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美食 > 

一个被忽略的美食之城,好多东西没见过更没吃过,人均60还剩好多

作者: 时间:2021-11-16 13:32:45 浏览量:

在我的印象里,大西北是那么荒凉和干涸,那么缺乏物产,仿佛几十年前北京的冬天,只有冬储大白菜、冬瓜、卞萝卜、白萝卜、心儿里美萝卜、土豆、葱头……这些能搁一冬天的东西。然而这次去青海,吃了几顿饭过后,我发现自己的思维真是固化了,在餐桌上,一样一样都没见过,不认识,更没吃过,居然很好吃。而且还知道了,原来迄今为止人类的第一碗面,居然不在兰州?!

一个被忽略的美食之城,好多东西没见过更没吃过,人均60还剩好多

 

这一道是在西宁的一家餐厅吃的,普普通通的酸辣里脊,分量很重,外部焦香,里头很有嚼劲儿,滋味重,适合我这种重口味儿的,着实过瘾。

一个被忽略的美食之城,好多东西没见过更没吃过,人均60还剩好多

 

这道我认识,叫热搅团,好几年前在咸阳袁家村吃过,那时候对这个东西很陌生。搅团是著名的西北特色小吃,是用面搅成的浆糊,然后固化成了这种团团,起源陕西,甘肃,关中地区。在西北,有一种说法:谁家娶的媳妇儿贤不贤惠,是要看看她打的搅团光不光或筯道不筯道。

传说是诸葛亮当年在西祁屯兵的时候,就是现在陕西著名的岐山县,因为久攻中原不下,又不想撤退,士兵清闲无事,就在那儿大力发展农业,以供军粮充足。吃惯了地方的面食,军中都很厌倦,为了调节军队士兵的想家情绪,诸葛亮就发明了搅团,不过那时候不叫搅团,而叫水围城,的确很形象。

一个被忽略的美食之城,好多东西没见过更没吃过,人均60还剩好多

 

西北的油饼都叫油香,香轻声。分大小,一般都是小的,还有比这个更小的,特可爱,就叫小油香,蓬松有韧度,越嚼越香。

一个被忽略的美食之城,好多东西没见过更没吃过,人均60还剩好多

铁板水晶粉丝

一个被忽略的美食之城,好多东西没见过更没吃过,人均60还剩好多

牛腩

一个被忽略的美食之城,好多东西没见过更没吃过,人均60还剩好多

农家酿皮

一个被忽略的美食之城,好多东西没见过更没吃过,人均60还剩好多

芝麻羊肉串,跟北京吃的牙签儿肉差不多

一个被忽略的美食之城,好多东西没见过更没吃过,人均60还剩好多

 

北京有个餐厅叫撒拉花儿食府,还有撒拉人家,我看了很多年都不知道什么意思,直到这次我才知道,原来是撒拉族的美食。撒拉族的族源根据民间传说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是从土耳其来的,也有的说是从哈密来的,还有说是从撒马尔罕来的。图上这道饼就叫撒拉饼,是一种烙的蓬松发面饼,适合泡汤吃,白嘴儿吃也香。

一个被忽略的美食之城,好多东西没见过更没吃过,人均60还剩好多

 

这道算是整桌最大的菜了,满满特深的铜锅,就是北京铜锅涮肉的锅,138块,里头什么都有,豆腐丝儿、鹌鹑蛋、牛肉、土豆粉儿……辣椒非常辣。大家团聚起来吃这个锅最有气氛,温暖热闹。

一个被忽略的美食之城,好多东西没见过更没吃过,人均60还剩好多

 

满满一桌,图上还没不是全上了的时候,11个人吧,花了629块钱,最后剩下了不少。感叹一下西宁的餐饮物价,还是不错的。

一个被忽略的美食之城,好多东西没见过更没吃过,人均60还剩好多

 

这一道是我没见过的,叫蜂窝糖包,顾名思义,外形像蜂窝状,表层有果脯,里边是白糖的馅儿,很甜。

一个被忽略的美食之城,好多东西没见过更没吃过,人均60还剩好多

 

这个好像炸糕的叫油枣,里边是蒸熟的大枣,肉厚,软烂,甘甜,外部包括上面一起炸。

一个被忽略的美食之城,好多东西没见过更没吃过,人均60还剩好多

 

离开西宁我们前往位于青海省和甘肃省交界处的一个村落,地处黄河岸边的官亭盆地,名为喇家村。不起眼的小村庄,如今有些破败。沿途正在修整的遗址公园已初具规模。在此之前我没做功课,不知道即将到来的景象,已经是4000多年历史的震撼遗迹。

一个被忽略的美食之城,好多东西没见过更没吃过,人均60还剩好多

 

有些人堆那些保存完好的灾难场景感兴趣,的确,它堪称中国的“庞贝古城”,区别只是一个为火山爆发,一个为地震夹杂泥石流。地震和泥石流对喇家遗址致命性的一击,黄河洪水又彻底毁灭了它。

查过资料称,地震的时候房子倒塌,地面裂开,山洪直接充填了所有缝隙。最后黄河流域的洪水把整个遗址全部破坏掉。这是一个恐怖的夜晚,火塘里的火焰已显示出一丝不祥的征兆。突然,大地开始颤抖,紧接着狂暴的泥石流破门而入。在慌乱中,妇女和儿童虽然被有组织地疏散到窑洞里,然而这里恰恰成为他们的葬身之地。

一个被忽略的美食之城,好多东西没见过更没吃过,人均60还剩好多

 

也正因为这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在各种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将一碗还未食用的面条封存在了深深的地下,碗中隔绝了空气,使得这碗面一直保留到了2002年考古人员发掘之时。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叶茂林研究员,在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喇家新石器遗址时,挖掘出了一个倒扣的篮纹红陶土碗,打开一看居然是条形保存完好的面,它已经默默经历了4000多年,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碗面。

这碗面处在齐家文化的文化层,能从照片中看出它的粗细很均匀。资料称长度约50cm,直径0.3cm左右,颜色鲜黄,和现在的拉面类似。也得亏当时就拍了照,没想到在带回考古队进行研究时,面条就风化了。在残存的灰烬中,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人员吕厚远,鉴定了土壤中的植物硅酸体和淀粉形态,并且用八十多种不同植物进行对比,最终确认食物的成分是小米,就是粟子。在进一步分析后发现,碗里还有调味品,比如肉末儿和调料什么的,成分较复杂。

虽然面条的断面近似圆形,但还不能就这么确定面是拉出来的,也有可能是揉出来的,或者用工具压制。所以不能断定是“拉面”。

一个被忽略的美食之城,好多东西没见过更没吃过,人均60还剩好多

 

大家都知道小米面的颗粒大,很粗糙,容易断裂,所以无法拉伸,不能像小麦粉做的面一样拉伸成拉面。后来,研究人员在咨询并洗去了民间制面的方法,比如用锤砸的方式,用烫面增加粘性,以及用饸饹面制作工具,挤压糊化凝胶成型法,在不添加增黏剂的情况下,照样做出了1米长的小米面条

 

但可以确定的是,青海的农业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能够发达到很高的水平了,也告诉我了我们几千年前西北人们的饮食习惯,一直传承到今天。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