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风俗,是指群体内模式化并得到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生产生活文化,亦是文化的物态形式、制度形式、行为形式和心态形式的结合。茶俗是在人类长期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以饮茶为主题的习惯、礼仪的简称。因风俗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态的演变而有所变化,所以茶俗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点,其涉及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茶俗名目繁多,以民族划分,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特色。
我国各少数民族因历史、地理、气候、环境关系形成不同特色的饮茶风俗,比较突出的是北方民族以加料“羹饮”为主,南方民族则保留较传统的“吃茶”习俗。武陵山、大娄山以及大巴山苗族、土家族、侗族等流行的打油茶、油茶汤、擂茶以及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奶茶和酥油茶等均为“羹饮”和“吃茶”风俗的遗存。
(一)蒙古奶茶
蒙古族的饮茶传统是喝咸奶茶。在蒙古草原,人们习惯于“一日一顿饭,一日三餐茶"。清晨,女主人第一件事就是先煮一锅咸奶茶,可供全家整天享用。全家趁热喝茶,早上还配有炒米。剩余的茶就放在微火上暖着,,可随时取饮。通常一家人只在晚上放牧回家才正式用餐一次,但早、中、晚3次喝咸奶茶一般是必不可少的。
蒙古族喝的咸奶茶,选取的多为青砖茶或黑砖茶,煮茶的器具是铁锅。制作时,把砖茶打碎后,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烧水2~3L,待刚沸腾时,加入25g左右的碎茶; 5min后当水再次沸腾,掺入鲜奶,奶与水的比例是5:1;稍加搅动后加入适量盐巴; 等到整锅咸奶茶开始沸腾时,即可盛在碗中待饮。煮咸奶茶的技术性很强,茶、加水、掺奶,以及加料次序的先后都影响到奶茶滋味的好坏,营养成分的多少。茶叶放迟了,或茶和奶的放入的次序颠倒了,茶味就会出不来。而煮茶时间过长,又会丧失茶香味。
(二)回族的八宝茶
回族流行着多样的饮茶方式,而有代表性的是喝刮碗子茶,冲泡所用的茶具是俗称“三件套”的茶碗、碗盖和碗托。茶碗盛茶,碗盖保香,碗托防烫。
刮碗子茶选取的多为普通炒青绿茶,还配有冰糖与多种干果,诸如苹果干、葡萄干、柿饼、桃干、红枣、桂圆干、枸杞子等,有的还要加上白菊花、芝麻,通常是8种,故美其名日:八宝茶。由于“八宝”味道在茶汤中的浸出速度不同,故“八宝茶”的滋味是多种多样的。一般用沸水冲泡后随即加盖,冲泡5min便可饮用,第一泡甘洌清香,主要是浸透了茶的滋味;第二泡甜香可口,这是糖的作用;第三泡茶滋味开始变淡,各种干果的味道沁人心脾,滋味的不同要依所添的干果而定。大体说来,一杯刮碗子茶,能冲泡五六次,甚至更多。
(三)藏族酥油茶
藏族发源于西藏境内的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区,居住的地方海拔高,有“世界屋脊”之称,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干旱,以放牧或种植旱地作物为生,常年以奶肉、糌粑为主食。故“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 青稞之热,非茶不解。” 喝酥油茶,便成了如同吃饭一样重要的生活习惯。
制作酥油茶时,先将康砖或金尖茶用水煎煮20~30min熬制成茶汁,再加入适量酥油还可根据需要加入事先已炒熟、捣碎的核桃仁、花生米、芝麻粉、松子仁之类,最后加上少量的食盐,倒入竹制或木制的茶筒,用一种特制的木棍,其顶端装有圆形木饼,上下不停地抽打,目的是搅匀茶、油和食盐,使之水乳交融,当打茶筒内发出的声音由 “咣当、咣当" 转为 “嚓、嚓” 时,表明茶汤和佐料已混为一体,最后加热,便制成了香味浓郁的酥油茶。藏族喝酥油茶有特定的礼仪,不能一口喝干,必须是边喝边添加。待客时,客人的茶碗总是斟满的。假如客人不想喝,就不要动茶碗。如果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主人会将茶水斟满,等到告别时一饮而尽,这就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仪。
(四)维吾尔族香茶
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南的维吾尔族,主要从事农业劳动,主食面粉,最美味可口的是用小麦面烤制的馕,形若圆饼,色泽金黄,又香又脆,进食时,与香茶伴食,味道相得益彰,而且香茶有养胃提神的保健作用,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饮料。故维吾尔族平日酷爱喝香茶。
