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了扎尕那的晨曦,收拾行装和心情,客栈老板极力推荐,再往北山里的石头城。兴许就是当年洛克先生的足迹,至今被户外资深驴友,推崇备至的“洛克线”。
若是阳光明媚,沿着此路穿行在迭山中,沿着那神来之笔的大拇指手印边缘,可抵达甘南的卓尼县。奈何,天色开始灰暗,时不时撒几粒雨。如同刚咀嚼了深海龙虾之后的味蕾,对池塘混出来的小龙虾,没有理由不置若罔闻,抛之脑后。
在石头城下掉头,回到省道,本应该是右转一路向西,却先左转奔迭部县。因为已经到了饭点,而县城不远。
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小县城,停车路边,就近的面馆,里面装修一点不输南方所谓茶餐厅的格调,各种型号规格做法的面食,和不少品种的凉拌菜。唯一拿捏不准的叫“炮仗面”,须得试试。
谁知,人家同时下单的拉面都快吃没了,这炮仗还没踪影。隔着柜台,张望锅台,原来这炮仗面,不是跟拉面同一锅煮的。
首先,这面尽管跟拉面削面一样是来自同一堆和好的面,而拉的时候,手上的力道略有不同,拉出的面条要跟筷子般粗细,然后锅里滚水一烫,再过凉水,然后切成鞭炮般的长短,是为炮仗的说法。然后再下油锅,配以各种肉末时蔬爆炒。
面的口感,完全在于烫的火候,以及炒的火候。工艺流程,虽与其它地区之烩面炒面等异曲同工,但是,嚼起来的张力,却有天壤之别,是为西北穆斯林之经典面食,并非任何街边号称拉面馆的,都做得出来的。
老实说,小时候对任何面条都深恶痛绝,但是粮食配给制必须有多少比例的面粉和玉米,宁愿吃玉米面糊,也绝不吃面条。实在躲不开面条的时候,也是囫囵吞枣。
直到中学住校,食堂每周一餐的大锅面条,才彻底令味蕾醍醐灌顶的开了窍,因为若是不吃,真就饿着拉倒。
究其原因,是那个年代没有油水没有肉,和这么多的辅料来做绿叶,来衬托这面条。
简而言之,就面条而言,长江中上游乃至整个珠江流域,迭部城的这一大盘炮仗,的的确确,确确实实,实实在在的价廉物美,无出其右。
吃饱了撑了,继续西行,沿213国道,再次擦肩而过郎木寺,途径尕海,甘南地区最大的湖泊。与70公里外的花湖相比,是更多候鸟的栖息之地,湖光山色更加富有层次。简单地说,尕海是湖,水面够深,可载舟,会游水则无灭顶之灾。花湖,乃沼泽草地,不可载舟,对陆上动物更加凶险。
刚从扎尕那的山村出来,眼前的一望无际的水天一色,白云低垂,又是另一番洗心革面的心旷神怡,丝毫不觉,其实这水面仍然在海拔3000米的高度之上。实际上,自从色达县城出来,已经感觉不到任何意义的高反症状,能吃能喝能睡。
当然,因人而异,景区交通车后排的老太太大声打着电话,要旅行车的司机把车尽量开到出口处,因为老爷子已经气喘吁吁走不动了。
暮色低垂,风四起,下一个驿站在北方,150公里外的夏河县城。
店小二:
杂酱打卤一碗,
酸甜苦辣各半,
清汤红油随便,
粗茶淡饭,
客官稍后上面。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