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宁人过年从喝腊八粥开始,从腊八开始就为新年做准备啦!
1、喝腊八粥
腊月初八,那是释迦牟尼悟道成佛的日子。传说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这天,喝了牧羊女送的牛奶粥,一时大彻大悟。因这个传说而生的,则是民间在这一天煮八宝粥吃。
西宁不出产大米,煮的就是麦仁饭。麦仁是拿当年的新麦到冰滩上,选好冰冻瓷实的地方,凿一个冰臼,把新麦倒进去,用木棒舂去外皮,拿回家后放进肉,以及各种调料用文火煮。
煮到麦仁和肉都烂熟时,揭开锅盖,炝一把葱花,麦仁饭就好了。
2、打扫房子
吃过麦仁饭,西宁人就忙着过年了。
过年的第一件事是扫房子。过去人迷信,扫房子要择日子,拿过历书来翻看一番,挑一个宜扫除宜沐浴的日子,把家里的大小家具都搬出来,堆到院子里。男人们拿着长把扫帚打扫房间,妇女们把炕上铺的毛毡揭下来,搭到铁丝上,用小木棍细细地抽打,那尘土便随着柳条的颤动一股一股地飞扬起来。老人和孩子们则拿煤灰和泥,涂在铜、铁家什上,用一块毡片用力擦拭,使它们鲜亮起来。现在打扫房间则比以前简单的多,洗一洗窗帘被套,擦擦玻璃,收拾干净整齐就好。
3、准备年食
"内地人的菜,青海人的馍"。
西宁人尤其讲究过年的馍馍。要蒸包子、花卷、馒头等等,放在大缸里,这是正月里的主食。除了蒸,还要炸。油炸的面食主要有馓子、花花、油饼、油馃儿。各类面食做法不同,其中以花花和油馃儿最为复杂,要讲究面的软硬程度,还有花形。最累人的是炉馍馍。炉馍馍在火炕中做,要掌握好火候。要先把炕板掀开,在里面煨上煤火,待火烧得差不多的时候,把卷了香豆青油的面团放进特制的鏊里头,俗称"锟锅"。把锟锅埋到炕火里慢慢烤熟。
4、置办年货
有一句笑话说,西宁人喝上腊八的麦仁饭糊涂掉了,一年来省吃俭用舍不得花的钱全部拿出来,在过年的前几天花了个精光。
应了这光景,每逢腊月年前,置办年货的人就熙熙攘攘地挤在市场上。
除了置办通用的年货,有条件的还要到烧酒坊灌一点酩馏酒,以备正月里待客。瓜子花生糖这些干果要准备足,最重要的是得置办一身新衣,新年新气象从脚新到头。
5、大年三十
当父母的给小男孩剃好光头,给小女孩梳上"抓角",嘴里念着"有钱没钱,光光头儿过年",拿出新衣服给孩子们换上。
然后,忙着贴对联、贴门神、贴窗花、贴钱马。
下午,妇女们就到厨房去做羊肉"熬饭",男人们则领着孩子在自家院里"垒松篷",就是拿木棍垒成井字形木垛。以备入夜后点燃。西宁人也有守岁的习惯。
三十晚上吃过"熬饭"后,人们便点燃灯笼,在铜火盆里烧上一盆旺旺的煤火,一家大小围在炕上,开始玩牌取乐。
那会儿麻将不多,牛九牌有一些,主要是老人们玩。妇女们玩的最多的是一种牌钱。关于牌钱,具体玩法大概跟麻将差不多,也是一种拾遗补缺的玩法,赢了的人便叫"割了",大家都得给"割了"的这个人付钱。
6、大年初一
初一早晨,全家大小穿戴好新衣服。在长辈的带领下焚香磕头,叩拜百神。散完年钱后,老人们的目光便不由自主地投向大门口,期望碰到一个挑水的人恰好走过。据说初一清早看见满桶的清水预示着看见龙了,来年的日子一定会过得清清亮亮,幸福美满。
后来,就有看守井房的人故意制造出这种"吉象",他们在初一早晨挑着满满两桶清水,来到人家门口,嘴里念着"青龙扑满怀,元宝滚进来"。
主人家大喜过望,用手捧一点水酹到地下,赶紧掏钱给送水的人。
7、正月十五
这一天,全城人扶老携幼,纷纷出动。走到街上,看社火,看秧歌。
其中社火里头最好看的是高跷和高抬,最热闹的是王辩和哑巴儿。
正月十五晚上,就在人们挤在街上观看花灯的时候,当年结婚的新婚夫妇却悄悄地回到姑娘的娘家,俗称"躲灯"。
8、二月二
青海人自古以来就有句俗语:"二月二,咬虫儿"这虫儿就是大豆。
快到二月二的前几天,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叫卖炒大豆的小贩。
在这天,人们总要吃炒大豆,至于为什么要在二月二吃大豆,据说吃大豆有防虫的意思。老传统还遗留下耒这样一个习俗,就是这天也是人们剃头理发的日子。"
二月到了二月二,青龙抬头吐水耒,万石金耔土里埋,风调雨顺耒年耒"。
这是一段青海家喻户晓的社火词,在青海河湟地区,到了这天许多村子都要举行庙会,白天唱大戏,晚上耍龙灯,仍然像过春节一样热闹红火。所以人们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二月二不过还是年。
老西宁人还有很多过年的习俗,欢迎朋友们补充,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想起春节可以吃美食放大假,整个人也是棒棒哒!
爱西宁社区整理编辑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