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侄女远嫁青海,乘暑假有空,一家人前往青海探望。成行之前,头脑中千百遍猜想着青海的模样,得出的结论是:神秘、空旷、古老;短暂停留之后,头脑中千万次翻腾着青海的模样,却无法准确的给她下一个结论,只能借稚嫩、粗糙的文字,留住片片记忆。
那 山
贵州人出去不看山。对我们贵州人来说,那山,准确的不能叫山,只能叫随意堆放在高原之上大大小小的土包,光秃秃的土包,毫无险峻、挺拔、陡峭可言,连整块的像样的石头也没有。放眼望去,一个连着一个的土包上不见一棵树,连草也稀稀疏疏,好像没有生命的迹象,给人枯黄、荒漠的印象,禁不住让人担心环境的脆弱,生命的脆弱,但奇怪的是又千百年来就这样固执、顽强的挺立在这儿,风雨不动,不动声色,令人敬畏,体会到时光的悠远与古老,自然的神奇与力量。内心充满了疑问,为什么不多植几棵树,多改善一下生态呢?经过询问和在头脑中搜寻相关的知识板块,依稀有了可以解释的答案。由于海拔高,加上高寒、日照、土壤等因素,除了特殊的草,其它植物根本难以生存,再加上过度放牧和干旱,连草都不太茂盛。侄女打趣说,贵州是除了住人的地方没有树,其余都是树,青海是除了住人的地方有树,其它地方都没有树。所以远远看去,那些隐蔽在山包背风处有树的地方,就一定有人家,有村落。从当地人口中得知,近年来,国家加大对三江源的投入和治理,加大退牧还草支书、牧民移民搬迁转业等力度,这儿的生态恢复得还较乐观,基础设施、生存条件等大大改善,幸福指数逐年提高。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科技手段的运用,随着投入的增加,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高原群山将披满绿装,生态系统将逐渐完整和牢固,呈献给人们不一样的高原新貌。
来到牧区,感觉就完全被改写了,踏在软绵绵的牧草上,看着没有边际的草场,看着成群结队点缀在牧场间的羊和牛,看着仿佛触手可及的蓝天白云,顿觉眼前一亮,绷紧的心也瞬间放松下来,也真正体会到自然的伟大、人类的渺小。这才是生命,这才是牧区,这才是青海,这才是我梦中的高原。羊儿、牛儿悠闲地啃草、嬉戏、养神,令人好生羡慕。只是不见了传说中骑着马儿、挥着马鞭、哼着歌儿的藏族或蒙古族牧女,少见了随着季节迁徙的帐篷。时过境迁,牧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已今非昔比,生活方式、放牧方式也与时俱进、发生改变了,都是开着轿车,至少是骑着摩托车放牧了,既方便,又节省劳力,从而构成了今日草原的又一道风景。
那 水
无数遍在心中想着青海湖的样子,对她的美丽和魅力已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但看到她真实面目的一瞬间,还是吃了一惊,差一点把持不住。太美、太清、太宽了,无法想象在一个四周都是高原牧场的开阔地带,山回路转,怎么就有了这样一个湖,还那么清澈,清澈得一如家乡的小溪,如少女的眼睛,也那么平静,平静得如一面镜子,如一位藏着很多过往故事的老人,躺在悠悠时光里慢慢的回味。蓝的水,蓝的天,水天一色,不见一点瑕疵,透明得让人的心头也容不下一丝杂念。去之前,我就做足了功课,翻阅了与她有关的资料,对她的成因及数据都熟记在心。青色的海,碧波万顷,浩渺无边,加上湖边万亩油菜花的点缀,更是楚楚动人、宛若仙境。游人们或赏花,或玩船,或逗鱼,或躺在沙滩上仰望天空,仰头看蓝蓝的天空,看近在鼻尖的白云。坐在大型游轮上,有如在大海航行,人们挥舞着遮阳帽,站在船沿边,感受高原风的豪爽与干脆。哦,我懂了,这是上苍的恩赐与眷顾,这么干燥的草原地带,怎么能没有水,没有水的点缀与滋养呢!于是仁慈的上苍心一软,手一挥,在这高原深处,便有了这独一无二的青海湖,让这略显单调和枯燥的地方有了灵性,有了个性,有了吸引世人的独当一面的魅力。
青海湖与扎陵湖,就是青海的两只眼睛,而黄河就是青海脖子间的哈达。亲戚要带我们去黄河边玩,我一听就犯嘀咕,浑浊的水有什么看头,不要破坏了我因青海湖而产生的对青海的好感。精明的亲戚仿佛看穿了我的心事,也没点破,只是微笑着说,来都来了,去看一下又花不了多少时间,你一定不会失望的。半信半疑的我,随众心理驱使下和大家走向黄河边。远远的就看见她的身影,也像青海湖一样,静静的躺在高原的开阔地带,那么清澈,那么温顺,那么乖巧,温顺乖巧得像一个听话的小孩,无声无息,这就是声震四方、威名远播的黄河?我不信。沿着滩涂,慢慢走近,见了她的宽与深,见了她缓缓消失在视野尽头,我才深信不疑,这就是黄河,是青海境内的黄河,是幼儿时代的黄河。这儿离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很近,还没有什么污染,加上国家对三江源的治理和保护,才有了眼前这清澈无比的黄河,才有了我的疑问,我的惊喜。
哦,青海湖,黄河,你们就是我的梦,青海的梦,装点了我已显枯萎的梦境,装点了广袤的青海高原,成为高原的名片,成为慕名而来者行囊里满满的收获。
那 人
坐车到省城贵阳,由于客观原因,误机近四个小时,并且是先飞兰州,再转西宁,彻底打乱原有计划和安排。傍晚时分,降落兰州,匆匆从机场买票乘高铁到离火车站最近的地方,便于明早买票,找到下榻处,草草吃点东西充饥后,已是晚上11点。整个一天里,对方一直断断续续打电话询问,到哪儿了,吃东西没有,住得习不习惯,言语间满是关切,让人消除了不少路途的劳顿和侄女远嫁青海的怨意。第二天早上,火车在高原上穿梭四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西宁。对方四五人早准备好车辆和饭食,饱吃海喝一顿后,坐车前往侄女的家——海南州。路途中驾车的藏族小伙子兴趣盎然的给我们介绍风土人情、风俗习惯,虽然普通话不够流利,交流有一定障碍,但毫不影响藏族小伙的激情和我们的好奇,通过他长篇大论的介绍,对青海已有了大致的了解。到家后,献哈达,喝青稞酒,品酥油茶,不一样的风俗,不一样的礼数,不一样的味道,不一样的感觉。因为山遥路远,来一趟不容易,所以主人尽情的给我们推介附近的景点,并在以后的几天中,放下手中的活儿,轮流四五人专门陪同和指路,让我们满满的体会了藏族人的热心、热情和豪爽,高原反应也迅速被浓浓的热情迅速驱赶。杯来盏往、推心置腹中,没有了语言和习俗的隔阂,换之以无话不说的畅快与流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粗犷、开放、豪爽的高原、草原,养育了一群粗犷、开放、豪爽的牧民,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凭借勤劳和韧性,改善着生活,改良着这块土地,改变着世俗的眼光,让外界越来越关注这儿,喜欢这儿。
啊!青海,短暂一游,却惊鸿一瞥,匆匆的来,匆匆的走,匆匆的写下片言只语以慰这颗日渐远离文字的心。(黄宁)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