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拉面和兰州拉面有何区别?”许多人会回答:青出于“兰”而胜于“兰”。
的确,全国大多数“兰州拉面”实为青海人开的店。打着“兰州拉面”品牌的青海拉面,凭借优质的选材和独特的口感,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喜爱的美食。
但毋庸置疑,青海拉面不姓“青”,这是一个尴尬的现实。近年来,随着青海知名度的不断提升,青海人的自信心也不断提升,在外青海拉面人已经意识到了本土品牌的重要性。在新的形势下,青海拉面的局限在哪里?今后出路在何方?……为了探究这些问题,今年上半年至今,西海都市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天津、上海、杭州、苏州、广州、深圳、珠海、成都等地的青拉面人。
“老板,两碗牛肉面。”
每天中午放学,在广州市第二师范学院读书的小刘和同学就到学校附近的撒拉人家牛肉面馆吃午饭。小刘和同学都是广州本地人。小刘说,有一次,跟着其他同学到这家店吃了牛肉面后,他就爱上了牛肉面。“味道好,便宜又实惠,我们经常吃。”小刘如此评价。
这家店的老板韩进财说,为适应顾客不同的需求,店里除了牛肉面外,还增加了炒饭、盖浇饭等,这种多元化方式吸引了许多顾客,附近学校、医院、写字楼的工作人员是他店里的常客。
据悉,目前广东省的青海拉面店有3800余家,从业人数达1万余人。广东依然是全国青海拉面店最多的省份,青海拉面用自己的实力征服了广东人的心、广东人的胃。
“老板,一碗青菜牛肉面!”正午时分,一名顾客走进成都市青羊区一家青海牛肉面馆,熟悉地和老板聊天、点餐。
“为了满足成都人的口味,我们在牛肉面种类上费了不少心思,创新了很多品种,现在看来比较受顾客欢迎。”老板告诉记者。
成都是著名的美食之城,在这座以稻米为主食的西南城市,面食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牛肉面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成都化隆拉面协会会长马永忠介绍,在成都,青海拉面馆超过300家。青海拉面商约定:一条街道上,超过600米范围,才能开另一家经营同样内容的拉面馆,这也就意味着青海拉面馆已经覆盖成都市区全境。
同样,在浙江省,杭州、温州、宁波、嘉兴、义乌……青海人开的牛肉面馆比比皆是,就连乌镇、西塘的街道上,想吃碗牛肉面也能货比三家。
……
来自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数字显示:目前,青海人在全国280多个城市开办经营了2.9万家拉面店,年经营收入达180亿元,年纯收入45亿元,年工资性收入近40亿元,年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18万人次。拉面经济迅猛发展,开辟了一条独具青海特色的扶贫路子。
在全国遍地开花后,青海拉面开始走出国门。据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拓展国外市场,2015年年底,我省组织28家以拉面为主营业务的餐饮企业负责人赴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考察。目前,已有两家公司签订投资合作协议,在马来西亚投资建设以拉面为主的餐馆。
贡献:拉面经济成为化隆循化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致富途径
“我和媳妇在珠海打拼已经十一年了,也赚了一些钱。大女儿快上小学了,我们打算年底回家后,在西宁买套房。”前几天,深圳一家化隆牛肉面店的老板马明俊边收拾餐桌,边和记者聊天。
浙江杭州,化隆人马晓龙已经在这里打拼了6年。当初他用20万元借款和化隆回族自治县创业扶贫基金的10万元贷款,开起了一间二三十平方米的小铺子。如今,店面已经达到了70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30多人就餐。还在家乡的亲戚中招聘了4名员工,平均日营业额在1800元左右。
一组来自省人社厅的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4年,青海省农民平均工资性收入分别为1989.7元、2347.5元和2041.4元,海东市拉面经济从业人员年人均工资性收入分别达到25333元、28947元和28481元,高出全省农民平均工资性收入水平10倍以上。从全省看,拉面经济从业人员仅占全省劳务输出人数的15%,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占全省劳务收入的三分之一,特别是化隆县,拉面经济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同时,拉面经济也带动了青海相关产业的发展,牛羊肉配送、副食品加工配送等,从业人员年工资性收入0.5亿元。拉面经济成为我省东部地区、特别是海东市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
凭借一碗拉面,三分之一的化隆农民进了城。多数“面三代”内地生、内地长,一口普通话。他们习惯到西宁等地买房安家,西宁市的楼盘广告贴满了化隆县城十字街口。
除了物质生活日益提高,青海拉面人也开始注重下一代的教育。如今,在厦门就读的“拉面娃”有80多人,从拉面馆已走出10多名大学生。2014年,化隆籍适龄儿童1.1万多人在外借读,大多是“拉面娃”。化隆县教育局统计,近3年,在外就读、返乡高考的学生每年稳定在200多人,其本科上线率高于全县3个百分点至6个百分点。2015年,还出了一名县文科状元。
困境:四个“滞后”拖了青海拉面的“后腿”
大理石的地面、现代感极强的吊顶、水晶灯饰、铺着紫色桌布的圆桌、带灯光效果的菜单……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以为描述的是一家西餐店?