南疆维吾尔族煮香茶时,使用的长颈茶壶,有铜制的、陶质的、搪瓷的或铝制的,而喝茶用的是小茶碗,这与北疆维吾尔族煮奶茶使用的茶具是不一样的。制作香茶时,先将砖茶敲碎成小块状。同时,在长颈壶内加七八分水,当水刚沸腾时,将适量碎块砖茶放入壶中待再次沸腾约5min时,将预先准备好的适量姜、桂皮、胡椒等细末香料,放进煮沸的茶水中,轻轻搅拌3-5min即成。长颈壶上套有一个过滤网可以防止倒茶时的茶渣、香料混入茶汤。
(五)白族三道茶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热情好客的白族人民,在亲朋宾客来访之际或在喜庆日子里,都会精心制作“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白族三道茶款待。三道茶,又称为“绍道兆”,以前主要是长辈亲自泡茶,以表达对晚辈的谆谆教导和美好祝愿,因为三道茶包含了生活的哲理。这“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白族三道茶就成为子女学艺、出门、婚嫁时的一套必不可少的礼俗。
制作三道茶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样的。
第一道“清苦之茶”,寓意为:先吃苦后立业。采用大理产感通茶,用特制的陶罐烘烤冲沏,茶味浓酽。制作时,水烧开后将一只小砂罐慢慢烘烤。第二道“甜茶”。选取下关沱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在茶盅中放入少许红糖、乳扇、核桃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待煮好的茶汤倾入预先的茶盅内八分满。第三道“回味荼”,采用苍山雪绿,第三道茶的煮茶方法相同,但放的原料已换成蜂蜜、炒米花、花椒、核桃仁、椒、姜、桂皮等,而这时的茶汤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
(六)土家族擂茶
擂茶,别名“三生汤”,所谓的“三生”是指从茶树采下的新鲜茶叶、生姜和生米3种生原料,擂茶便是这3种原料烹煮而成的汤。相传三国时,张飞带兵进攻武陵壶头山(今湖南省常德境内),当地正值瘟疫,又在炎夏酷暑之际,张飞和许多将士病倒,正在危难之际,村中一位草医郎中便献出祖传除瘟秘方擂茶,结果茶(药)到病除。
而今的擂茶,选配的原料已有所不同,除茶叶外,还配有炒熟的花生、芝麻、米花等;此外,还要加些生姜、食盐、胡椒粉之类。茶和各种佐料放在特制的陶制擂钵内,将木擂棍放人其中不停旋转,使各种原料相互融合,再取出倾入茶碗,用沸水冲泡,用调匙轻轻搅动几下,即调成擂茶。
(七)景颇族的腌茶
我国的景颇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瑞丽、陇川、盈江和梁河等地山区。至今保持以茶当菜的“腌茶”习俗。在雨季制作腌茶是很适宜的,所用的茶叶是未加工的鲜叶,每到雨季,景颇族的姑娘们先将从茶树上采回的鲜叶用清水洗净,沥水后将鲜叶放在竹匾摊凉,再稍加搓揉,加入适量辣椒、食盐拌匀,放人罐或竹简内,用木棒层层春紧,将罐(筒)口盖紧,或用竹叶塞紧。静置2~3个月,当茶叶色泽转黄,茶就腌好了。腌好的茶从罐内取出晾干,食用时还可拌些香油、蒜泥或其他佐料。
(八)纳西族“龙虎斗”
我国的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大理等地以及四川省盐源、盐边、木里等县,西藏的芒康县也有少数分布。喜爱喝茶的纳西族除了喜欢喝盐茶外,平日还爱喝一种具有独特风味的“龙虎斗”,其制作方法是烧开水以后,将适量茶放入一只小陶罐中一起烘烤。为使茶叶受热均匀,避免茶叶烤焦,需要不断转动陶罐。当茶叶发出焦香时,再向罐内冲入开水,烧煮3~5min,同时,将半盅白酒放入茶盅,再将煮好的茶水冲进盛有白酒的茶盅内。这时,茶盅内会发出“啪啪”的响声,纳西族同胞将此看作是吉祥的征兆。声音越响、气氛越欢乐。趁热喝下龙虎斗还是治感冒的良药。如此喝茶,不仅生津解渴,而且香高味酽,可谓独树一帜。
(九)布朗族的酸茶
酸茶是布朗族特有的食茶习惯,也是招待贵宾或作为礼物相互馈赠的一种腌茶。在每年五六月份高温高湿的夏季时节,采下新鲜茶叶煮熟或蒸熟,再把煮熟的茶叶趁热装在土罐里,放置阴凉处十余天,晾干水气,让其发酵,再装入准备好的甜竹中,边塞边舂紧竹筒中的茶叶,然后塞入芭蕉叶,并用芭蕉叶、塑料布封口(过去也有用泥巴封口的),埋入土中,时间四个月以上,至茶叶变酸即可食用。布朗族人喜欢把酸茶直接放在口中咀嚼,细细体会其独特风味。酸茶也可用开水泡饮,具有解渴生津、帮助消化的作用。每当夏季,布朗族家家户户几乎都要做上许多酸茶,除自己食用外,还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特别是小伙子提亲订婚,一包酸茶是送给姑娘家必不可少的礼物。
如上所述,我国的少数民族的茶俗形式各异,其以茶待客、以茶祭祀、以茶联姻、以茶歌舞等文化内涵是统一的。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