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青海花儿唱到:“正月里到了炸茶里, 把牡丹花长到石峡里……”但在青海,“炸茶”都是在每年腊月进行,多数都是在小年至腊月二十九这几天,这是众多青海人家里迎接春节的一种特别方式,青海巧妇通过展露精湛的“茶饭”技艺,炸制一些金黄酥脆的馓子、麻花、花花、“宽水”油饼等青海美食,以备在春节期间招待来拜年的宾朋。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备受青海人的重视,冬至过后,青海人就早早为过年做起了准备,开始宰年猪打冬肉,也有的已经开始早早置办各种年货,这期间必定少不了“炸茶”,不管是过去物质不充裕的年代,或是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青海人还是不忘备上一些“油食”。
和曾经相比,如今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馓子、花花等这些青海美食均能在街头小店或各大超市内买到,但是青海人的“炸茶”里却是每个青海人满满的儿时回忆。
犹记得曾经的土灶台、黑色生铁大锅、泛黄泛旧的木质锅盖,还有那一锅滚烫飘着浓香的菜籽油,一家男女老少都是齐 “上阵”,和面、盘面、编麻花、打油饼的场景历历在目,等着把这些一一做完,也要从早上忙到天黑。
在青海人“炸茶”的时候,考验青海妇女们“茶法”好不好的应当是炸馓子的过程,看似是和面、盘面、炸制、捞出控油的一个过程,但只有掌握好了技巧才能使炸出的馓子看起来粗细均匀,吃起来酥脆可口。有经验的人说,馓子在和面的时候该加的辅料不能多也不能少,而且在盘面的时候一定要将面搓均匀,最考验的就是放到锅里炸的时候,手里的两根长竹签来回摆动一定要迅捷。
馓子,作为青海农业区各族人民逢年过节制作的特色食品,通常用白面为原料,稍加盐和鸡蛋、花椒水等辅料,搓成细条,一圈圈放入油中炸制而成。 其形圈圈相连,外观纤细黄亮,入口浓香酥脆,为面食中的佳品,在宴席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据史料记载,馓子又被称为寒具,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就详细记载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寒具的制作方法,说明寒具曾经活跃在南北朝时期,在两晋也应该是流行食品。
在青海,宽水油饼作为“炸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金色美食”,多数都是最后要炸制的一道“油食”,其形为一个圆饼,通体金黄、外酥内软,不仅是青海人过年奉给宾客的馍馍,也是生活在青海河湟两岸众多群众在重大节日、纪念日不可或缺的面点。为了炸熟后方便捞出,故意在中间划上两道短口,或中间留出一个圆孔。
花花是青海特有的油炸类糕点面食,因为在和面时要加入红色或绿色的食用色素,最后在巧妇们的加工下出锅的花花红绿相间颜色鲜艳,也有的因为是加红糖调制的一部分面,故出锅后的花花是棕色和黄色搭配。若按形状来区分,有翻跟斗、猫耳朵、牛眼睛、金鱼等等,闻起来香喷喷,吃起来甜脆脆,是青海人每逢过年必做的点心。过大年了,一家人团聚的融乐氛围里,一盘漂亮的花花或是油香,不光是对这家女人是否贤惠的考验,也预示一年的好光景。
和花花叫法相似但外形完全不同的是青海麻花,它不同于天津大麻花,看起来更小巧,吃起来更酥脆。作为青海的特色小吃,提前将面发好,在发面时不忘用熟油拌一下,再放上鸡蛋和少量的白砂糖。把两三股条状的面像拧绳子一样拧在一起放在油锅里炸熟。
正月里到了,青海人就要以“炸茶”的特殊方式来迎接,炸制出的不光是一道道金黄酥脆的面点,更是青海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照片由通讯员提供
作者:宋明慧 来源:青海日报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