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沙沃
图:来源网络
千山之巅,万水之源,有着传统的文化信仰。蓝天白云,绿草牛羊,高原孕育了世世代代的藏族牧民,也造就了这独特的异地风情。危耸的皑皑雪峰,辽阔的高原牧地,这个充满神秘,充满诱惑的地方。让人没有理由拒绝,让我们叩响雪域风情的神秘之门,一起去靠近它,探索它,感受它。
如果要选择一种气味代表青藏高原,是来自高原雪山冷空气的味道,还是雪域高原阳光中的青草香,抑或是从牧区到农区,从住家到寺庙,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一定能闻到的酥油味。
对,只有酥油,是高原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藏民一日三餐都要吃酥油,招待客人先奉上一杯酥油茶,寺庙中供神尊佛必须点酥油灯。这种高原“奶黄金”的特殊气息,正是雪域高原独有的风物。
酥油是黄油的一种,用从牛奶或羊奶中提炼出的脂肪加工而成。好的酥油表面呈黄色,做好后像金块一般摞在一起。提炼酥油俗称“打酥油”,工具只要一桶、一棍,一到两人就可操作。每年夏季月,青藏高原草肥水美,是提炼酥油最好的季节。
酥油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字听起来新鲜,实际上就是青棵炒面。它是青稞麦炒熟、磨细、不过筛的炒面,与我国北方的炒面有点相似。在藏族家中作客,主人一定会给你双手端来喷香的奶茶和糌粑、金黄的酥油和奶黄的“曲拉”(干酪),以示好客。
糌粑的加工制作分两道工序:一是炒青稞,二是磨糌粑。炒青稞前将青稞用水洗净,晾干水汽。一种方法用陶罐爆青稞花:先将粗沙粒倒入罐中加温,直到罐底将近烧红,立即将适量青稞倒入罐中,握住双耳将罐端起摇动。几分钟后,罐内冒烟并发出青稞的爆裂声。待爆裂声基本停止,青稞花即爆成,用铁筛将沙子漏尽。
另一种方法将适量青稞倒入铁锅,逐渐加热,并不断用灌木枝条刷在锅中翻动,以使青稞受热均匀,直到爆出青稞花来。有时加沙子,但大量炒青稞时则不加沙子。因灶前温度高,掌握火候的人往往汗流浃背。若做精糌粑,青稞花还要装入皮口袋用脚踩踏,剩下青稞花心。
磨糌粑多用水磨,水磨安在水渠上或天然溪流上。下磨盘固定,上磨盘与木制水轮轴杆固定连接。轴杆穿过下磨盘中央的孔下伸,下端安水轮,由轴杆带动上磨盘转动。上磨盘有进料口,进料口上端安一固定的皮漏斗,内装青稞花。在漏斗下端绑一横木,横木末端垂直地安一短棒,与上磨盘边缘接触。磨盘转动就震动木棒,青稞就徐徐流入磨盘进料口,不断磨出糌粑来。藏族的水磨在高原传统的粮食加工工具里是比较有效的器械,表现了藏族人民的智慧,直到今天仍广泛使用。
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入茶水,添上炒面,用手搅拌。拌时,先用中指将炒面向碗底轻捣,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转动着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把炒面压入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可以进食了。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揉合成团,用手往嘴里送。藏族群众吃饭——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
由于糌粑吃法简单,携带方便,很适合游牧生活。牧民们出远门时腰间总要挂一个糌粑口袋,饿了,就从口袋里抓把糌粑吃。有时,他们从怀里掏出个木碗,装些糌粑,倒点酥油茶,加点盐,搅拌几下,抓起来就吃。有时,边吃糌粑,边喝酥油茶。有时,把糌粑倒进一个叫“唐古”的皮口袋里,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会儿,喷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
别看糌粑其貌不扬,可当第一口糌粑在你嘴里化开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地爱上这种美食的!酥油的鲜香,奶茶的奶香,还伴着淡淡的茶叶气息,加上这青稞炒面特有的口感,既粗糙又细腻,真是让人欲罢不能啊!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