不是!这是广东的青海牛肉面馆。
走进广州市林和西横路小韩的“化隆拉面馆”,亲切感扑面而来。装修精致、窗明几净的化隆拉面馆,档次毫不逊色其他品牌的快餐店。
“一共31元,给30元就行了。”面带微笑,说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小韩一边下单、收钱,一边收拾碗筷。由于已过饭点,小韩有时间坐下来和我们聊聊。
最初,小韩的店面装修简单,白色墙壁、四张桌子、一盏日光灯、简单的菜谱。后来,小韩听老乡说,装修升级店面,生意可以更好。于是,小韩先后四次装修升级了店面,顾客和营业额不断增加。
“我算是行动比较早的,还有一些人觉得装修花钱,中间歇业还有损失,划不来,就不装修。我觉得这样想的人眼光不够长远,观念落后。”小韩说。
据悉,尽管青海拉面已经发展得风生水起,但还存在思想理念滞后、经营观念滞后、管理服务滞后、品牌化建设滞后四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化隆县驻广州办事处主任马青明介绍,由于大部分在外开拉面馆的群众文化水平不高,对市场投资风险和发展前景的把握能力不足,提档升级连锁经营的意识和胆识欠缺,经营管理依然是凭个人摸索或家庭式管理为主,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尚处于现代餐饮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低层次、小规模的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有效转变。社会化组织程度低,产业化仍没有形成。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兰州拉面东方宫”“山西刀削面”“肯德基”等品牌连锁店逐渐占领市场,我省拉面经济面临巨大挑战。
循化县驻广州办事处主任韩进财分析,驻外劳务办事机构建设滞后也是青海拉面的一大困境。目前,除极个别驻外劳务办事处外,绝大部分办事处无固定的办公场所,经费缺乏。同时,各驻外劳务办事机构各自为阵,形不成合力,协调联系不够,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服务不到位。另外,各种行业组织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导致拉面馆与当地政府管理之间、拉面馆之间的矛盾纠纷不断。最后,也是重要的一点,政策落实难度大。在一些城市拉面经营者和务工群众子女上学、入托难,难以享受务工地义务教育阶段的免费教育等政策和应有的市民待遇。
马青明认为,拉面经营人员受观念影响,部分拉面经营户加快拉面经济转型和提质增效的意识和主动性不强,品牌创新意识淡薄。虽然化隆县、循化县在力推“化隆牛肉拉面”“循化撒拉人家”招牌和“四统一”,但总体上拉面店使用的招牌比较凌乱,一些店家仍在使用“兰州牛肉拉面”“西北牛肉拉面”等,并且门店装修五花八门,缺乏基本的品牌意识。
突围:联姻互联网 创造新的经营模式
珠海。
在马明开的老马家牛肉面馆里,桌子上除了酱油、醋等调味品外,还多了印着网上支付、微信二维码、美团外卖等标记的桌签。
80后的马明是“面二代”。相比父辈,马明的思路更加宽广一些。随着互联网、微信支付等被广泛应用,马明也巧妙地将自己的生意和互联网联系起来。
“来店里吃饭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许多人拿着智能手机就能出门了,不像以前,身上不带钱就不敢出门。所以,有了支付宝、微信等平台,也会给顾客提供便利,顺便还能累积人气。”马明笑着说。
据马青明介绍,目前,全广东省已有10%的青海拉面馆开始使用互联网+,他相信,今后,还会有更多拉面馆搭上互联网+的快车。
在快节奏的工作压力下,手机点餐下单受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上班族的青睐,不同的手机点餐软件每天都会抢到几万单生意。
在上海经营拉面馆的青海小伙韩彬发现,居住在上海的青海回族、撒拉族同胞有近两万人,借助互联网销售牛肉面肯定是一条好路子。
