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绿色,新青海建设最靓丽的底色

作者:青海日报 时间:2020-07-24 15:42:11 浏览量:

绿色,新青海建设最靓丽的底色

清清黄河从尖扎流过。 本报记者 黄灵燕 摄

7月22日,距离第二十一届青洽会开幕还有一天。走进青海国际会展中心C馆的海东馆,一对“翅膀”托着“彩陶故里、拉面之乡、青绣之源、醉美海东”的四张产业名片。往里走,河湟4000年的文化印记一一呈现在眼前,古香古色的“鼓楼”里,是青绣产业、非遗传承、文旅融合、拉面产业的展区。

海东馆是本届青洽会唯一的主题城市馆,展示区面积1600平方米,以“品味河湟文化·筑梦醉美海东”为主题,全面推介展示“彩陶故里、拉面之乡、青绣之源、醉美海东”四张名片,而这些展示推介内容,正是我省打好“四张牌”,走好绿色发展路的生动实践。绿色,正成为新青海建设最靓丽的底色。

特色农牧业为绿色发展筑根基

海东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邂逅的地方,注定了海东农牧产业在全省的地位,尤其是富硒农牧业。

2010年初,海东市在互助、平安、乐都一带首次发现840平方公里的富硒土壤,其中,平安区富硒土壤面积达600多平方公里。

海东馆平安区展示区内,工作人员忙着摆放富硒产品,富硒马铃薯、富硒菜籽油、富硒燕麦等产品整齐地摆放在展柜上。

平安区利用富硒土壤的优势,以富硒产业建设为基础,推进产业走标准化、精品化路子,重点打造了白沈沟富硒果蔬产业园、三合沟食用菌产业园、大红岭田园综合体、洪水泉富硒牦牛产业示范园等园区,实现富硒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我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样板。

目前,平安区马铃薯、大蒜、燕麦、禽蛋、牛羊肉五大富硒全产业链已现雏形,金丝皇菊、苦荞、特色果蔬、油用牡丹、食用百合已具规模。反季节羊肚菌培育试种成功,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中华钙果、富硒中藏药材培育进入关键阶段,食药同源健康农业潜力巨大。

富硒农牧业仅仅是我省构建现代化农牧业体系迈出的一小步。今年,我省全面落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突出牛羊肉、青稞、枸杞、冷水鱼等特色优势产业,打好特色农牧业牌,走绿色、高端、品牌、质量的兴农富民之路。

5月中旬,我省组织召开了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创建工作视频推进会,提出了打造“绿色生态循环、特色产业发展、质量安全放心、共享富民增收”“四个示范样板”的新要求,黄南州率先提出了创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州的目标。目前,8个市州均制定了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创建方案。今年以来,已落实创建资金44亿余元。

同时,我省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创建为抓手,立足资源优势,突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优化“三元”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种植业、休闲农业。以生态畜牧业为突破,推进股份制改造,农牧结合,草畜联动,循环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促进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加快生态绿色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

新型产业为绿色发展强后劲

青稞酒产业被称为海东的绿色工业,也是海东在此次青洽会重点推介的名片。海东展馆互助展区,工作人员忙着整理和查验青稞酒、藜麦酒、燕麦酒、虫草酒等特色参展产品,这些展品还将会参加7月24日9时举行的青稞酒品牌产品品鉴推介主题日活动。

据展馆负责人介绍,今年,互助土族自治县立足绿色、生态、环保发展理念,依托区域特色资源优势和项目发展优势,精心筛选了一批“高、新、轻、优”项目进行洽谈签约,组织27家企业参加青洽会,参展产品涵盖工业、农业、文化旅游产品,互助县8家白酒企业的9个系列、24种青稞酒系列产品参展。

除了绿色工业之外,我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在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方面取得成效。随着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已形成新型材料、新型建材、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特色生物加工,纯碱、镁、硅工业,矿物资源循环利用等特色产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初见端倪。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86.5%,比亚迪锂动力电池一期等项目建成投产,晶硅电池效率达到21.8%,成为行业领先者。

我们欣喜地看到,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中清洁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6.4%,其中水电、风电分别增长6.4%和40.6%,清洁能源发电量占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的84.0%,比重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清洁能源供电能力提升。

此外,继2017至2019年连续三年实施绿电7日、9日、15日全清洁能源供电后,今年5月启动“绿电三江源”百日系列活动,将再次刷新全清洁能源供电的世界纪录。

截至2020年6月底,青海累计并网清洁能源2801万千瓦,装机占比达88%,其中新能源装机1608万千瓦,占比达50.5%。接下来我省将结合±800千伏青海-河南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为我省绿色发展添砖加瓦。

