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一年一年又一年,辞旧迎新过春节。
从“绿皮车”到高铁、航空,归家的速度越来越快;
从色彩单调的蓝绿灰到五颜六色的时尚新衣,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从曾经的乡村集市到方便快捷的网络购物,采购年货打破时间地域限制……
今天,无论时代和社会如何变迁,春节,仍然是中国人最高的仪式感。
青海更是如此。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节是许多庄稼汉庆祝丰收,祈愿来年五谷丰登的重要节庆。从街头巷尾小贩们大声的吆喝叫卖声到各大商超内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大街上络绎不绝置办年货的人们,再到一碗香甜软糯的腊八粥下肚,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年味也越来越浓了,随着除夕夜新年钟声的敲响,青海人的年正式拉开序幕。
农历腊月二十三,正值传统“小年”,在位于西宁市湟中区李家山镇柳树庄村的云谷川印象小镇记者看到,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处处彰显着过年的喜庆氛围,来自四面八方的父老乡亲在这里聚集,一锅又一锅热气腾腾的土暖锅温暖了寒冬,农家土馍馍、馓子、花花等“年货”摊前人气满满。
走进云谷川印象小镇,仿佛可以嗅到时间的味道,回到很多青海人儿时的记忆里,青砖小瓦的河湟风格建筑,道出了时光的变迁,也道出了青海人内心深处不变的情怀。雕花木屋上房土炕上是颜色锃亮的炕桌,炕桌上三烧、里脊、土暖锅等青海老八盘色香味俱全,大家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正如很多青海人记忆深处过年的场景,也道出了青海人心底那一抹无法忘怀的乡愁。
依湟水河世代繁衍生息,孕育了历史悠久的河湟文化,故青海人的过年也有着独特的地域方式,从每年冬至后的杀猪宰羊打冬肉到腊月年头家家户户灶台上的“炸茶”,从腊八时节的喝腊八粥、啃腊八冰到“小年”这天的除尘、祭灶,从置办一身漂亮的新衣到选购春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瓜果蔬菜,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青海人却把年过得别有一番韵味。
青海人的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这天,家里所有人就得早早起床开始大扫除,或许因为这是青海人家里一年中一次很隆重的除尘“仪式”,所以家里所有能搬的物件都要被搬到院子里,扫房梁、掸灰尘、擦玻璃,直到把屋内的角角落落都除过尘后,所有的家当才可以归回原位,同时也会把整个冬天都不使用的土灶台打扫得干干净净,以便进行晚上的祭灶仪式。在众多青海人家里,祭灶是一项很隆重的祈祷仪式,是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由此也拉开了青海人过年的前奏。
小年过后,街头巷尾的年味就越来越浓了,各大综合市场、商超里购物备年货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拉蔬菜、水果的车辆不间断开进了市场的进货区。从腊月二十三到年三十,这期间必定少不了一项“炸茶”,这天大人们都忙碌着炸馓子、麻花、油饼等一些“油食”,弥漫开来的菜籽油香味从院子蔓延至巷道口。
一切工作就绪,欢欢喜喜,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年三十这天早上,家里的每个人都要忙碌起来,各自按照分工,打扫庭院屋舍,准备年夜饭,这一天还有十分隆重的仪式,就是要上坟祭祖,贴春联放鞭炮,青海人正式进入过年“模式”。而在此时最高兴、最期盼的要数家里的小孩。孩子们磕头拜年,长辈们将提前准备好的大红包连同祝福语一同送上,此时成年人也要给老人们送去祝福和压岁钱,这在青海被称之为“散年钱”。
青海人过年从除夕夜开始,一大家子相聚一堂吃年夜饭、喝青稞酒,表演文艺节目,尽情尽兴。团圆,被看作过年最为重要的一件事。到了大年初一,有些人家依旧沉浸在团圆喜庆的过年氛围中,有些人已经开始拜年走亲戚。
走亲戚,对于很多青海人而言舅舅和岳父都比较重要,所以有初一看阿舅(舅舅),初二拜丈人的传统,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拜年的“礼行”也从早些年的罐头、砖茶、冰糖、桂圆变成了如今的青稞酒、土特产、营养品等,但不变的是青海人对于过年的情怀,在你来我往的拜年中延续着亲情友情。
过年少不了扭秧歌、耍社火,从城市街巷到农村,平常田间地头忙碌的庄稼人,扮演成各种不同的角色,以自己的方式庆祝新年。灯官老爷、哑巴、喜娘、八仙……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极具河湟特色的文艺展演,祈福来年风调雨顺。
按传统习俗,元宵节的夜晚,皓月当空,月亮圆满,月光皎洁,人们要点起彩灯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象征着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青海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过年方式,藏族、土族、蒙古族以本民族不同的习俗来迎接新年的到来,大家重视春节更注重年味,餐桌上的馓子、牛羊肉都满满当当摆在圆形盘子中,唱起祝酒歌,敬上青稞酒,在举家团圆的欢乐氛围中唠家常、话发展。
过了正月十五,年基本过完,但青海人的年要持续到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青海人的年才真正意义结束了,大家又投入到了一年的忙碌中。正是在这样一年又一年的时序更替中,青海人用勤劳的双手,让内心的美好愿景成为向着幸福生活前进的“风向标。”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