开展了“民族团结一家亲”文艺演出、民族团结射箭赛、民族团结歌曲征集、“民族团结十大感动人物”评选等活动,广泛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
把创建始终装在心里抓在手上。在海东各个村社,民族团结宣传板报成为最亮丽风景,吸引群众驻足阅读;在民族中学,民族团结主题板报、手抄报、征文、绘画作品遍布学校楼梯间和走廊,让学生入眼入脑入心;在寺院庙宇,宣传标语、宣传栏,民族团结元素无处不在……
人心齐,泰山移。 如今,“三个离不开”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两个共同”已成为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的共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海东大地上生根发芽。
宣传政策
化隆县庆文艺演出
增进百姓福祉 共创小康生活
在海东大地,有一种风景,叫民族团结、共同富裕。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工作,最终的目的就是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裕,让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近年来,海东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出发点、落脚点,全市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连年保持在80%以上。
以民生大改善增进民族大团结。一个响亮的口号,逐步变成一件件触手可及的美好现实——
今年春季期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峡门镇易地扶贫搬迁新村——阳坡新村里鼓乐喧天,来自峡门村罗开社的藏族儿女们带着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跳起了欢乐的锅庄。
演出现场,一位身着节日盛装的年轻藏族妇女张志瑜向大家分享了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恩心声,她是峡门村罗开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入住阳坡新村的易地扶贫搬迁户。
据张志瑜介绍,她家原本住在峡门村的一个山头上,条件艰苦,出行不便,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扶持下,她家搬迁到阳坡新村的新家园。“新建了5间住房,基本上是国家的扶持资金建的,如果没有国家的扶贫政策,我们一家还住不上这么好的房子,也过不上这么好的日子。”张志瑜说。
走进平安区平安镇马驿新村内,村民们住在像城里一样的楼房里,村里的硬化道路像高速公路一样宽广平坦,村民们家家户户有增收发展的产业,而这正是村里团结一心求发展的结果。
马驿新村属于平安区郊外的搬迁村,从2001年开始,平安区民和路和平安门拆迁的群众搬到了原先称之为中村和西村,但现在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马驿新村。时至今日,仍然有群众不断向马驿新村搬迁。
马驿新村既然是一个搬迁村,就决定了村子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村落,全村256户1120人,少数民族30多户,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多民族村落和谐共处,共同发展致富。对于这些,村党支部书记范学忠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别看村里少数民族多,但是村民们可团结呢,少数民族与汉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红白喜事都是有来往的,谁家有个事都会去帮忙,毕竟远亲不如近邻。此外,村里汉族、藏族、土族还有通婚的呢,如今村里人都想着致富奔小康。”
近年来,海东市投入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51510万元,实施各类项目1133项,推进了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和脱贫攻坚步伐。2017年,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在全国较少民族自治县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要一道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批批项目让民族地区的小村落一个个焕发出勃勃生机。高原美丽乡村、危房改造、电网改造、太阳能路灯……一项项民生项目掷地有声,一件件民生实事回应百姓诉求,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也在一天天提升。
海东“最多人挽臂链式交杯”获吉尼斯世界纪录
乐都“最长的鼓队列”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
传承优秀文化 共叙团结友情
购年货、品美食、逛灯阵、敲平安钟、击祥云鼓、看体育赛事、观吉尼斯世界纪录……2019年春节,“青海年·醉海东”系列活动,让海东各族老百姓和省内外游客共同过了一个欢乐喜庆的大年。各族群众一致的叫好声证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财富,是大家永远共同守望的精神家园。
1月23日,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骆驼泉景区热闹非凡。当天,循化县举行国家珍贵古籍、世界最古老的手抄本《古兰经》首次对外展示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感受撒拉族风情,体验循化独有的民族文化。
当天,在循化县文都藏族乡万佛塔还进行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螭鼓舞表演,舞蹈场面宏大,气势磅礴。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各族群众通过“青海年·醉海东”系列活动,近距离目睹了“今世少有的珍品”,品味了藏族螭鼓舞的独特魅力,绘就了一幅各族群众一家亲、欢欢喜喜过大年的生动民族画卷。
这个春节,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垣新区“刀山会”到循化县千年文物展“真颜”,从青海回族拉伊大赛到千人共品腊八粥、共尝柴火鸡……浓郁的民族文化大放异彩。无论是化隆县、循化县还是民和县,无论是撒拉族、藏族还是回族,在“青海年·醉海东”系列活动中,他们的参与度空前高涨,呈现出各族人民一家亲、欢欣鼓舞度新春的祥和景象。