文化旅游为绿色发展通血脉

海东馆青绣产业展区,苏晓莉正在摆放着精致的盘绣,香囊、香包、香袋等一个个产品,一朵朵“太阳花”绽放光彩。

盘绣是土族姑娘时代传承的民间传统美术工艺,属于丝线绣,有红、黄、绿、蓝、桂红、紫、白七色绣线,绣时一般七彩俱全,配色协调,鲜艳夺目。

2015年,苏晓莉成立了“素隆姑”以企业+基地+农户+能人+市场的模式,让沉寂千年的盘绣走向市场。这些年,苏晓莉在青海贫困村设立基地和扶贫车间,辐射带动4000余名农村妇女参与刺绣手工艺品制作,其中贫困群众200余人,人均年增收2万多元。

其实,土族盘绣仅仅是“青绣”的一种。“青绣”是我省各民族民间传统刺绣的总称,是展示我省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的重要载体,是我省文化旅游产业的缩影。

今年初,我省出台《“青绣”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把“青绣”打造成为与我省“拉面经济”相得益彰的特色产业,实现“青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一优两高”战略实施。

截至目前,我省共有刺绣类非遗项目12项,刺绣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1人,刺绣经营单位 492家,有土族盘绣、河湟刺绣等17种刺绣类别,有盘绣、平绣、垛绣、叠绣等29种绣法,全省刺绣经营场所中长期从事刺绣人员约34207人,全省季节性从事刺绣的从业人员近30万人次。

全省“青绣”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已呈现出相融互动,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在促进我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顶住疫情的冲击,我省文旅产业持续升温变暖。今年端午节假期,我省汇聚最强合力让文旅“活”起来,消费“热”起来,经济“长”起来。“黄河·河湟文化惠民消费季暨端午消费周启动仪式”线上线下相融合,设立新媒体直播间,把网络直播植入现场消费场景,线下活动引流,线上直播发力,深度发掘文旅消费潜力,“黄河·河湟文化”惠民消费季暨端午消费周活动的做法,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拉动了消费经济,提升了“大美青海·旅游净地”的品牌影响力。

视点短评

让绿色发展成为时代底色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新青海建设的道路上,绿色无疑是最靓丽的底色。

绿色发展没有终点,我省始终在奋力前行,不论是从产业的选择布局,还是绿色工业和新型能源产业的兴起,在发展的道路上,我省迈出的每一步都蕴含着绿色。

在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上做文章。盐湖是我省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促进盐湖资源的平衡开采、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着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资源保障,对加快推动我省乃至全国产业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作用。经过多年努力,青海盐湖产业以钾、钠、镁、锂等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基本形成,产业集群、企业集群雏形初现。

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上下功夫。青海水电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得天独厚,风资源居全国前列,在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立足资源优势,打好清洁能源发展牌,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把青海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是省委、省政府全面加快能源革命、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上半年,我省以水力、风力、太阳能发电为主的清洁能源发电量371.8亿千瓦时,占全省发电量的85.7%,居全国前列。

自2017年以来,我省连续实施“绿电7日”“绿电9日”“绿电15日”活动,不断刷新清洁能源供电时长的世界纪录。今年5月9日,我省启动“绿电三江源”百日系列活动,青海电网将连续100天对三江源地区16个县和1个镇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供电。

青海地处被誉为地球第三极无污染净土、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的青藏高原,地域辽阔、地貌特征独特、气候环境多样、土壤类型丰富,独特的冷凉性气候,高寒、低温、强紫外线的环境,塑造出独具特色的农畜产品。

近年来,我省推进特色农牧业发展,走上了绿色、高端、品牌、质量的兴农富民之路,构建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牛羊肉、青稞、枸杞、冷水鱼等特色优势品牌逐步形成。

此外,我省文化底蕴醇厚,旅游资源独特。依托资源底蕴,我省努力作好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文章,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放大我省文化旅游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打造大美青海品牌,建设高原旅游名省。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我省旅游业遭遇了“寒冬”,但也率先按下了“重启键”,各地文化旅游节、美食节等活动相继开幕……

数据显示,“文旅大数据平台”全网搜关键词“大美青海 旅游净地”数据持续增长,月增长速度在25%以上,全国排名靠前。端午假期,全省接待旅游人次7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亿元,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的70%,高于全国旅游市场恢复同期值。(张多钧)

作者:张多钧 来源:青海日报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