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青海的著名旅游景点,我想青海湖和茶卡盐湖应该是可以说是其中杰出代表,当然还有塔尔寺。其实除了这两个湖,青海还有很多湖泊景色非常优美,因为青海本身就盛产湖泊,从青海湖到茶卡盐湖,从翡翠湖到克鲁克湖,还有察尔汗盐湖,柯柯盐湖,哈拉湖,扎陵湖,鄂陵湖等等。所以说,来青海,一定要看湖。
那么在这些众多的湖泊中,盐湖又以一种特有的形态存在着,因为含盐过高,所以盐湖中几乎都不会有生命,它存在的另一个很大意义,就因为产盐。在青海的盐湖中,可能属茶卡盐湖的盐是品质最好的。今天,旅途君就好大家来分享一下青海盐的一些故事。
记忆里的青盐
记得小时候,家门口常买卖人拿盐来换粮食,那种盐长得并不是很好看,大大的颗粒,好像上面还有第一层雾蒙蒙的灰尘,总之,看起来不像现在的盐那样晶莹透亮。但这是似乎比不影响它的受欢迎程度,不一会儿,一骡车盐就全部变成了满满的粮食麻袋,这种大青盐,无论是烧茶、做饭还是腌酸菜,味道都非常的好。
刚上大学那会,还在那从德令哈通往西宁的绿皮车上,亲眼见到了来柯柯盐湖背盐的湟中老乡,那些身着破旧,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了大叔,为了让我帮忙往车上抬一下那沉重的盐麻袋,一句“尕姑舅,麻烦料”,至今想起来让人觉得心酸。
青海的大青盐
青海产盐,大大小小的盐湖就有100多个,比如著名的察尔汗盐湖,上面可是有万丈盐桥的,还有被誉为“天空之境”的茶卡盐湖,现在已经成为青海省最出名的旅游景点,还有柯柯盐湖、大柴旦盐湖等等。盐,似乎也成为青海人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青海人喜欢把盐称为青盐,似乎觉得是盐都是青盐,其实这里面是有一个误区的,青盐在青海其实是一种特指,就是茶卡盐湖所出的盐,成书于明代弘治十八年、由刘文泰等撰辑的《本草品汇精要》中解释:“今青盐从西羌来者,形块方棱,明莹而青黑色,最奇”。西羌即今青海一带,该书所指“青盐”就是茶卡盐,《本草品汇精要》将青盐的特点说得很明确:一是形体:“形块方棱”;二是颜色:“明莹而青黑色”。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西海有盐池,所产青盐可明目、消肿”。但时至今日,已经没有人去计较这些了,也就把盐称为青盐。在青海,抛开人们对盐的食用依赖性,盐还赋予了人们更多得想象力,在有些你并不知道的领域和地方,它默默做出了自己独有的贡献。
青盐,古时候的鞭炮
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最不缺乏的就是智慧,在古代,南方人砍了竹子来,在大年三十鸡叫后点着了,由于竹子烧热膨胀后裂开时会发出很大的声响,足以达到祛邪驱鬼迎新春的目的。
在青海,却有着一个和爆竹异曲同工的习俗,那就是“爆盐”,一样的是大年三十晚上,先用柏木或松木劈柴垒好一个宝塔状的“松蓬”,里面放好大颗粒的青盐,点燃松蓬,青盐在热力的作用下不断地发生爆炸,那噼哩啪啦的声音比鞭炮还响呢!
随着鞭炮的出现,古代的爆竹和我们青海的爆盐都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也许用不了多久,它将彻底从青海人的生活中消失。
原来盐也曾经是牙膏
青盐还一个很大的用途就是用来刷牙漱口,用青盐制作牙膏,最早的记录出现在北宋末年,由洪芻编《香谱》,收录了十几个牙膏配方,其中有一个是这样记录的“龙脑香、乳香各半斤,青盐二两,一起捣成粉末,用熟蜜调成糊”,这里面的青盐就是指出自青海的颗粒盐。
到了明朝和清朝,大多数人都使用块状的青盐,像林黛玉那样饭后擦一擦,擦过以后还把没用完的青盐放到窗台上,下回接着再擦(那时候的盐对普通人家来说就太贵太奢侈)。
即便是到今天,许多牙膏的成分中都含有盐,美其名曰“盐白”,可见,早在数千年前,青盐就已经在清洁口腔方面有了一席之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今天人们吃的更多是经过加工的盐,可能很少有人在去吃原始的那种大颗粒青盐了,它在市场上也已经消身匿迹,即便超市中也有颗粒盐卖,似乎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味道,用母亲的话来讲,这种盐烧茶、腌酸菜都不香。
是啊,时光飞逝,我们都在成长,有些记忆中的味道,永远也不可能在回来了!
我是旅图君,笔耕不辍,阅尽铅华,只为讲述更精彩的故事!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