于是,韩彬与他的创业伙伴作了深入的市场调研,将互联网与青海拉面这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了一起。韩彬说,做拉面互联网模式升级项目除了能整合上海地区青海拉面的资源,实现网络点餐外,还可把青海清真拉面打造成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品牌。
其实,青海拉面借“网”开拓市场已不稀奇。据中国拉面网负责人马秉元介绍,中国拉面网2014年上线。拉面网从最简单的劳务信息服务到更深层次的拉面商学院,包含了为青海拉面服务的一切内容。在中国拉面网,不但可以买到拉面设备、拉面厨具、拉面店装潢用品、拉面所需的调味料等,还有拉面论坛、交流平台、公益活动等栏目。
马秉元说,拉面网最大的作用在于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的结合,拉面服务中心将迅速把青海拉面从业人员的数据中心建立起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帮助青海拉面人利用这个平台获取信息,做大、做强青海拉面品牌。
出路:品牌意识觉醒
前几年去外地,看着大城市满大街的兰州牛肉面,青海人心里不爽。一看就知道是青海人开的,为什么偏偏要叫“兰州牛肉面”?
这几年你再看,很多拉面店已经换上新装,青海味十足的门头让我们感觉很亲切。“三江源”“青海湖”……这些青海地域很强的拉面店名字开始频频出现在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
通过几年的发展,对于马晓龙来说,最自豪的就是把兰州拉面的牌子撤了下来,换上了化隆拉面的牌子。“经营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同城的老乡也在打造我们青海拉面的品牌。”马晓龙说。
“当时,我也想到用‘兰州牛肉面’作为门头,可是总觉得心里不舒服,青海人为什么要用别人的牌子?后来我就用‘化隆牛肉面’作为店名。现在看来,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在北京经营两家牛肉面馆的马龙说。
正值饭点,位于广州大道的“撒拉人家中国牛肉面馆”内,人头攒动。等着吃饭的人站在店门口排队。老板韩进财忙着给客人拼桌、收钱。
“每天一到饭点,人就特别多。一天至少有5000元收入。一年至少挣150万元。换了牌子后,生意更好了。”韩进财一边倒水,一边说。
韩进财说的换牌子是指撤下兰州拉面的牌子,换上撒拉人家的牌子。
据化隆县驻广州办事处主任马青明介绍,目前在广州的3800余家拉面馆中,已有四成多拉面馆撤下了兰州拉面的牌子,主动换上化隆牛肉面、撒拉人家等自己的品牌。
采访中,马青明带着我们走街串巷,一一指出哪家拉面馆在什么时候换上了化隆牛肉面的牌子。他越指越多,语气里充满自豪感。
撤下兰州牌,换上青海牌,青海拉面人迈出了打造青海牌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
品牌意识觉醒后,更需要行动。
令我们高兴的是,青海拉面人已行动起来。如今,“把拉面经济这块‘大蛋糕’做大做强,成为青海拉面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青海拉面人马海云在天津首创了化隆拉面汤料品牌,在北京市场建立了一家汤料加工厂。2014年,我国第一款以化隆拉面命名的拉面汤料———化隆拉面汤料开始投产。马海云研制的这款化隆拉面汤料已经销往全国十余省市。
在广州打拼的青海拉面人马青云等人将在广州打造100家青海拉面高端门店。
厦门的青海拉面人也已拓展生意渠道和链条,出售高原牛羊肉。未来,他们还要建立拉面品牌,打造符合当地群众喜爱,富有青海高原特色又具有清真饮食文化内涵的餐饮品牌。
不仅如此,上海、杭州、天津等地的青海拉面人已着手延伸产业链,以拉面原料供应为重点,带动牛羊肉、特色小吃走出去,以拉面品牌为辐射,带动土特产品外销。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