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631字, 20图
夜里躺下无法睡着
因为飞往西宁的路途遥远,所以经常是下午才到酒店。在高原地区,第一天一般要减少运动,多多休息,以便能适应这里的气候。
比起3650米的拉萨,2261米的西宁似乎海拔不高,但高原反应却常常不会缺席。
西宁的地形比较封闭,不利于空气的流通。而且由于干燥,植被数量特别稀少。根据我的个人感觉,在西宁体验到的高原反应,甚至强于海拔3100米的林芝。
西宁有的酒店有供氧系统,氧气会随着空调通风口吹入客房,增加房间的含氧量,缓解身体的不适。但高原终究还是高原,即使有这个系统,氧气依然无法达到平原地区的水平。
至于各类高原反应的药品,虽然也会服用,但也只能缓解,不能消除高反。
我在西宁,就常常会经历夜间无法入睡的问题。具体的感受,就是快睡着的时候会感到憋气,然后就醒来了。比起站立或是坐下,似乎躺着的时候呼吸更不方便。
在辗转反侧,躺了三四个小时之后,我终于找到了一个舒服的睡觉姿势:采用2个枕头,巧妙地降低枕头的高度。
这个方法听上去有点奇怪,为什么使用了2个枕头,反而能降低高度?
其秘诀,就是把两个枕头短边贴在一起,横向排列,然后把头枕在两个枕头中间的缝隙里。这样一来,脖子的角度会更水平,更便于呼吸。如果您也常有高原反应,不妨试试这个“土办法”。
早晨醒来,恢复体力的最佳选择,就是来一碗牛肉拉面。和甘肃一样,在青海很多人早餐吃牛肉面。我们在全国各地看到的“兰州拉面”餐厅,很多都是青海化隆人开的。一碗咸鲜可口,热气腾腾,劲道爽滑的面条,很适合寒冷的高原地区。
意想不到的博物馆
西宁的博物馆,非常具有民族、地域特色,各种展品和东部省份迥然不同,绝对能给游客带来耳目一新的文化体验。
我曾经来过西宁3次,第一次去了青海省博物馆,第二次去了中国藏药藏文化博物馆、第三次去了青海美术馆、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对博物馆有很深的兴趣,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旅游,如果时间允许,一定要去博物馆参观。我所感兴趣的,不仅包括省市区级的博物馆,还包括类似于“中国铁路博物馆”、“广东华侨博物馆”、“自然博物馆”这样的专题博物馆,以及美术馆、画廊等。
青藏地区文化独特,各种展品与东部沿海地区差别非常巨大,可以说是独树一帜,让人耳目一新。
比如在中国藏药藏文化博物馆,可以看到藏医医书、手术仪器,也可以找到坛城、618米唐卡、曼扎等充满藏文化元素的展品。
再比如青海美术馆的艺术画作,画风、颜色搭配、造型都很有本地的特色,作品中人物的衣着、绘制的动植物,也颇具高原风韵。
而在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可以欣赏从聚宝盆“柴达木盆地”所开采的各式矿物,也能从真实感十足的展台之中,了解这里的山川河流、地形地貌……
总而言之,对于那些不想走马观花,而是希望深入了解青海的游客来说,上述的几个博物馆都是最佳的选择。
今后如果有机会,我也会介绍一些青海各个博物馆里有趣的展品。
一个城市,三种特色菜系
同属青藏高原,和西藏相比,青海在文化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多元。在西宁,走在不同的街道,可以感受到汉、藏、回三种不同的风情。
在饮食上,西宁也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菜系:藏餐、回族菜、西北菜。
藏餐比较有高原特色,既有人们耳熟能详的青稞饼、酥油茶、糌粑糕、牦牛酸奶,也有人参果饭、牦牛肉包子、藏式锅贴等各具特色的美食。
和林芝、拉萨相比,西宁的藏餐数量很少,只有少量几家,但西宁却是一个非常适合品尝藏式菜肴的城市。
原因其一,就是西宁的高原气候。西宁气候干燥而寒冷,有时还会令人产生高原反应。这个时候,一碗浓香温热的酥油茶,就是缓解高反、驱寒保暖的最佳选项。
原因之二,就是西宁的海拔不够高。在3000米以上的林芝与拉萨,不仅热水难以烧开,而且人体也会因为强烈的高原反应,导致头晕和食欲不振,没有心情吃饭。西宁相对较低的海拔,就可以让人们在身体舒适的情况下,品尝各种藏式饮食。
回族菜,也是在西宁不能错过的一种菜系。招牌菜肴有手抓羊肉、炒面片、红烧羊蹄筋等。
这其中,最有特点的就是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在西北地区非常流行,羊肉在制作过程中,以清水炖煮的方式烹调,不加入孜然、辣椒等调料。上桌时,羊肉呈现白色,保留了肉质最为原本的味道。如果直接吃,就能品尝到羊肉最鲜嫩的口感,东部沿海省份的羊肉少有这么好吃。
当然,辣椒粉、辣酱、大蒜等调料也常和羊肉一同上桌,但会放在单独的盘子里,食客可以根据自己个人的喜好添加。
西北菜在西宁最为普遍,分为甘肃特色菜、青海特色菜。
比如杏皮水、手工搓鱼子、黄米凉糕、鸡肉垫卷子、灰豆汤就是甘肃特色食品。土火锅、发菜、青海三烧、狗浇尿就是青海的特色。牛肉拉面、酿皮、甜醅子在青海、甘肃都很常见。下面简单介绍几种。
搓鱼子是一条条两头细、中间粗的面条,因为长得像鱼,所以叫“鱼子”。搓鱼子的食用方法非常多样,可以像炒面一样,和其他食材一起炒,也可以像汤面一样,放入番茄浓汤煮熟后吃。
鸡肉垫卷子也很有特点,所谓卷子,就是成卷的宽面条。将卷子和鸡肉炒在一起,主食肉食兼备,对于喜爱面食的北方人来说,一口鸡肉一口卷子,吃起来很有满足感。
土火锅长得有点像北京的“铜火锅”,但是食材很有本地特色。比如虫草菇、土猪肉、带鱼、定西宽粉、丸子等。在常年温度较低的西宁,热气腾腾的火锅总是受人欢迎。
酿皮和凉皮差不多,清爽可口、柔韧劲道,味道又酸又辣,是饭前开胃的佳品。
甜醅子,是一种发酵甜品,由大麦或青稞制作而成。它的造型和其他省份的米酒有点像,但酒精含量很低,口味更加偏甜,而且谷物颗粒更有嚼劲。
最后说说令很多人感到困惑的“狗浇尿”。它是一种面粉、青稞粉制作的主食,和别的地方的千层饼比较相似,但是更硬、更有韧劲。
它的名字相当奇怪,我看了几种不同的说法,最终觉得以下这种最为可信:过去人们粮油短缺,做饭的时候舍不得用油。在烙饼的时候,只好用油壶一点一点往锅里浇。因为形似,所以有了这样的名字。
2010年世博会时,因为名称不雅,这道小吃还曾改名为“青海甘蓝饼”。改名之后,果然在世博会大受欢迎,不再被名字所拖累。当然,在青海本地,它从没改过名字。
除了美食,一个城市的制高点,也是值得去期待的。在“2583米”的电视塔上,西宁的城市风格尽收眼底……
(未完待续)
相关阅读
西宁发现(上):乘车飞驰的牦牛,挡半边天的高山,满城高楼大厦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