“海东有台戏,合力才能好戏连台”。在“青海年·醉海东”活动安排上,海东市坚持政府主导推动,集中分散相结合,充分展现各县区的民族民俗文化特色。在活动内容上,坚持民族民俗文化活动与商贸、旅游相结合,集中展示优秀传统的民族民俗文化、丰富的农村土特产年货和独具魅力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体现“青海年·醉海东”的群众性、民族性和广泛性。在活动形式上,坚持文化活动专业演出与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相结合,精心打造富有海东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品牌,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展现了全市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风貌。
“青海年·醉海东”在短短的50天时间里不仅打造出了一张新名片,而且汇聚成了一种新精神,这种精神将给海东注入强大的活力,将各族人民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竖立起海东最具时代特色的精神丰碑。
社会和谐稳定 群众幸福安康
和谐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谐稳定是人民群众幸福安康的守护神。
在化隆回族自治县南街社区有一男子,因吸毒致使家庭破裂,与邻里的矛盾纠纷不断。南街社区党支部书记苏建英得知情况后,亲自披挂上阵开始了“感化育人”之路。一次次的碰壁、一次次的不理解,始终没有打消苏建英的积极性。个人力量不够,她就发动全社区的老党员、志愿者轮番对其教育沟通,终于融化了该男子冰冷的心。“他终于开始和我们交流了,态度也转变了,我就瞅准机会帮他开办了一家拉面店……”苏建英说。
在开拉面馆贷款时,苏建英全程参与、监督着该男子的经营行为,直到他彻底成功后才退出。
在苏建英的感化和帮助下,该男子戒掉了毒瘾,还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拉面馆老板,主动担负起社区的义务宣传员、调解员,还热心参与社区的各种活动。
苏建英表示,这件事是她最高兴的一件事,这些心酸的付出不仅救了一个人,还救了整个社区、整个社会,对树立良好的社区形象和推动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据了解,创建活动开展以来,海东市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和交通、医疗、劳资、征地拆迁等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形成了纵横结合的大调解组织网络。截至目前,全市建立人民调解组织1923个、人民调解员6600余名,有力促进了矛盾纠纷的源头掌握和化解。
为全面推进平安海东建设,海东市不断强化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市安装各类食品监控探头3.3万余个,形成了覆盖面广、实用性强的监控网络。农村建设建立治安防控联防队1887支,技防覆盖面达到82%,社会治安防控“五张网”进一步建成,社会治安状况良好,重大治安、刑事案件发生率逐年下降,社会公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除此之外,六年来,海东持续开展“平安寺院”创建,千方百计做好寺院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工作,投入寺院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1.5亿元以上,创建和谐寺院486座,让广大宗教界人士切实享受到各项公共服务。
树立文明新风 凝聚精神力量
民和县三川地区纳顿——庄稼
陈规陋习逐渐破除、城乡环境整洁有序、崇德向善蔚然成风、各族群众团结互助。
去年以来,海东市把“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活动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营造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重要举措,采取有效措施,大力遏制农村“天价”彩礼、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等不良社会习俗,社会正气得到了弘扬,民族新风得到了培育,全市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各族群众团结进步的精神基础进一步夯实,凝聚起了建设新海东的强大合力和向心力。
陈外加泉是化隆县昂思多镇玉麦街村的一名党员,去年12月9日当村民们得知他的女儿要远嫁到共和县时,这桩婚事成了村里人人讨论的话题,而陈外加泉也成了村里的焦点。为了实现婚事简办,玉麦街村党支部根据村规民约规定,经村红白理事会成员调节,陈外加泉与亲家协商后决定将女儿的彩礼金由原先的14万元降至6.6万元。作为一名党员,陈外加泉率先垂范,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带动了其他群众移风易俗。
玉麦街村是化隆县昂思多镇的一个重点贫困村。自去年12月化隆县文明委出台关于《化隆县关于推进移风易俗倡导婚丧嫁娶文明新风的指导意见(试行)》后,昂思多镇党员率先倡导婚丧嫁娶移风易俗,反对婚礼大操大办、丧事冗长铺张等不良习俗,玉麦街村为全镇移风易俗工作的开展做出了表率、树立了榜样。
像陈外加泉这般响应移风易俗号召的群众在海东并不在少数。
为了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循化县明确规定各个地区彩礼上线,努力以新风良俗取代陈规陋习。互助县将哈拉直沟乡确定为县级试点乡镇,白崖村等7个村为县级试点村,先行开展试点。乐都、平安、化隆等县(区)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五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选树了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的乡风文明先进典型……
移风易俗整治活动开展以来,全海东市婚事新办434户,丧事简办387户,喜事小办1480户,简化程序 575项,有效改善了以往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文明行为,文明新风在海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全市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爱相助的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民风纯、思想齐、干劲足的文明新风成为助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强大力量。
民族团结一家亲,携手同心奔小康。海东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极大地凝聚了全市上下的信心和斗志,形成了干部一心干事、干劲十足,群众一心致富、团结和睦,社会各界同心同德、和衷共济的生动局面,以实际行动奋力谱写着海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篇章。
作者:金显花 来源:青海日报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